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高校共青团思想政治教育新路径
2019-03-22黄海鹏
黄海鹏
(长春中医药大学,吉林 长春 130117)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座谈会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中心环节,承担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共青团工作作为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凝聚青年、带动青年的实践功能。本文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为重要切入点,探究高校共青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体的实施路径。
一、高校共青团思政教育存在的现实困境
(一)理论研究缺失,共青团思政教育功能得不到很好的延伸
目前,学界关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在高校思政教育中运用的研究多从高校思政教育发展现状出发,寻找其理论价值与思政教育的契合点,但切入点有所不同。符路瑶从个人与社会的双重角度辩证地分析需求层次理论与大学生现实思政需求之间的内在关联,并将个人需求与社会需求相结合,以激励学生构建健康人格[2]。
对于高校思政教育的对策,一种观点从思政教育主体出发,围绕大学生、思政教育者、辅导员等群体,建设具有针对性的思政教育。如薛璞等从马斯洛需求理论不同层级出发,认为高校应围绕大学生的现实需求,从生活保障、安全需求、学生归属感、爱的需求、思政教育工作的思路和方法、发展学生个性等角度,有计划地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3]。池平清等抓住高校教师的需求与动机,实现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最佳效果[4]。张钠等提出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5]。另一种观点从思政教育客体出发,围绕大学生的需求特点,强调建设具有院校特点的高校整体育人环境[6]。如刘艳等通过分析需要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运用中存在的问题,从理念、内容、方法、载体、机制五个方面详细论述了需要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的对策[7]。张晶等通过系统研究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内核,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概括为合理优化目标、科学构建内容、综合运用方法、系统改善环境,实现多方位联动[8]。
高校思政教育仍以第一课堂的单向理论说教为主,思政教育功能在共青团层面未能得到较好的延伸,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文献研究缺失,研究视域呈现碎片化特征。研究内容多集中于思政教育宏观政策、具体实施路径等方面,对共青团思政教育理论研究不足。第二,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互动性与协调性缺失。高校思政教育大多沿袭固化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未能较好地发挥第二课堂思政教育功能。
(二)重视形式建构,思政教育难以匹配个人需求
高校共青团思政教育尚处于发展期,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活动流于形式化,学生参与思政教育的主体意识和主观能动性不强。第二,偏离思政教育本质内涵,学生参与思政教育的初衷往往受学分制影响,思政教育的育人本质难以真正体现。第三,共青团思政教育个性化缺失,片面强调组织需求和社会需求,忽视学生在思政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三)活动内容单一,共青团思政教育缺乏吸引活力
共青团在大学生中的吸引活力直接决定思政教育工作在基层开展的质量。当前,高校共青团思政教育存在活动内容趋同化现象,未能充分体现出共青团实践育人的多元化和多样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活动形式趋同化。共青团思政教育仍以团学活动、主题讲座、社会实践为主,活动开展注重数量上的“多”,而忽视质量上的“精”,缺少具有院校特色的实践活动形式。第二,活动设计缺乏时代性。高校共青团所提供的服务和文化活动产品不再是稀缺资源,共青团在学生中的吸引力下降,导致思政教育的实效性打折扣。第三,整体模式缺乏系统性规划。思政教育在共青团中的育人价值未能得到充分体现,往往采用自上而下的纵向层级落实,缺少由点到线的横向整合。
(四)组织机制不健全,与分级组织的互动协调性差
在高校共青团实际工作中,存在组织机制不健全、思政教育缺乏有效载体等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共青团采用“校团委—分团委—学生社团”的组织架构,组织之间的互动协调性差,缺少即时性、直接性信息沟通机制。第二,共青团思政教育教师队伍专业性欠缺,缺乏工作主动性。
二、共青团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的优势
(一)政治优势:带动青年做好思想引领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指出:“任何国家与民族只有做好青年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在未来获得进一步的发展。”[9]高校共青团作为引领青年大学生的主要阵地,其政治性、带动性、时代性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其必须将思政教育工作摆在首要位置。首先,高校共青团承担着带动青年的政治责任,通过营造良好的思政教育环境,使青年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下形成正向主流意识形态,明确政治方向。其次,高校共青团通过发挥在青年中的吸引活力,将抽象政治概念具象化,切实做到爱国精神与民族精神的高度统一、个人价值与社会责任的高度统一,引领学生建立“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的正向价值观,引导广大青年建立使命自觉。
(二)价值建立:引导青年做好个人理想信念的培育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在五四青年节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指出:“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10]。高校共青团应牢牢把握大学生在时代舞台中的青春价值,立足青年对理想信念的不懈追求,引导青年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国梦”的理想信念。同时,高校共青团通过接近青年的育人载体,指导青年建立职业自信,最终达到生活理想、道德理想和社会理想的统一。
(三)实践属性:服务青年做好思政教育的育人本质
共青团实践属性作为理论教育的有效延伸,遵循教育的基本规律,具有极其重要的育人作用。首先,它是理论转换的有效途径,对第一课堂理论教学进行验证和深化,以加深对思政教育理论的理解。其次,它是实践教育主体和客体沟通联系的桥梁和纽带,通过教师和学生在实践中的行为互动,增强大学生对思政教育的情感体验。最后,实践育人能够有效带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易于接受的方式激起大学生参与思政的积极性。
(四)情感传递:围绕青年做好思政教育的隐形话语熏陶
高校共青团高度重视话语体系在青年大学生中的传播力量,通过话语风格转换与话语体系创新来实现与青年人的无障碍沟通与有效交流[11]。首先,共青团能够深入青年,通过掌握青年大学生最受欢迎的话语体系,完成思想引领。其次,共青团善于将深奥的理论话语、政策话语转换为学生易接受的青年话语、校园话语,提升共青团在青年大学生中的影响力,完成理论内化。同时,共青团善于运用具备时代特点的热点事件,通过深入讨论,提升共青团在青年大学生中的亲切感,完成情感传递。
三、需求层次理论融入高校共青团思政教育的可行性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明确提出,人的需求按照从低级到高级的顺序,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高校共青团借助受青年欢迎的实践形式,满足大学生的成长需要,这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有一定程度的耦合。高校共青团承担着学生思想引领和价值引领等重要使命。因此,高校共青团可以通过探究马斯洛需求理论与思政教育的融合点,提高思政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生理需要是个体最基本的物质需要,主要包括衣、食、住、行等方面。它是最根本的需求,也是一切其他活动的基础[12]。高校共青团应当积极创造条件满足大学生最基本的物质需求,提供贫困助学等方面的物质保障,为其高层次发展打下基础。安全需求主要表现为对人身安全、生活环境安全方面的追求。高校思政教育能够通过共青团的实践带动,从校园环境、理想信念等方面为大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安全引导和教育,借助一定的资金保障和社会支持为大学生提供良好而安全的环境,从而为更好地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提供坚实的外部保障。归属感需求指人渴望得到社会、家庭、他人的关心和爱护,渴望在社会团体或特定的个人或集体中有一定的位置。归属感往往通过一定的实践交流来实现,而共青团为大学生提供了交流平台。首先,高校共青团通过引导学生参与社会互动,培养学生责任意识,使学生在与群体的交流中增强集体归属感。其次,高校共青团通过学生组织和学生社团为大学生提供广泛的交流平台,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尊重需要指个体渴望他人的尊重、社会的认可,包括“自尊”与“他尊”两方面的内容。共青团以其亲和力的人文关怀,使大学生得到关注、受到尊重。首先,共青团通过长效性激励机制及亲和性鼓励话语,提高大学生的自我认同感及行为自信,以更好的姿态走向社会。其次,共青团通过一定途径使大学生的特长得到充分展现,以期在社会价值实现过程中达到思政教育的目的。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指个体能够充分挖掘自身潜能,展现自身的创造力,使自己最大化地实现自己的价值。高校共青团通过为大学生提供社会公益、志愿服务、学科竞赛等实践场域,使大学生在实践交流活动中完善人格,合理规划自己的学习和人生。
四、需求层次理论下高校共青团思政教育实施新路径
基于对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生理、安全、归属感、尊重及自我实现需求等五个层次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青年大学生对思政教育需求具有物质需求的基础性、精神需求的优选性、激励需要的强烈性、实践需要的丰富性。需求层次理论与大学生思政教育需求有着某种程度的耦合,充分体现大学生的时代价值和本体价值,为共青团思政教育提供新思路、新方法。结合高校共青团思政教育发展实际,我们从组织机制、互动模式、交流平台、激励机制、实践活动等四个方面出发,切实提高高校共青团思政教育的广度、意度、热度、深度、温度。
(一)提高思政教育在青年中的活跃广度,打造立体化共青团思政教育组织格局
有效的组织机制是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保障。高校共青团应发挥基础性、战略性、源头性地位和作用,把握青年真正需求,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外部支撑,围绕组织体系、工作机制、思政项目等方面,打造立体化共青团思政教育组织模式,实现“青年人有需求,共青团有代言”的良性互动,提高思政教育在青年中的活跃广度。
1.建立“1+N”高校分级团委组织体系,强化团组织思政教育阵地功能
高校共青团应建立从校到院的分级团委组织体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扎实的思政环境。强化“1”个校团委的主要领导作用,依托院校特色增加思政教育在共青团整体建设中的隐性育人分量,改变过去团组织管理粗放化、活动形式化、工作突击化的运作形式,完善各级团干部在思政教育中的工作职能,积极主动搭建与青年交流对话的渠道,增强与各级团组织之间的工作嵌套。突出“N”个分级组织实践作用,调动各级分团委、团支部、学生社团积极性,加强基层团组织与青年学生间的沟通交流,促进校团委与各级团组织之间的同频共振。
2.健全高校共青团思政教育供给侧工作机制
立足青年思政教育本质需求,针对青年最亟待解决的成长问题,建立共青团思政教育供给侧工作机制,围绕组织机制、工作模式、活动建设等方面,系统性地与青年成长规律相对接,掌握青年诉求,建立利益表达渠道和诉求代言机制。建立健全高校共青团思政教育例会制度、检查制度、交流制度、评比制度等常规工作制度,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形成“尊重学生、关心学生、服务学生、回馈学生”的指导思想。
3.建设思政项目,构建复合式育人格局
共青团必须变革思维方式,围绕政治、文化、理想信念等做好思政教育。第一,应建设育人培养项目,通过系列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提高青年学生综合素质,形成正向价值观。第二,应建设文化引领项目,大力弘扬民族文化,重视挖掘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政因素,以历史化的视角加强青年学生对新时期思政教育的理解,形成长效机制,增强民族自豪感。第三,应建立理想塑造项目,以实践视角引导青年坚定理想信念。
(二)提高思政教育在青年中的价值意度,建设具有青年特色的政治文化
高校共青团应发挥自身在思政教育中的政治优势,围绕国家意识、亲和性互动等方面做好青年政治引领,提高思政教育在青年中的价值意度。
1.把握国家意识,强化政治引领
从政治方向角度看,高校共青团思政教育需要从青年群体的自我政治诉求出发,完成“两个建立+三大引领”。一是要在全球化思潮下建立青年主流意识形态,引导青年树立正确国家意识,以免受西方思潮的过分冲击。二是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背景下建立政治认同,通过具体理论外化形式,帮助青年大学生树立国家理想。三是要强化爱国主义精神引领,激发青年爱国主义情怀,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影响力和辐射性。四是要强化时代方向引领,将个人理想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紧密相连。五是要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引领,帮助青年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使学生树立用所学知识为社会服务的崇高理想信念。
2.转换话语体系,加强亲和性政治互动
高校共青团必须转变话语模式,以接地气的语言强化青年学生的政治信任。首先,要深入青年,了解具有青年特色的独特政治话语。其次,要建立具备高校特色的政治话语体系,将专业性政治术语转化为易为青年学生接受的“青年话语”,提高共青团在青年学生中的感召力。最后,要通过话语引导青年学生建立政治信任,使其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建立具有策略性的话语调适机制。
(三)提高思政教育在青年中的吸引热度,打造网络化青年交流平台
有效的实施载体是做好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高校共青团应加大网络平台建设力度,把握青年交往需求,提高思政教育在青年中的吸引热度,促进思政教育常态化、日常化。
1.建设共青团思政教育网络微媒体矩阵
高校共青团应重视微媒体在青年学生中的吸引力度,建设思政教育微媒体交流平台,让青年学生真正成为思政教育的主力军。一是建设媒体网络平台矩阵,按照“理论推进、精品活动、互动交流”的建设内容,搭建以微信平台为主,微博、网站、APP应用等为辅的扁平化网络媒体矩阵,增加青年学生的思政参与度。二是建设思政教育网络队伍,增加网络舆情监控力度,把控思政教育网络方向。三是积极开展精品活动,营造青年主动参与的网络氛围,发挥青年创造力。四是建设青年交流平台,促进青年情感共鸣,提高参与思政教育的主动性。
2.完善思政教育青年智库,汇集青年智力成果
建设共青团思政教育青年智库平台是共青团思政教育工作焕发生命力、体现育人功能的重要举措。高校思政教育青年智库应发挥“提供、收集、培养、引导”的四重作用,推进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向高层次发展。第一,智库平台应发挥参谋助手作用,为学生提供成长过程中的思政建议。第二,智库平台应发挥政策建议作用,收集思政教育创新成果,延长科研“思维链”。第三,智库平台应发挥人才建设作用,培养优秀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第四,智库平台应发挥服务青年作用,引导青年拓宽思维视野,增强思政教育行动力。
(四)提高思政教育在青年中的激励深度,打造个性化青年培养方案
提高青年参与思政教育的积极性是做好思政教育工作的根本。高校共青团应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打造个性化青年培养方案,促进思政教育在青年学生中的影响力。
1.形成青年个性化培养方案,注重过程差异化
高校共青团应协调青年的多样化需求,对青年群体的差异化进行关注、思考。首先,形成差异化思政培养方案,通过起点测评、分类跟踪、过程评估、总结反馈等环节,建立青年思政教育痕迹跟踪系统,以全方位引领青年、带动青年。其次,根据青年大学生在思政需求方面的个体差异,围绕年龄、兴趣等方面,进行政治、专业、文化、科研等方面的立体培养。
2.建立激励机制,以榜样教育带动青年
高校应从物质、精神、环境等三方面建立激励机制。首先,高校可以在思政教育实施过程中采用一定的奖惩机制来达到激励和约束的目的。其次,高校共青团通过榜样激励和荣誉激励的方式,通过感动校园、先进大学生评比等活动,以榜样教育的方式提高青年大学生的参与度。
(五)提高思政教育在青年中的实施温度
系统性实践活动是高校共青团发挥思政教育职能的重要手段。高校共青团应牢牢把握共青团的实践属性,围绕品牌化实践活动、创业就业精神培育,打造品牌化思政教育实践活动,提高思政教育在青年中的实施温度,积极探索实践服务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管理体制。
1.打造品牌化思政教育实践活动,发挥共青团服务职能
高校共青团应改变活动粗放化、活动场面化的运作形式,搭建以服务学生为导向的实践活动体系,建立“特色工程+典型教育+校园文化+社会实践”为主线的立体实践模式。第一,将特色工程与实践服务职能相结合,探索高校共青团品牌亮点,落实高校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人才培养目标。第二,将典型教育与实践服务职能相结合,通过专题讲座、团日活动、团支书讲团课等主题教育活动,突出青年大学生思政教育主体地位,在互动交流中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马克思主义等思政理论的理解内化。第三,将校园文化建设纳入思政教育总体规划,从体系、活动等方面深化校园文化内涵,发挥校园环境在大学生群体中的隐形熏陶及认知导向功能。第四,将社会实践与实践服务职能相结合,倡导青年投身“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暑期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锻炼实践技能。
2.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培育,以创业带动就业
高校共青团应当着力营造校园创新创业文化氛围,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创业能力。首先,应加强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的培育,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竞赛,激发其创新思维,提高其综合素质。其次,可以联合企业建立校外创业孵化基地,对有创业热情、具备创业潜能和一定创业条件的大学生给予创业扶持,以创业带动就业。
五、结语
思政教育作为高校共青团的重要使命,应发挥其深入青年、联系青年的应有之义。高校共青团应把握马斯洛需求理论的精神内核,结合高校实际发展特点,从青年大学生的思政需求出发,有针对性地制定人才培养策略,在与青年的互动关系中建立理性认知和信任带动,最大限度地满足青年的成长需求,达到思政育人的最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