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善若水”与“为而不争”的哲学思想及其对为人师表的启示

2019-03-22李世美罗梅芳

池州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上善若水不争道德经

李世美,罗梅芳

(1.广西财经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2.麓山外国语实验中学,湖南长沙 410006)

老子所著的《道德经》,共有八十一章,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从第一章到三十七章,叫道经,下篇从三十八章到八十一章,叫德经[1]。之所取名叫做《道德经》,是因为道与德两字在全书中出现频次最高。据统计,“道”字出现73次,“德”字出现45次。如《道德经》开篇就提到“道可道,非常道”。通俗地理解,道者,物之所由,讲的是事务发展的方向、道路和规则;而德者,则为物之所得,也就是只有按照道去做和具有良好的品质,才能够有所得,如我们熟悉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2]。因此,《道德经》所讲的重心问题是如何按照规律和规则行事。

本文主要阐述了《道德经》所主张的三大重要思想之一的““上善若水””的七个品质以及其体现出的“为而不争”的哲学思想,并结合教师这一职业,探讨教师如何塑造这些优良品质,在教育过程中真正起到为人师表的作用。

1 “上善若水”体现的七个品质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出自《道德经》第八章。这一段话描述了水的七种优良品质。

1.1 居善地

指的是水能顺其自然,善于选择其住所。常人的思维是人往高处走,但是,水能够流向众人所恶的洼地,水在选择自己的位置时,总能避高趋下,甘于众人之下,不计地位卑微。这体现了水的虚怀若谷,谦虚的宽大胸怀,所以水能接近于真理。“居善地”这一品质告诫人们在给自己定位时要认清自我,即要根据自己的才能、个性以及自己需要什么,准确定位,从而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

1.2 心善渊

指水的本质是清澈明净的。水可以动,也可以静。当水运动之时,可能会夹带泥沙砾石,但身处深渊静下来时,能重新沉淀与澄清,恢复到其本来面目。这一品质告诫我们如何在喧嚣尘上的社会大环境中寻求内心的安宁。学习“心善渊”的品质,能够排除干扰,进行自我净化。

1.3 与善仁

水可以与不同物质混合,也可以在不同场合发挥不同作用。但是,水对待万事万物均能一视同仁,绝不厚此薄彼,趋炎附势。《道德经》第五十一章说:“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意思是大地生有万物,不能把其当作私有财产;做了很多事情,但不能当作一种凭证与依靠;对别人的好处要学会忘记,但要感恩别人对你的好处;作为领导,不要以为自己能够主宰别人的命运,应该给别人平等与宽容。“与善仁”体现了水的仁善。与水的仁善相比,恃强欺弱,或者对弱者有怜悯之心,而对强者却心存芥蒂都不是仁者之善。只有对弱者和强者都能够以仁相待,才是真正的与善仁,才能够真正实现上下同心,和谐相处。

1.4 言善信

水的声音很美妙,也变化莫测,但每种声音都有它特定的身份。它可以如春风化雨般“润物细无声”,也可以如溪水般“潺潺”,也可以如惊涛骇浪般咆哮。水表里如一、内外一致,既不虚张声势,也不矫揉造作。人们可以闻其声而知其形,这就是水的“信”。“言善信”指的是说话应该讲信用,只有能兑现的话才能讲。《道德经》第六十三章讲到:轻诺必寡信。意思是如果许诺太多就不可信,没有把握的事情不要轻易答应,应该少说。讲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为官应该取信于民,从商应该诚信交易,从教应该为人师表。坑蒙拐骗,阳奉阴违,虽可得一时之利,但难持续。所谓小胜靠智,大胜靠德,诚信就是一种基本的品德。

1.5 政善治

水既代表公平,也代表清廉。所谓“一碗水要端平”,重在水的公正公平。水清净纯洁,代表其清廉。水一心向下,哪有洼地就往哪里填充,它的目标是奔流到海不复回,即使路途蜿蜒曲折,也绝不回避,具有执着的追求。善治的政府应该如水一般政治清廉,如水般公正、公平。为官之道应该一心为民,而不是趋炎附上和鱼肉百姓。善治的政府与官员不应该处处与民争利,而应该以增加百姓福祉为己任。在市场经济下,真正能够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上发挥主导型作用,而政府的作用是如何为市场竞争提供更好的服务以及制定更加公平合理的游戏规则。

1.6 事善能

水有多重功能,可以解渴,溶解,洗涤万物,浇灌等。水的多重功能体现了水的重要性。同时,水在不同情况下其作用不尽相同,必须充分发挥好其作用。所谓“水能载舟,也能覆舟”,说的是必须因势利导,发挥出资源比较优势,尽量克服其比较劣势。在资源稀缺的前提下,如何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体现的就是一种“事善能”的思想。具体对于个人来说,则应该做到一专多能,不拘一格降人才。

1.7 动善时

水最善于伺机而动。春天万物复苏之时,水表现为“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夏天万物生长之时,需要大量的水,其表现为“雨急山溪涨,云迷岭树低”;秋天万物气息收敛,降水就开始变小少,其表现为“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冬天万物闭藏,生机封固于内,降水更少,即使降水也以冰雪覆盖储存起来,待到来年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时再用。所以,水四季分明,谓之“动善时”。“动善时”意味着人的行为应该如水一般能顺随天时、把握时机。成功不是偶然,更多的是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相结合的一种必然结果。机会面前人人平等,但是机会往往属于有准备和善于发现机会、并且能够及时把握机会的人。

综上所述,正是因为水所具有的各种优良品质,所以老子称水为上善。水时行时止、利人利物、谦卑居下、海纳百川、水滴石穿,清净公正等描述都是水优良品质的表现。我们应该仔细体会这些优良品质,陶冶自身情操,提升自身的道德素养,真正做到利人利己,构建和谐生活

2 “上善若水”与“为而不争”

《道德经》第八章第一条是“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善于处下而不争上;水柔弱而不争强”。唐朝哲学家刘禹锡对水的描述“水,至清,至美,从一勺,至千里,利万物,即行即止”。这一点与老子对水“不争”的描述意思接近。另外刘禹锡还表达了水的两层意思,一是水清澈干净;二是水清净而不浮躁。水具有不争的优良品质,包括不争功,不争名利。但是,老子不争的本意并不是等于无为[3]。在《道德经》第七十八章指出:“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其含义是天下没有什么比水更加柔弱,但是没有什么实物攻坚克强能够超过水。原因是水柔弱得没有其他东西能够取代它。弱胜过强,柔胜过刚,遍天下没有人不知道,但是没有人能实行。《道德经》第四十三章说:“天下之柔弱,驰骋于天下之至坚”。意思是水虽然柔弱,但它可以驰骋于最坚硬之物中,无人能阻止前进。所以老子说:“夫唯不争,故无尤”。意思是正是因为水不争,所以不会招致抱怨。第六十六章又指出:“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正是因为水具备不争的品质,所以普天之下,没有什么能够与水相争。

所以,从上述论述可以看出,老子所提倡的不争并不是主张无为。恰恰相反,正因为不争,反而能够攻坚,大有作为;也正是因为不争,而能利万物。老子在七十六章还写道:“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所以,老子把柔弱当成一种生存的自然法则。也正因为如此,他认为“兵强则灭,木强则折”。“为而不争”的思想体现了一种辩证与相对的思想。老子用一种辩证与发展的观点来看待万事万物,即强大的事务,反而容易变衰弱,而柔弱的事物反而可以上升和取得发展。所以,老子所提倡的“为而不争”体现了一种崇高的人生修养境界。

3 “上善若水”与“为而不争”对为人师表的启示

3.1 教育的本质与为人师表

教育的本质即是对人的教化和培育,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授人以技,二是授人以正确的品格。《大学》开篇对教育的阐述为“大学之道,在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其对教育的阐述更加注重教育对于人的品质的培养[4]。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对教育的诠释为“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份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可以看出,蔡元培先生对于教育的理解更加增添了现代教育的理念,同时强调能力和人格的培养。过分强调技能、注重成才,而忽视人格的教育,最终将偏离教育的本质[5]。唐代著名思想家韩愈对教师的解释是:“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所以,为人师表,首先应该通过传道塑造学生正确的品格;其次才是授业[6]。

3.2 “上善若水”对为人师表的启示

从物质利益的角度来看,选择了教师这个行业,就意味着平凡与辛勤付出。但是,教师这个平凡的岗位却是一份不平凡的事业。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他的最大成绩不是获得了多少物质利益与荣誉,更多来自于因为学生的肯定与尊敬的满足感,以及看到培养出优秀学生的成就感。深刻理会“上善若水”的优良品质,对于成就一名优秀的教师具有很好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3.2.1 “与善仁”是优秀教师的基本前提 心怀仁爱与平等之心,方可以感化学生,与学生建立起一种融洽的师生关系,这一点与《大学》所提及的教育本质之一的“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是一致的。学生之间总是存在禀赋差异,无论是好学生还是此等的学生,都应该以宽厚仁爱之心平等对待,而不会厚此薄彼。如果对学生失去爱心,或者存在偏心,学生也会因此心存狭隘与偏见,产生隔阂与漠视,甚至产生仇恨与不满。相反,如果老师能够对次等生仍能心存关爱,并平等以待之,那将产生出更好的激励作用,次等生将因此更加懂得珍惜,并且激发其迎难而上,往往会取得意想不到的进步。正因为教师这份仁爱与平等之心,将不断影响和传递给学生,激发出学生不断前进的动力。

3.2.2 “居善地”“心善渊”是优秀教师的一种姿态 居善地的品质体现出水的谦虚情怀,心善渊体现出水的淡定。作为教师,应该认准自己的位置,给自己准确定位。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服务和帮助。心善渊则要求教师面对社会的浮躁,能够如水般沉淀下来,进行自我净化,高尚的情操给学生带来心灵的平静,昭示了为人处世之道,也更加容易得到学生的尊重。

3.2.3 言善信是对优秀教师言行举止的客观要求言善信指的是水既不矫揉造作,也不虚张声势。作为教师,既要谨言慎行,也要言必行、行必果。在日常工作中,正是因为教师的言传身教会影响到每一位学生,故教师的言谈一定要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切不能夸大其词,哗众取宠;也不能害怕担当责任而唯唯诺诺,隐瞒事实。在学生与教师的日常交往中,一旦教师与学生达成了某个约定,则应该遵守承诺。

3.2.4 “事善能”与“动善时”体现出教师的执行力“事善能”体现出水的多才多艺与多能。综合素质高的老师更加容易受到学生的欢迎,优秀的教师一般具有广泛的兴趣爱好与渊博的知识。广泛的兴趣爱好容易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产生亲和力。教师应该多培养各方面的兴趣爱好,并通过不断学习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动善时”则指的是水能因势利导,伺机而动。作为教师,应该学会对待不同的学生,既能因材施教,也能适时适地试教,而变,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3 “为而不争”与为人师表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善于处下而不争上;水柔弱而不争强。但是,不争并不意味着一种无所事事的消极处世态度,软弱无力只是柔弱之美的表象,其美之处是其表象背后更深层次的““为而不争””的强大智慧力量,体现出其内在的深邃哲学思想。不争体现出一种虚怀若谷的博大胸怀,体现出一种大爱与包容之心。教师正是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以求真务实的态度,不仅学高为师,而且道高为师,以“低调做人、高调做事”的态度,通过言传身教影响着每一位学生。

猜你喜欢

上善若水不争道德经
张之洞的“三不争”
上善若水
艾草
《道德经》的“中和”思想探究
上善若水(之三)
上善若水
杨三明:上善若水,求变者通
不争的函谷古道
不 争
《道德经》中的领导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