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学本科生实施导师制的实践探索

2019-03-22李经华陈希李钊陈根成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19年10期
关键词:中医学导师制本科生

李经华,陈希,李钊,陈根成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广东广州510405)

为更好地因材施教,立足学生的个性特长、能力素质和职业生涯规划,在中医学专业院校教育模式的基础上,借鉴中医师承教育的特色与优势,利用附属医院充足优秀的临床师资,该院实施了中医学本科生导师制。符合中医专业人才成长成才规律,对高等中医药教育模式是一种有益的支撑和补充。在促进学生的专业兴趣,培养中医思维,提高临床实践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培养高素质中医专业人才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1 中医学专业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

(1)本科生导师的遴选条件。能遵守本科生教育各级规章制度,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和奉献精神,责任感强,为人师表;具有较高水平的中医学专业知识、临床能力、科研水平以及一定的教学经验;必须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熟悉和了解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熟悉中医学专业相关学科的教学计划,热心教学,能胜任本科生的指导和培养工作。

(2)本科生导师资格的认定和考核。自愿申请,经教研室审核、院内专家评审,由学院认定。本科生导师的考核要素包括导师带教记录、学生跟师资料以及学生的满意度、学习成绩和获奖情况等,每两年按一定比例评出优秀本科生导师,作为评优和晋职的条件之一。

(3)本科生导师的职责。因材施教,立足学生的能力特长和发展方向,制定近远期成长计划,做学生成长导师,引导自主学习和职业生涯规划,发挥导师育人责任;实施合理的带教方案,定期安排学生课余时间参加临床见习和跟诊,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能力 (辨证论治思维及理法方药运用)和临床实践能力 (中医四诊、西医体格检查及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辨识、处方及病历书写等);带领学生参加临床及教学研究,指导学生参与学术论文撰写,培养学生的科研和创新能力;采用适当方法开展指导活动,落实导师职责,并定期考核学生的学习情况,记录考核结果,及时反馈。

(4)学生的跟师任务。学生每月跟随导师临床诊疗不少于2次,每次时间不少于半天,填好跟师记录。每学期完成导师所从事学科的学术经验总结、临床学习心得或中医经典著作读书心得1篇,并附导师考核评语。每学年撰写或发表1篇综述或学术论文,学院择优印刷。

2 中医学专业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成效

(1)学生的培养成效。通过十余年的实践和探索,该院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中医本科生导师制培养模式,取得了较好的人才培养效果。历年校内中医学临床技能大赛中学生表现优秀;毕业实习期间各临床教学基地的临床带教教师对学生的综合评价良好;中医学专业本科生毕业统考中,临床技能多站考环节成绩比较高,技能成绩通过率2015—2017届已达到100% ,基础知识的机考成绩和病例分析成绩良好;毕业后用人单位对学生的综合评价较高;硕士研究生报考比率与校内外其他学院中医学专业学生相比处于较高水平,硕士研究生录取率2015—2018届平均达36.8%;近三年毕业生中医学及相关专业的升学及就业率为94.7%;创新及科研素养比较强,历年全国大学生科技作品竞赛和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竞赛成绩辉煌。

(2)本科生导师自身的提高。本科生导师们都非常重视带教工作,珍惜带教机会,常常倾囊相授。同时,本科生导师也只有具备了丰富的医学知识、强大的临床医疗能力、严谨的科研经验和深厚的人文素养,才能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做到游刃有余。这在一定程度上也给予导师不断学习的压力和动力,他们自觉加强专业能力、科研能力、自身医德等综合素养的提高,也正是这种积极的教学相长的带教态度,使得年轻的本科生导师们的成长动力更足,成长速度更快,进而促使附院的医疗、科研、医院文化等工作都更加欣欣向荣。另一方面,在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过程中,导师通过指导学生学习、交流思想和探讨生活问题,不断地与这些朝气蓬勃、思维活跃的大学生接触,心态上也会更加年轻,精神上更加愉快,工作上更加有成就感。

3 实施优势和不足

(1)有利于构建知行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学科[1],强调知行并重,目前中医五年制本科高等教育中,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导致中医学子存在基础知识不牢,临床技能低下,中医思维欠缺,不会与患者沟通等情况,失落和挫败等不良情绪也随之困扰学生,使得专业思想、学业兴趣、中医理想深受影响。本科生导师制使得学生在课堂学习的同时,利用课余或周末节假日,跟随导师尽早地介入到临床实践中,其根本优势在于实现课堂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的有机统一,实现“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中医人才培养理念,符合中医药人才培养规律。

(2)有利于构建中医辨证论治思维模式。正确的中医临床思维对临床诊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要想做好中医药知识的传承和创新,中医临床思维培养是关键点[2]。我们鼓励课堂教学采用病案教学及PBL教学的方式,以更好地培养中医辨证论治、理法方药等思维能力。本科生导师制进一步为学生提供了定期临床跟诊的机会,学生在导师的悉心带教和诊疗氛围的熏陶下,通过对中医诊疗过程的完整学习、观摩及深刻感悟,逐步将基础理论知识转化为临床能力,反复的辨证论治的学习过程就是中医思维的构建过程。

(3)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性。医学生临床实践的过程就是将中医基础理论、知识、技能融会贯通的过程。研究表明,医学生因临床看得少听得少、临床能力训练不够以及监督和考核力度不够,使学生缺乏压力及动力,学习主动性不高,极大地影响了学习效果[3]。本科生导师制中,学生通过跟随导师在门诊抄处方、观察辨证诊疗过程、研习诊疗技术和理法方药规律,通过师生交流、医患沟通,不断地反刍已有理论知识,觉察自我不足与知识漏洞,激发自主学习积极性,理论与实践实现螺旋式上升,达到对疾病的全面认识和系统性掌握,实现中医人才的全面成长。

(4)有利于保障医学精英教育需求。医学教育属于精英教育,医学教育的特殊规律主要表现为厚基础、强实践、融国际、高投入[4]。与其他专业相比,医学人才培养周期长、课程多、实践性强、质量要求高、师生比高。而目前高校扩招、大学城模式、授课模式等因素都很大程度上削弱了精英教育的力度。本科生导师制能够从一定程度上改善这一点,利用附属医院充足的师资,以制度的形式要求导师深入了解一至几位本科生的个性特长,定期进行学业、思想及生活上的指导,科学地帮助他们选课,制订计划,指导学习方法,引导思想,弥补了高等医学教育精英化需求。

(5)有利于潜移默化中实现医德教育。古人云:“医乃仁术,无德不立。”中医药高校也一直注重通过各种教育形式,灌输“大医精诚”的理念,树立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树立正确的学医动机,修养医德[5]。本科生导师通过治病救人、传承医术过程中的言传身教,对学生在厚德博学、精诚济世、精求医道、淡泊名利等方面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帮助学生巩固专业思想,提高其医德修养。

(6)经过十余年的实践与完善,目前主要问题是进一步调整优化考核机制及激励机制。临床医生本身工作繁忙,兼顾着临床医疗、理论教学、科学研究甚至行政管理等工作,难以保证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指导本科生。虽然学院制订了实施方案、工作指南等相关规定,制度上要求导师和学生定期见面和跟诊,但是缺乏相对客观的、可操作性强的督导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相配套。目前是导师制工作布置下去,执行力度取决于导师的重视程度,指导过程中随意性比较大,导师带教一个周期后,取得的效果如何同样缺乏相对具体的评判标准,导致导师“干多干少一个样”,影响工作积极性。另一方面,欠缺本科生层面的督导与评价要求,导致部分同学很少主动联系导师,对导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完成得有欠积极[6]。以上问题影响了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效果,缺乏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因此,需要进一步调整优化工作机制,调动师生双方积极性,推进本科生导师制的有效实施。

实践证明,在院校教育的基础上,中医本科生导师制是一种良好的辅助教育模式,符合新时代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有助于因材施教,对培养精诚济世、厚德博学的中医专业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中医学导师制本科生
践行“三全育人”理念,推行本科生导师制——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
One Heath视角下昆明市高年级本科生抗生素认知与行为
中医学关于“瘀血”的用法
中医学关于“证”的用法
开放大学“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例
一主多辅的导师制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
行业特色院校本科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讨
基于项目导师制的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索
本科生党支部活动方式的创新研究
论法学本科生法律思维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