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创视域下的大学生择业观培养探究
2019-03-22雍祺煊
雍祺煊
(广州工商学院,广东广州510000)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国家不断推进多项政策鼓励高校学生创新创业,高校也普遍开设了创新创业课程,社会上新职业的不断涌现,多重现实变革的影响下高校学生的择业观有了很大改变,因此双创视域下高校大学生择业观研究具有很大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1 双创背景下学生择业观培养的意义
1.1 提高学生创新创业择业意识的理论内涵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深化教育改革,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转型需要强大的创新性人才作为基础。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择业意识,对于促进高校就业市场的良好进程,推进经济发展,更好地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具有战略性作用。
1.2 新职业对于多元择业观的需求
2019年人力资源保障部发布15个新职业并公示,其中包含时下大热的大数据工程技术人员、人工智能等岗位,传统行业门类下农业经理人,城市轨道检修工等皆在列。
新职业普遍具有要求从业者高素质,相关操作高技能等特点,更加具有科技要求。新职业的不断涌现,是产业增长方式不断转变的结果,同样也反映出大众择业观的改变。高素质、高技能的职业要求,高校作为培育创新型人才主阵地,对在校大学生进行科学的创新型择业观培养既是本职任务又是社会责任。
2 高校大学生择业观影响因素
正确的择业观是促进就业的动力,现阶段大学生普遍存在一定偏差的择业观,其根源主要可分为个人和社会方面。
2.1 自我认知不够清晰
笔者接触一些学生,在谈及职业规划时很多人的回答是迷茫。总结来说,一部分人在选大学专业时,并未考虑自己的兴趣、特长以及自己的性格是否适合本专业,也未曾了解过毕业之后的职业方向。在专业学习上以完成学业为基本目标,不会有创新性的构思,是以在面对自我职业选择时不会有创新的选择。
2.2 职业期待和社会价值观
根据《大学生择业观与就业意愿调查分析》指出,大学生最倾向的就业单位性质依次是 “事业单位(30.7%)、国有企业(19.8%)、政府部门(13.2%)、民营企业(7.2%)、合资企业6.0%)和其他(3.8%)。”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大学生依旧倾向于选择稳定的铁饭碗,同时在择业时会和同期毕业生比较薪资,对于自我职业的期待则排在后面,较低的职业期待是现阶段高校学生择业观的普遍现象。
大学生多为青年群体,是社会发展的主力军,青年的社会意识和择业观反映的是时代的特征。高校毕业生在择业时多倾向于选择大城市,缺少一定的社会责任价值观,进行择业时未考虑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2.3 社会舆论及家庭环境
受传统“学而优则仕”思想的影响,公务员考试热度依旧不减,很多大学生在大三开始备考,不去考虑择业或构思自我的职业规划。在这样的社会舆论环境下,出现越来越多毕业之后待业备考公考的现象。
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之后,考研和出国也逐渐成为高校毕业生的热门选择,很多父母会在经济能力范围内支持孩子完成学业,因此毕业市场上隔年就业的现象也很普遍。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进行创业和择业时则更加倾向于自己的喜好,且受父辈包分配观念的影响,学生普遍认为创业或者从事创新性的工作风险过大,缺乏创新的勇气。过于保守的大众择业观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理念是背道而驰的。
2.4 高校课程设置,缺失择业观培养
目前,高校在设置课程方面,普遍有重文轻技能的现象,设置文化课程为考量的标准,逐步导致了学生的认知偏差,让学生对择业观的重要性认识缺失。此外高校的择业观引导主要局限于就业指导课,教育方式过于单一,且内容过于陈旧,主要停留在理论层面的文字化讲解,很难激起学生对于创新型择业观的觉醒意识。
对学生就业形势,高校对就业市场缺乏精准到位的判断,与用人单位的选择标准没有明确界定,在进行供需见面会时,很多都是临时合作,未能达成长期的人才培养。在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和择业观教育时,处于被动位置,毕业生不能及时精准地找到工作岗位,造成高校与用人单位仅仅是单纯的各取所需关系。在校期间没有对学生有明确的择业观培养,毕业生的择业意识不清晰,不仅影响了该校的就业率,也造成了一定的人才资源损失,长此以往会造成就业指导的低效能。
在国家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各个高校也逐步开设了创新创业课程,现阶段的双创课程大多为统一标准授课,且学校缺乏专门的双创型人才,授课教师多为其他科目教师,此外对教师的培训多局限于校内培训,缺乏一定系统性的培训。在此基础上,老师们的照本宣科陷入了唯文字论的循环,缺少了对于学生创新型择业观的培养。
3 大学生择业观培养的对策
3.1 提前自我规划,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大学生应该有清晰的自我意识,了解自己的长处短处,根据自己的各种条件匹配相应的择业观。同时要明确择业观除了要包含自身的价值观在内,更加应该包含一定的社会责任价值观,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前提下完成自己的社会价值,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自己职业道路上的精神指引。
双创背景下的就业市场,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的择业选择,在校大学生应该在完成既定学业的同时,多参加一些社会性服务或专项活动,如三下乡,创新创业比赛,专业技能竞赛,暑期专业性兼职等通过与社会的接触,更加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拥有更加开放和创新型的视野进行择业。改变传统的择业观点,勇于创新,积极融入各项创新创业工作学习中。
3.2 政府整体调控,加强创新创业支持
在当前大力推进高校创新创业的背景下,政府应从整体上做好宏观调控,及时取消不合时宜的政策方案;鼓励各地方和高校设立就业创业引导基金,建设创新创业孵化平台,鼓励大学生积极创业创新。同时,应根据每年的高校毕业生择业情况,引导高校和企业建立更加密切和更有深度的合作,为企业提供一定的空间培养创新型人才,以市场为导向培养有多元化择业观的大学生。
在社会层面上,应该多渠道地宣传国家的创新创业政策,表彰一些在创新型事业有突出贡献者,对在校学生形成一定的模范影响效应。在社会舆论方面形成一个思想阵地,帮助高校在做创新创业工作时有良好的社会风气,让大众逐步改变对青年人的择业观看法,营造包容开放创新的社会价值观,为大学生形成科学的创新型择业观做好铺垫。
3.3 学校完善培养体系,加强择业观教育
2015年7月新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分类大典》职业分类增加9个中类和21个小类。日渐呈现的新职业,是社会经济各方面高速发展的成果,反映了不同阶段社会的需求。高校应该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角度,根据国家发展的需要,明确培养目标,结合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在不同的阶段进行相应的择业指导,实在大学生在校阶段择业观培养全覆盖。
创新型人才是推进国家发展的根本动力,高校作为培养基地更加应该“走出去”,和企业建立长久的深度合作关系,做好大学生无缝对接岗位的桥梁。此外,学校可以逐步总结经验,构建一支专业的创新创业课程教师队伍,创设创新创业校本课程,引导有经验校友加入进来,定期引进优秀创新创业类型企业家进行讲座,从行为和思想上帮助学生树立科学创新型的择业观,实现个人、学校、企业、社会全方面对接的“四位一体”格局。
4 结语
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发展的问题归结到底还是人才的问题,因此在现阶段择业观新旧替换的同时,更需要各方的科学协作,加强对学生择业观的科学、系统、创新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