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地方应用型本科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2019-03-22王宏王芸刘克毅马文涛
王宏,王芸,刘克毅,马文涛
(新疆工程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23)
按照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新形势下的高校应顺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2],培养学生从基本实践能力入手,从理论到创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建设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核心任务。其主要途径在于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本文以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培养高素质人才为出发点,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从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青年教师工程能力培养、考核形式等方面,对《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教学进行研究和探索。
1 课程的现状
当前该院液压与气压传动教学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按照教材内容先讲授40课时的理论知识,在此过程中穿插8课时的验证性实验,最后进行一周的液压系统课程设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发现这种教学模式存在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教材内容与课程定位不符
目前该校使用的教材不论是机械工业出版社的还是高等教育出版社的本科用教材,内容深、难度大、专业理论性强、应用性弱,不适合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
1.2 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理论部分的教学由主讲教师承担,实验部分教学由实验员负责,而课程设计又由另为一名教师负责,这样无形中造成了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理论课教师按照液压与气压传动的知识点进行教学,课堂上的部分知识点需要在实验室学习,而实验员则按照教学大纲指定的4个实验完成教学,由于教师之间互相沟通不畅,造成了这一环节脱链。液压系统课程设计则是多年固化的题目,缺乏创新型,完全与新工科的要求相背离。
1.3 考核方式片面
考核方式采用传动的理论试题考核,卷面成绩占70%,平时成绩由出勤和作业构成占30%。只要学生保证出勤率、交作业、考试前突击记忆,就能及格,不能反映学生对该课程的掌握理解程度,也不能反应学生的实际技能。
针对液压与气压传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的要求,结合学校现状,提出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改革的方案,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结合工程实际应用包括液压设备的故障诊断、维护等,从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够面向生产一线的应用型人才。
2 改革的内容
2.1 整合教学内容
液压与气压传动理论教学中教学内容应突出液压元件的工程应用、基本回路设计、典型液压回路以及常见液压系统故障与修理,不需要将流体力学的方程推导、液压元件的静动态分析等内容作为重点。
在教学过程中不要将教学内容按液压动力装置、液压控制元件、液压执行元件、辅助元件、液压回路这个顺序组织教学,打破“元件—回路—系统”的教学模式,应该选择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这样学生易掌握、理解,各个知识点全都串联在一起,由浅入深对知识进行系统梳理、讲解,帮助学生分析知识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激发学生创新意识。例如,以液压千斤顶的工作原理为主题,教师可梳理出更多知识点让同学们思考:(1)液压系统的组成部分;(2)与机械式千斤顶相比,分析液压系统的优缺点;(3)重物移动的速度与什么有关;(4)压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5)单向阀的工作原理;(6)油箱为什么是开口的,为什么是长六面体形箱体;(7)液压油在整个装置起了什么作用等等一系列知识点。
2.2 优化教学手段
首先把课堂搬到实验室、工程训练中心或者车间,让学生有直接的感受。在教学组织上,以学生为中心,主讲教师组织,实验员或者青年教师或者培养一名学生协助主讲教师实施教学,同时也提高了年轻教师的动手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加强了对年轻教师的培养。教学过程可由辅助教师完成动画、视频、模型、实物等教学资源的准备、演示、调试等环节,主讲教师采用先提出问题—同学们思考—解决问题的启发式教学模式,积极开展以学生为主导的创新训练项目,将工程应用实例和教师的科研课题引入课堂,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
2.3 改革考核方式
课程考核是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传统的考试评价不能反映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课程考核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把平时表现(出勤、课堂提问—由辅助教学老师及时记录、作业等)、动手能力、理论考试、方案设计、搭建及数据、现场答辩、实验报告等有机结合起来,降低理论考核的比重,增加创新项目的考核,激发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3 结语
本文通过对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教学模式的探讨,提出了一种新的教学方法、课程考核的思路,使教学以学生为主,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工程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同时也符合课程培养的目标。面对新工科的要求,课程教学尤为重要,我们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认真践行人才培养目标,为地方、为国家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