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探索
2019-03-22刘振忠
刘振忠
(河北体育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041)
当今,是一个创新的社会,也是一个创业的时代。创新创业,不仅是国家关注的问题,更是人们谈论的社会热点话题,同时也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创新创业教育,是21世纪教育哲学的全新理念,是21世纪教育的新的价值观。创新创业教育由美国斯坦福大学首创,在欧美发达国家的高等院校开展得非常普及,为国家培养输送了大批创新创业型人才。我国高等教育对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正式回应始于1998年,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建立人力资源强国的人才需求,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政策引导,创新创业教育得到了关注与发展,总书记习近平、总理李克强在多次讲话中提到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加快培养国家经济建设需要的就是创新创业型人才,并倡导与鼓励广大青年一定要勇于创新创造,要勇于创业、敢闯敢干,努力在改革开放中创新路、创新业,不断开辟事业发展新天地[1]。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一系列相关文件规定,在《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了“各高校要落实创新创业教育主体责任”。就大学而言,积极做好人才培养与知识传播这一工作,深化专业学历教育,广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着重提高大学生的竞争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让更多的大学毕业生成为未来岗位的建设者和开拓者,这是国家赋予大学的重要历史使命与责任。
1 创新创业教育是时代赋予大学的重要使命
1.1 国家经济建设需要创新创业型人才
1895年甲午战败,洋务派大臣盛宣怀提出“自强首在储才,储才必选兴学”。一个国家的腾飞离不开大量的高素质人才,科学技术与经济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大学创新与创业人才的培养。美国、德国和英国的一流科技水平以及经济发展并使其长期处于世界前列的保障,无不与其发达的高等教育体系息息相关;日本和韩国的经济腾飞,并取得大量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与其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密不可分[2]。我国自20世纪改革开放以来,虽然科学技术和创新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国家经济也是飞速发展是目前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若从国际化比较来看,与世界先进水平依然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创新尚没有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源泉,其中主要缺乏创新创业型人才,这已严重影响与制约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目前,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进入了深度发展时期,结构性的调整造成了社会经济活动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一些新兴产业与服务流通行业呈现出茂盛的发展势头,亟待需要一批拥有专业知识且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开拓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建设者。为此,大学需要履行好自己的使命,需要将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作为最紧迫的任务之一。
1.2 优化现有专业教育体系需要创新创业教育元素
经过长期的建设与发展,高校的学科专业教育形成了由点到线的树状化结构,以学科专业为主干的专门化知识技能传授体系。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与创新型社会的建立,大学的教育任务不单纯是专门化知识传输,时代赋予了其新的使命,在知识传递和人才培养过程中更多地要承担起服务社会的职能,需求的人才要具有广泛的跨学科知识和创新创造力,同时社会上越来越多的问题需要跨学科的合作进行破解,创新创业教育无疑是对现有专业教育的有益补充,其着力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的教育思想渗透融合到专业教育体系中,将会使专业教育更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和社会性,促使大学更好地承担起为社会服务的重任。创新创业活动就是要求大学生要身临社会经济领域,通过亲身体会,实证比较分析,一方面看到自身的不足与欠缺,另一方面找到自身未来事业发展之路,从而实现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的工作目的。
1.3 解决大学生就业困境需要创业带动就业举措
面对当今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现实,高校亟待需要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纵观美国、英国、德国、韩国、新加坡等欧美发达国家的高等院校,较早都已开展了创新创业教育,倡导与鼓励大学毕业生进行自主创业。事实上,这些国家的大学毕业生走自主创业之路,已经成为毕业后的首选。我国自1999年大学生扩招以来,大学教育逐渐从“精英教育”走向了“大众教育”,就业体制也逐渐从“统招统分”过渡到“双向选择”和“自主择业”,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成为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突出问题。追其原因,造成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客观层面,产业结构调整,市场用工需求与人才培养周期的不匹配;机构调整,机关事业单位岗位数量逐渐减少;主观方面,大学生本身传统择业观念,更多地希望得到一份所谓“铁饭碗”的工作岗位,加之自身能力素质欠缺,造成许多大学毕业生不能很好地适应工作岗位要求。还有,就是高校教育体系,大多数高等院校专业重叠的专业数量太多,设置专业随着市场跑,社会显现出专业人才旺盛需求就设立这个专业,较少考虑办学优势,这种你追我赶的设立专业,造成学校专而不专,特色不明显。“毕业等于失业”,虽然危言耸听,但事实上,一个岗位成千上万的应聘者火爆场面随处可见。大学生出路在哪里,鼓励大学生创业成为国家的一种就业举措,国家领导大力重视创新,国家与政府出台政策,引导与扶持创业,媒体广泛宣传积极营造创业环境,社会产业经济领域为大学生提供创业机会,但实际上,大学毕业生选择创业的人数比例非常低,创业成功的也是屈指可数,普遍缺乏创业者应具备的坚韧毅力和勇于挑战的创业者特质;知识结构单一,缺乏人文知识与创业技能,造成大学毕业生难以在充满机遇和挑战的社会经济领域开拓创业,需要创新创业教育来弥补其知识、能力、素质的缺位。因此,根据社会发展要求,调整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专业教学全过程渗透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素质,通过创新创业实践提升实践应用能力,这已成为高校教育的当务之急。
2 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2.1 创业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创业 (Entrepreneurship),21世纪大英汉词典定义是“企业家身份、企业家精神”。创新创业教育(Iinnovation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广义上理解,是指关于一种新事业的教育实践活动,是培养具有首创精神、开拓意识、创业能力、社交和管理才能的开创性的个性;狭义上理解,是指关于创造一个新职业或新的工作岗位的教育活动。从以上的定义解释来看,可以将创新创业教育理解为一种精神与能力的培养教育,其核心与内涵关于人的创造性、开创性、事业心与开拓能力的研究,是关于创新能力、创业精神为核心的体现自我价值的创造生存的一种教育形式[3]。创新创业教育并非学历为导向的教育,是注重培养企业家具备的首创精神与实践能力。精神对于创业者而言是终身受用的,具备了创业精神才能够让创业者在未来事业的开拓和发展中,不等靠要,不抱怨,不畏艰辛,积极主动地将想法变成现实,这应该成为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成效好坏的重要标准之一,也是大学服务社会的重要体现。
2.2 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自2002年教育部确定的9所试点院校开始至今,试点院校以各具特色的教育活动形式进行了实践性探索,在政府指导下形成了多元化发展趋势,形成了以学科导向型、实践导向型与综合型为主兼顾其他形式并举的创新创业教育范式,虽然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成效,但许多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与学校专业教育、人才培养特色教育两张皮,没有与专业教育体系相融合;创新创业活动与在校学习泾渭分明,没有同大学生的知识技能学习、能力素质与个性化培养结合起来;理论学习与创业实践脱节,没有处理好学习与创业的无缝对接,一些创新创业活动只是停留在浅层边缘化的局面,与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创业教育有着一定的差距。
目前,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主要存在在五个方面的问题:其一,缺乏科学定位,没有明确创新创业教育在学校整体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其二,缺乏教育融合,较少形成彰显学校办学优势、专业人才培养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制度、规划措施和教育范式;其三,缺乏软硬件保障,围绕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师资建设、创新创业实践场所建设等校内外软环境和硬环境条件保障不足;其四,缺乏特色教育范式,没有区分好学校办学层次,没有依据综合性院校、专业性院校、职业类院校不同院校类型的人才培养特色,构建切合学校个性特点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其五,缺乏理性认识,大多数教育工作者对创新创业教育内涵理解存在偏差,对培养具有首创精神和创业能力建设者为目标的教育含义认识不足,甚至简单地将创新创业理解为帮助学生创办公司,缓解就业压力,其实,创业者将来未必就是创办企业,也可能是一个工作的创新性突破,也可能是创办一个社会公益事业,也可能是改变一种现状情况等。
追其原因,影响因素很多,但两个方面的因素至关重要,一是制度上,创新创业教育评价的不完善,且没有与目前高校教育教学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完全融合,造成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貌合神不合;二是操作上,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两种教育理念上的碰撞排斥,大多数教育工作不能完全接纳创新创业教育对传统固有的专业教育模式冲击,创新创业活动不能完全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不了创新创业与学习相融并进的教育方式。
3 大学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举措
3.1 高度重视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管理与理论研究工作
高度重视是做好工作前提,各校园领导要积极落实好上级主管部门出台的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政策规定,真正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纳入学校教育体系之中,建立与学校管理系统相融合的创新创业管理体系,建立与专业教学相匹配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实践体系,建立与个人利益相挂钩的创新创业评价体系。组建创新创业教学科研团队,根据当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状况,通过与欧美发达国家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进行必要的比较分析,探寻出其在核心理念、目标定位、素质要求、模式选择的差异之处,清楚中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不同,尤其是我国高等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规划制定的原则、策略和培养模式,以及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创业实验课程和创业实践项目,以及产业经济领域的创新创业活动途径与操作模型,为深化完善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3.2 转变观念建立契合社会人才需求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理念
转变观念,更新思路,从社会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视角来理解专业人才培养的深刻含义,着力强化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将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综合素质和实践动手能力,作为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目标,优化完善教育教学体系。各学校依据学校办学特色,结合自身具体情况,制定创新创业教育方案,拓宽学生就业思路和生存竞争空间。简而言之,就是找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结合点和切入点,建立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培养人才培养观念,并将创新创业教育确立为培养创业型人才的一种教育理念,一种教育载体,融合到学科专业教育体系中,建立贯穿专业教学全过程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策略。目前,一些人往往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单列出来的,其实不然,作为能力素质培养的一种全新教育理念,渗透贯穿到成熟的、科学的专业教育教学理念中,可以有效地弥补其专业教育的欠缺与不足。长期以来,专业教育更加注重的是专业知识、技术和技能的掌握,在实践动手能力培养方面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重视不足的问题,而创新创业教育恰恰注重的是知识技能的实践运用,从这个角度来说,加强二者的融合渗透,有助于提高专人人才培养质量。
3.3 科学定位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目标与教学内容
教育目标是依据教育目的而确立的教育实践与评价活动的直接目标,对制订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有着导向作用[4]。大学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首先要科学定位好教育目标,其次是设置好与学校专业特性与人才培养特色的教育教学类型与课程目标,建立与之匹配的教学内容体系,合理配置好教学内容、内容结构与比例。结合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施开展情况,以及大学生能力素质需求薄弱环节,可将创新创业教育目标定位为对创业能力的锻炼培养,对首创精神的激发塑造[5]。创新创业教育实施分层教学,可分为普及型教学和提高型教学两种类型。普及型教学是指通识教育类创新创业教育必修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开设,教学内容涵盖创新思维与方法、创业知识概论、创业实务操作和创业案例分析等;提高型教学是指创新创业实训活动指导课程,可以采取创业技能类选修课程形式,面向具有开始创新尝试创业或具有创业意向的学生开设,教学内容涵盖商业计划与融资、市场营销与策划、企业管理与法律以及创业社会调查、企事业顶岗实践、创业孵化基地创业模拟实训实践等。这种层次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能够最大限度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让学生得到针对性的教育与培训,促使更多的学生走上创业之路。
3.4 设计构建服务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体系
当前我国各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有着一定差别,有的定位为学术型人才,有的是应用型人才,有的是创新型人才等。大学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其教育教学体系要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相呼应,遵循提高专业实践能力、拓宽知识结构与掌握创新创业技能的指导思想,构建一套服务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做好创新创业教育必修课与选修课程的衔接搭配,从理论知识学习、岗位实训实践、服务社会行业等方面,合理规划好课程的目标、内容、模式和评价,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建立教师为主导的“设疑式、研究式、互动式、模拟式”的教学模式,并与本专业实习、暑期社会实践、校园文化活动有效融合,在这种基于理论与实践且在教学与学习双重行为引导下开发与培养学生创新潜能,磨炼创业素质,更有利于获取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3.5 全力打造根植于企事业平台的创新创业实训实践活动模式
大学开展以创业服务为导向的创新创业活动,是时代给予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6]。2016年,河北省委省政府出台的 《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提出:“鼓励党政机关优秀人才兼职离岗创业,允许高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科研人员离岗在冀创办或到企业开展科技成果转化”。这从制度上进一步明确了专业技术人才的社会责任,要结合自身专业优势、技术特长服务于社会行业建设。作为人才培养的大学,让学生在求学期间就进行服务社会活动,得到系统、规范、有形的创新创业社会实践体验,不仅能够获取增强专业知识技能转化、磨炼创者素质和提高创新创业能力的教育目的,还会促使更多的大学毕业生投身到经济领域开拓创业。为此,学校要广泛搭建校内外创新创业活动平台,倡导与鼓励大学生从事创业活动,支持帮助大学生创新发明,资助其进行专利申报与转化,同时与社会企事业单位建立合作关系,让学生更多地参与企事业单位的相关工作,进一步了解社会人才需求标准,了解市场经济发展状况,了解企事业单位生产、销售和运营管理过程。实践证明,这种根植于企事业平台的创新创业实训活动,对推进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社会适应力,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4 结语
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7]。综合国力的竞争说到底就是创新的竞争,就是创新创业型人才的竞争,只有源源不断地为社会培养输送更多的高素质建设者,才能确保国家经济建设的持续发展。然而,面对当前我国创新创业型人才相对比较匮乏的现实,大学必须要以国际的视野,发展的眼光,创新的思维,充分认识大学实施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理性认识大学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汲取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念,不断优化完善人才培养模式,科学定位创新创业教育在学校整体专业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把创新创业精神和企业家精神渗透到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中,同时还要渗透到研究成果转化、新技术转移、文化传承和创新创业等所有工作中,让企业家创新创业精神成为融入大学教育工作的一种理念,成为深化学科专业改革建设的全新理念,并通过系统的教育将这种传统和文化传递下去,为国家培养输送更多地具有开拓精神、创新意识、创业能力的建设者,这是新的历史时期社会赋予大学的责任与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