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2019-03-22何李来

关键词:大学生信息文化

何李来,郭 祥

(1.安庆师范大学 教师教育学院, 安徽 安庆246133;2.安庆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安徽 安庆246133)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新媒体时代已经到来。 基于互联网技术形成的网络文化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社会诸多领域, 对在校大学生的影响也不例外。 网络文化对在校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学习、生活等诸多方面都具有积极和消极的双重影响。 新媒体时代,如何促进和引导大学生充分有效利用网络, 消解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负面影响,无疑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课题。

一、网络文化的内涵及特征

关于网络文化的内涵,学界众说纷纭。 有学者认为网络文化是指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相融合为物质基础、以提供传播一切信息资源的一种崭新文化,这是一种与现实社会文化具有不同特点的文化[1]。有学者认为网络文化是指以信息化及数字化为本质,以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相融合为物质基础而产生的以网上生活为核心内容的社会文化现象, 可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三个要素[2]。还有学者认为网络文化是基于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形成于网络中的观念、行为、产品等的总和。 它是现实社会中的文化延展和多样化呈现,同时形成了其自身特有的文化观念特点、文化行为特征、文化产品特色[3]。

由此可见,人、信息和文化三者为一体的网络文化,不仅包含技术、资源等物质成分,也涵盖了由网络技术衍生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道德准则等非物质成分。 因此,网络文化在结构上可以分为精神、制度、行为和物质四个层面。 其中,物质层面的网络文化涵盖了网络技术、物质载体,包括各种网络物质产品,这是整个网络文化的物质前提和基础,其他层面的网络文化由此衍生而来;精神层面的网络文化是网络文化的理性分析,涉及网络理念、心理等,属于网络文化的核心和精髓,对其他层面的网络文化起着主导和控制作用;制度层面的网络文化涉及网络技术标准和规范、运行规则、法律法规以及道德规范等;行为层面的网络文化涉及由网络衍生而来的各种行为。

作为一种以计算机通信技术为基础的新型文化,网络文化具有如下特征。 (1)高时效性。网络文化是高时效性文化,其传播速度比传统媒介迅速,网络的出现极大地缩短和节约了人与人交往的时间和空间。 在网络世界中,不管信息源自哪个国家、民族、村落,只要轻轻一点鼠标,信息接收者就可以迅速浏览世界各地的信息。(2)高度开放性。网络文化具有开放性,互联网使网络文化的内容跨地域、跨民族,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并存,不同民族文化、不同地域文化共生共存。(3)高度兼容性。网络文化内容相当丰富,其内容无所不包,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 (4)交互性。 网络文化是一种交互性的文化。 世界各地的人们都可以自由利用互联网实现即时通讯,互动交流世界各地的信息。 (5)隐蔽虚拟性。 隐蔽虚拟性是网络文化固有的特点,它与现实社会不同, 每个人都可以以匿名方式进行交流,因此交流的信息有可能是虚假的或经过人为加工的。 (6)多元性和非中心化。 互联网淡化了现实社会中的身份与地位意识,不同身份、地位的人都可以借助网络交流平台平等地进行交流互动。

网络源于高科技的成果,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与普及,网络文化实现了由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的范式转换[4]。 因此,网络文化由对精英的影响转向对普通大众的影响。

二、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积极影响

网络文化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的产物,对人类来说是一把“双刃剑”。 就积极意义来说,网络文化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人的主体性的改善和创造性的发展。网络文化以全新的信息传播手段提高了人的主体能力,并带来了交往方式和劳动方式的革命性变革,从而促进了主体性的发展,提高了人的思维创造性[5]。 同样,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等方面产生了诸多积极影响。

(一)网络文化促进了大学生主体意识、民主平等、开放观念的养成

网络文化促进了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下简称“三观”)的形成与发展,有利于大学生民主平等、开放观念的培养和形成。 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看,网络文化实现其塑造功能是通过各种活动和载体,作用于人的知识结构、想象力、情感、意志等思维要素,从而影响人知、情、意相统一的思维过程,最终改变着人们的思想意识及整体素质[6]。 网络文化拓展了大学生对世界的认识、对人生的看法,有助于大学生个体主体意识的培养和提高。互联网上,世界各种先进思想和道德观念相互聚集与融合, 大学生借助网络就可以接触和深刻了解世界各国、各民族不同的人文价值观和文化风情,从而拓宽了视野,有利于其以宽广的眼光观世界、看中国的发展,有益于其学习和吸纳全世界的优秀文化。 不同的思想观念进行交流、碰撞,为大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淬炼和磨砺提供了素材和场景。 此外,互联网高效、新颖、快速的特点,与当代大学生好奇、追求独立的思想相一致。 网络文化中民主平等的交流方式,有利于大学生民主平等、开放观念的培养和形成。本课题组在调查“网络对大学生的价值观有哪些影响” 时,其中有1 024 人(占比为90.94%)认为“开阔了大学生的眼界”,有644 人(占比为57.19%)认为“影响了大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①。

(二)网络文化拓宽了大学生的学习视野,更新了学习理念

网络文化具有强大的学习资源和信息服务功能,如新闻报道、科技教育信息、娱乐休闲信息、国际信息、商务信息等,这些信息扩大了大学生的知识面,拓宽了大学生的视野。

网络文化有助于大学生学习理念的更新。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抱着质疑、批判的精神去学习文化知识,提升了大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批判精神。 有学者开展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的课题调研, 其中在关于选择你最喜欢的校园网络文化产品的问卷调查中,有42%的大学生选择师生论著(人物专访、科创心得),有66.2%的大学生选择影视作品(视频新闻、校园DV),有52%的学生选择高教集萃(大学讲坛、名家新论、高教研究),选择动态信息(新闻消息、通知公告)的占64.8%[7]。 而本课题组在调查大学生“上网对现阶段的学习有无影响”时,其中924 人(占比为82.06%)认为“两方面影响都有”, 97 人(占比为8.61%)认为有“负面影响”,50 人(占比为4.44%)认为“有正面影响”, 55 人(占比为4.88%)认为“没什么影响”。

互联网成为大学生获取文化知识的新途径、新方式,使当代大学生随时随地学习各种文化知识成为可能。 大学生只要用鼠标在所需查找的信息图标上轻轻一点,就可以查找到丰富的相关学习资料。 互联网为大学生提供了比传统书本学习更为方便灵活的学习途径和方式,使得大学生超越时空和地域的限制,随时随地学习成为可能。

(三)网络文化拓宽了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渠道

互联网的快捷性与互动性拓展了大学生的社交途径和方式,改变了传统的人际交往的观念。 传统人际交往方式和途径已经逐渐被新媒介所替代, 新时代的大学生可以利用微信、QQ群、微博等多种方式和途径与人沟通交流。 这些社交平台比传统的书信等联系方式具有快速、便捷的特点,极大地提升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效率和能力。 本课题组有关“大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的调查中,排在首位的是上网聊天,有840 人(占比为74.6%);其次是看电影和电视剧,有831 人(占比为73.8%)。当代大学生通过微信、人人网、QQ 群、微博联系同学好友,开拓了大学生的人脉资源,增进了同窗好友的情谊。

(四)网络文化改变了当代大学生的生活方式

网络的便捷性改变了当代大学生的生活方式。 如在互联网购物产生以前,人类主要在实体店挑选、购买人类生活所需的商品。 自从淘宝网创立以来,人们的购物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 无论你在家里、上班路上,还是在饭店用餐,你都可以在互联网上轻轻一点,即可选择到自己所需的物品。 这种购物方式或途径给上班族带来了极大的方便,节约了去实体店的时间和挑选的烦恼。 许多年轻人尤其是当代大学生更是倾向于通过淘宝、天猫等网站挑选、购物。 本课题组的调查表明,在调查大学生“是否上网买过东西”时,其中有732 人(占比为65.01% )表示“经常上网买东西”,有379 人(占比为33.66%)表示“偶尔上网买东西”,有5 人(占比为0.44%)表示“想买,但不知道途径”, “从不上网买东西”的有10 人(占比为0.89%)。

三、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消极影响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其自由、平等、共享的特点提供给人们以虚拟的在线实践空间,可以说是梦寐以求的“自由王国”;另一方面,“无政府状态”的网络世界,也给人性中“魔鬼”的一面提供了可乘之机,导致网络世界中的“虚无”和“无政府状态”,各种网络陷阱、网络诈骗、网络犯罪等充斥其中,对社会的负面影响不容小视。 人性弱点的释放加剧了无政府状态的混乱,从而影响了网络文化本身的健康发展[8]。 因此,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新型文化形态,对当代大学生思想和行为所产生的消极影响却不容小视。

(一)网络文化中不良信息影响了当代大学生“三观”的养成与发展

互联网上内容非常丰富但却良莠不齐,对当代大学生“三观”的形成存在一定的侵蚀或不良影响。 互联网是一个开放的、无边界的世界,网络不仅呈现了丰富的知识以及浩瀚的信息,其中也充斥着许多未经过滤或筛选的垃圾信息。 例如,一些西方国家的部分网站,大约47%的非学术信息与黄色文化有关。 此外,一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敌对势力和组织利用互联网或明或暗地鼓吹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观点、思想文化、价值观,严重影响了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尤其是对那些判别力、意志力不强的大学生影响更甚。 本课题组在调查“网络对大学生的价值观有哪些影响” 时,其中有644 人(占比为57.19%)认为“影响了大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有102 人(占比为9.06%)认为“使大学生对社会失望”。 大学生的“三观”处于形成与发展阶段,可塑性很强,容易被不良信息误导。 互联网上一些不良信息很容易导致一些大学生在思想上放松警惕,偏离社会主流思想,弱化了自身的社会责任感,甚至在行为上走向干扰社会正常秩序的道路。

(二)网络文化容易导致一些大学生思维与写作等能力下降

网络文化容易导致一些大学生过分依赖网络学习,无暇顾及读书、思考以及写作,从而使大学生的思维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呈现下降趋势。 互联网上汇集了丰富的信息资源,为大学生查找各类学习资料提供了新的手段和途径。 然而,网络文化信息量丰富性和快捷性等特点也为大学生在学习上懒于思考、走捷径创造了便利条件。 本课题组在调查大学生“是否有什么不懂的就求助于网络,不想动脑筋,懒得请教他人或查阅书籍”时,有123 人(占比为10.92%)认为“完全说出了我的心里话”,有900 人(占比为79.93%)认为“有点符合我的情况”,有103 人(占比为9.15%)认为“完全不符合我的情况”。 一些大学生在学习上过多地依赖网络而缺少思考,极易造成大学生思维浅薄化、碎片化,从而影响大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提高,限制了思辨能力的发展,很容易造成思维惰性。本课题组在调查“网络对大学生有哪些影响” 时,有525 人(占比为46.63%)认为“让大学生缺乏创新思想”。 中国社会科学院曾对9 省(市、自治区)4 845 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发现,许多大学生网上操作技术娴熟, 却写不出漂亮的汉字、流畅的作文, 文章中错字、病句随处可见, 这种文化素质下降的现象不能不令人担忧[9]。

(三)网络文化容易导致一些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弱化

由于网络社交的隐匿性特点,大学生通过互联网购物、交友、学习等各种活动,很容易造成大学生现实交往减少,群体意识减弱,人际关系淡化。 另外,互联网“人—机”交流的方式很容易让当代大学生产生逃避现实的心理,对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缺乏自信,甚至产生恐惧的心理。 随着上网时间的延长,当代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大,这一现象应引起高度重视。本课题组调查发现,大学生“平均每天上网几小时”,其中有512 人(占比为45.47%)平均每天上网4 小时以上,有261 人(占比为23.18%)平均每天上网3~4 小时,有209 人(占比为18.56%)平均每天上网2~3 小时,有116 人(占比为10.3%)平均每天上网1~2 小时,平均每天上网1 小时以内只有28 人(占比为2.49%)。 由此可见,部分大学生使用网络的时间过长,导致一部分大学生很少有时间参加其他人际交往活动,在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能力有弱化的趋势。

(四)网络文化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互联网上娱乐信息文化,容易导致一部分大学生沉迷其中,身心受到伤害。 大学生对网络游戏的依赖心理易导致大学生情绪低落、生活紊乱、自信心降低,严重影响了学习和身心健康。 华中师范大学曾对因沉迷上网玩游戏而屡劝不改、荒废学业的13 名学生做出勒令退学,对34 人做出降级学习的处分[10]。 本课题组在调查大学生“多久不上网会感到不舒服”时,发现在校大学生中“半天不上网会感到不舒服”的有352 人(占比为31.26%),“一天以上不上网会感到不舒服”的有332 人(占比为29.48%),“一天不上网会感到不舒服”的有250 人(占比为22.2%),“2 小时内不上网会感到不舒服”的有192 人(占比为17.05%)。 在调查大学生“对于网络游戏的看法”时,其中有405 人(占比为35.97%)认为“网络游戏无聊,浪费时间”,有305 人(占比为27.09%)表示“没玩过网络游戏,不好说”,有261 人(占比为23.18%)认为网络游戏“可以展示自己的才能,满足成就感”, 有155 人(占比为13.77%)认为网络游戏“刺激过瘾”。 在调查大学生“是否有过在下线之后感到空虚”,选择“有过在下线之后感到空虚”的有324 人(占比为28.77%),选择“没有过在下线之后感到空虚”的有802 人(占比为71.23%)。

四、应对网络文化负面影响的对策

大学生是上网的主要群体,如何积极应对网络文化对高校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影响是当前网络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 因此,积极应对和消解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国家、社会、学校、家庭等需要共同努力和通力合作,建构安全、和谐、共享的网络文化。

(一)国家加强对互联网的立法和监管

阿尔温·托夫勒认为:“世界已经离开了暴力与金钱控制的时代, 而未来世界政治的魔方将控制在拥有信息强权的人的手里,他们会使用手中掌握的网络控制权、信息发布权,利用英语这种强大的文化语言优势,达到暴力、金钱无法征服的目的。 ”[11]因此,国家需要不断推进网络安全的制度建设,加强对互联网的立法和监管,进一步完善网络文化安全体系,保障网络文化信息的安全、可靠。 一是要制定网络信息安全的法律法规,不断完善网络安全的制度建设,从制度上确保网络安全执法,做到有法可依。 目前我国已经制订和出台了《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等多部法律法规,今后还需要紧跟国际网络文化发展的最新动态,不断修订完善网络安全法律法规,力求做到网络安全法律法规全覆盖。 二是要加大执法力度,加强对互联网信息传播进行管理,加强对网络信息源的监控,规范网络行为,惩治网络犯罪,净化网络环境。 加强对信息输出、信息输入的监控和管理,从源头上杜绝不良信息在互联网上传播,实施对各类网络信息的分类监控与管理,切实保障网络文化信息系统的安全。 三是要进一步提高网络传播工作者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 网络传播工作者要做好文化交流、传播的“把关人”角色[12],防止不良信息在网络上传播、扩散。

(二)社会加强网络文化管理和对网络服务场所的治理

社会要全面加强网络文化管理,依法治理网吧等网络服务场所,净化网络环境。 加强网络文化管理,就是要充分适应网络发展的新变化,积极实施网络文化管理的监督、引导与规范职能,加快建立法律法规、行业自律、技术保障相结合的网络文化管理机制。 其中尤其需要依法加强对网吧的监控与管理。 要从源头上对有关电信运营商严格要求,对那些无证经营、超时经营、接纳未成年人的网吧一律按照国家规定,限时限量提供网络接入服务。 同时要在所有经营性网吧按照规定统一安装网络安全监控软件, 有效防止青少年在网吧上网时间过长, 上网玩游戏的时间过长,切实保障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三)学校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

学校要充分发挥高校校园网的主阵地作用,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网络文化素质。 高校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和完善网络文化制度建设,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提高大学生的网络文化素质。 高校首先应对在校大学生开展网络文化素质教育,引导大学生科学合理安排上网时间,正确分析和辨别互联网上的各类信息,形成科学的价值导向,提供网络舆论生态安全保障。 其次因势利导地开展学生丰富多彩的各类教育活动,从而避免大学生在网络中迷失方向、挥霍青春,甚至荒废学业。 同时还需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校园网络文化之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文化素质。 培养大学生树立健康的网络文化消费观,养成健康良好的网络行为习惯[13]。 最后不断推进网络教育的生活化,引导大学生文明上网,自觉抵制极端思想对自己思想和行为的负面影响。

(四)家庭注重培养大学生网络自律意识

作为一种新的文化形态,网络拓宽了大学生的知识和文化视野,但由于多数大学生上网体验的是网络的娱乐性,加上网络信息的纷繁复杂,使得大学生极易受到网络不良信息的负面影响。因此,家庭应采取有效对策消解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家庭要教育大学生正确对待网络上各类信息,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学会选择”信息,自觉抵制网络各类不良信息的影响,增强网络自律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从而不断提高大学生自身的网络文化素质。

注释:

① 本次调研对象为在校大学生,课题组通过问卷星发放网络问卷,回答问卷数1 210 份,其中有效问卷1 126份, 有效率为93.06%。 参与问卷调查的大学生中男生248 人 (比例为22.02%), 女生878 人 (比例为77.98%);一年级学生516 人(比例为45.83%),二年级学生217 人(比例为19.27%),三年级学生271 人(比例为24.07%),四年级学生122 人(比例为10.83%)。

责任编辑:杨 钊,吴 强

猜你喜欢

大学生信息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谁远谁近?
大学生之歌
订阅信息
展会信息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