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应用运动策略干预学生心理问题研究
2019-03-22黄婉婷孙超
黄婉婷,孙超
(1.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广东广州510520;2.广东医科大学,广东东莞 523808)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革,高校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较以前也发生巨大变化,学生遇到突发事情和外部环境变化较以前表现出的行为状态也有所不同。而作为高校学生相处时间最长的辅导员,面对不同学生表现出的心理状态进行正确引导是学生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众所周知,科学运动对心理调整具有积极作用[1],下文将从运动对心理调整机制为出发点,阐述辅导员如何运用运动策略干预学生心理问题产生。
1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主要因素
心理变化受多种因素影响,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也受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培养积极向上阳光开朗的大学生关系国家未来。网络发展、新媒体发展、知识更新速度、外部环境变化、家庭因素、自我心理调整能力等都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2]。总的来说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 周围外部环境影响
外部环境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是巨大的。校园环境、宿舍环境、教学环境都深深影响着学生心理状态。良好的环境可以促进和培养学生健康乐观的心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生活环境对促进健康心理无疑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外部环境也包含同学之间的友谊、教风、学风,良好的友谊不仅有助于学生之间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和发展。高校内好的教风和学风对学生也起很重要的作用,间接影响学生对学习和生活的态度。高校外部环境是学生健康心理形成非常重要的因素。
1.2 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
一个人的成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个人价值观树立也是一个长期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内心体验和观念树立随时会受外部环境的变化发生变化。好的环境好的体验对健康心理培养和树立起着重要作用,但是在一个人长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所谓的打击、失败、挫折,正确地引导学生看待这些不良状态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因此,在面对和教育高校在校学生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是不能或缺的教育环节。如何预防和改变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化”是心理教育相关部门的重要课题。
1.3 学生自我心理调整能力
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日益成为社会关注度较高的话题,良好的心理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习生活,更有助于学生正确处理自我与“它”的关系。心理活动是个人内心变化的复杂过程,而作为内心活动调整和变化的主体,自我调整能力在健康心理树立中起着很大的作用。
2 运动对心理健康的客观影响
2.1 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有益影响
焦虑是大学生最常见的心理健康障碍之一。研究表明,运动可以降低焦虑水平,而那些不参加体育活动的大学生的焦虑水平更高。而另一研究表明,与非临床、正常范围的心理障碍患者相比,运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大学生的焦虑水平,同时运动对患有焦虑大学生的作用更加明显。参加体育运动也可以用来治疗轻度抑郁的症状。事实同样表明有规律的体育锻炼与低抑郁和焦虑的频率显著相关,运动可以有效改善抑郁症。运动同样可以有效地改善大学生脆弱的心理,通过运动可以使大学生内心心理活动更加稳定和健康。定期参加体育活动可以有效预防大学生常见心理疾病,如轻度抑郁、焦虑、人际交往障碍等[4]。
2.2 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
科学有效的运动能积极促进人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但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看到,大负荷运动可能会增加发生轻微感染的风险,例如上呼吸道感染,常见发生在长跑等耐力性项目过程中。其次,大学生进行大负荷运动带来身体能量和物质的大量消耗,在运动结束后需要补充食物能量。过多能量的补充可能会引起身体重量的变化和增加。参加体育活动的女生如果因为体重增加会放弃运动,进而不断引起变胖,潜在的造成学生内心的失落。同样,因为大负荷的运动会使部分学生产生神经性厌食症,由于身体的过度消耗和能量摄入不足,会引起身体暴瘦,可能会引起学生内心对运动和生活的恐惧,反而不利于健康心理的形成。最后,高校学生参加大负荷运动会引起身体过度疲劳,尤其在没有指导老师教练独自参加体育活动情况下,潜在会引起机体损伤。
3 高校辅导员发挥运动策略干预学生心理问题
高校学生如果出现心理问题可通过运动手段进行干预,同时运动可有效避免和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作为高校辅导员可从以下方面运用运动策略处理学生心理问题。
3.1 鼓励学生制定符合自身情况的运动计划
运动有利于身体健康,但非所有运动都符合自身的条件状态。在前文的论述中,过量大负荷运动不仅不利于身体机能提高,反而不利于人身体和心理的发展。因此科学计划的运动是达到修身强心的前提。因此鼓励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不单单是体育老师的事情和工作,作为高校辅导员在日常的班级管理和学生管理过程中也要普及体育锻炼意识,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运动方案。
3.2 鼓励学生按照制定计划严格实施运动方案
科学的制定计划后就是实施。运动效应显现是一个长久的过程,而非短时间的显现。在制定有效科学的运动方案后,作为高校辅导员应鼓励学生按照计划严格实施,严格实施不仅能提升学生的自律,促进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也严格要求自己,同时能有效地避免运动疲劳带来的身体不适感,进而让学生在遇到学习和生活的问题时,有足够的精力和精神去处理问题[3]。
3.3 鼓励心理问题学生多进行体育锻炼
辅导员处理心理问题学生过程中,除了协调家长老师学生关系,利用多方力量共同关注学生成长变化外,可以在不影响学生身体健康的前提下,鼓励学生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同时鼓励学生协同其他同学朋友一块参加体育锻炼,这样不仅有利于良好关系的培养塑成,同时有利于心理问题学生在运动交往过程中,通过诉说表达方式适当宣泄不健康心理,这能有效改变心理问题学生内心状态,同时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社交,避免抑郁状态的形成。
3.4 建立运动锻炼考核机制
对于学生的运动方案实施,除了靠学生自身严格实施计划,作为高校辅导员可适当在第二课堂增加体育锻炼考核,通过考核鼓励学生运动后成果,激励学生运动情绪,使更多同学参加体育活动,在运动中培养竞争意识,同时通过运动提升同学之间的友谊感情。在针对心理问题学生监控的过程中,多发挥鼓励机制,同时要观察留意心理问题学生在一定时间段运动后心理变化的外部状态,积极肯定学生运动效果,让心理问题学生在运动过程中体验成就感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