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火电厂金属材料》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2019-03-22李燕玉王睫
李燕玉,王睫
(福建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福建泉州362000)
作为中国运行时间最长的发电形式——火力发电,不仅安全可靠而且运行经验非常丰富,技术可行性相当高。丰富的资源,优异的性能,使得火力发电在我国是一个毋庸置疑的经济选择。由于我国水电储量以及其他新能源发电不能满足全国的用电需求,到目前为止我国的火力发电在全国所占比重仍然超过60%,发电量所占比重甚至超过全国发电量的70%,火力发电在可预见的未来,依然会拥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将是我国电力工业的主要支撑电源。
21世纪是一个“知识爆炸”和要求高素质人才的时代,也是一个全面创新的时代。作为火力发电厂最适用的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其专业基础课程《火电厂金属材料》与火力发电厂生产实际必须紧密结合,是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该课程内容涉及金属材料学的基础理论,锅炉、汽轮机以及相关辅机比如泵、风机、加热器、除氧器、凝汽器等设备常用的金属材料及热处理方法等方面的知识;开设这门课程是为学生从事火力发电行业相关的设计、安装、检修工作奠定基础。
1 教学现状
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是该院的传统专业,为适应行业发展需要,专业的招生规模逐年增加。《火电厂金属材料》是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主要内容包括火电厂金属材料的种类、组织结构、性能及热处理方法和金属材料的高温运行与监督、选材及事故分析等。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熟练掌握火电厂金属材料的种类及性能特征、热处理工艺的正确选择等知识,也能初步了解火电厂常用零部件的材料选择以及事故分析等技能。课程的特殊性在于理论性强,内容多且繁杂。
目前,对于该院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这门课程,大多数教师都觉得授课较难,要在较短的课时里传授这么多的内容,觉得很不切合实际。这门课程的内容比较枯燥和抽象,学院又没有满足该课程教学需要的实验场所及仿真设备;再加上学生对这门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以至于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始终难以达到该专业所要求的预期目标。这门课程的内容不仅涉及面较广,而且还含有大量的叙述性文字,平铺直叙且逻辑性不强,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高职学生来说不易将其内容进行梳理和融会贯通,因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低,出现了厌学情绪,致使教师经常被授课难的问题所困扰。
现有的教学状况如下所述。
(1)课时与内容。该课程在一个学期内完成,课时35~40课时左右。内容有金属材料及热处理的基础知识、火电厂常用金属材料和金属材料的高温运行与监督共三篇,这三篇包括金属学基本知识、钢的热处理、铸铁、有色金属、金属的高温力学性能、锅炉主要零部件的选材及事故分析、汽轮机主要零部件的选材及事故分析等9章的内容,如此多的内容在40左右的课时内学完,显然是不切实际的。
(2)教材与参考资料。现今的相关教材数量庞大,内容千篇一律,详细繁杂,理论性强且抽象,枯燥无味,书本内容学生看不下去,上课时学生听不进去,课堂上学生不是打瞌睡就是走神或者讲话,无法集中精力认真听讲,致使教师授课困难,较大的影响了课程教学的质量与效果。
(3)教学方法。虽然一定程度上采用启发、导入、问答、案例等情境教学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但由于教学内容较多所以依然更多地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
(4)考核方式。该课程仍然属于理论教学,按照惯例期末考试是不可缺少的,虽然试卷采用了开放式的答题方式,但是学生不知所以然的按照书本内容照抄照搬,无法体现学生对知识掌握和理解的程度,最终的成绩也不能反映出学生的真实水平。
(5)教师队伍。如今大部分的专业教师教学工作较繁重,没有多余时间经常前往企业或者社会教育机构培训学习,因此在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上往往会与企业或者社会实际脱钩,理论与实践产生一定的距离。
2 改革思路及内容
(1)改革思路:高等职业教育的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要求高职学生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而且还需拥有较强的现场应用能力。其应用能力主要体现在具体的生产实践当中,在熟练掌握生产工艺流程和操作规程的基础上,能应用所学的专业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发现、分析并解决现场实际问题。
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心得体会,并借鉴了本院及其他兄弟院校相关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方法,认真分析了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及高等职业教育对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对整个课程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一定的改革尝试。
(2)改革内容:在教学内容上,本着“能用、够用、适用”的原则,根据学生毕业后进入火力发电厂任职岗位所需要的技能知识,对课程内容进行合理的删减。重要知识点在课堂上详细讲解,并辅以相关的视频或者典型案例;次要知识点在课堂上点到为止,并留下问题让学生在课后以自学形式及参阅课外资料撰写课程小论文的方式进行学习,这样不仅达到本课程预期的学习效果,又可以在不增加课程课时的基础上做到事半功倍。经过多年对该课程的理解及专业培养的要求,我们挑选的重要知识点及案例的程度均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符合高职学生学习的普遍性。
在教学方法上,课堂教学不能单纯地传授抽象难懂的理论知识,而应该在传授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启发开导学生。每讲一个重要知识点,通过典型案例或者相关视频来说明,让学生亲眼看到实景实例,如果学生感到该课程的内容与自己今后工作关系密切,就能激发学生对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在课堂上发挥主观能动性,认真听讲积极发言,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就要了解本课程在专业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教学中要恰当地联系本专业相关课程的学习和今后工作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巩固学生的专业思想,使学生在课堂上真正起到主体性作用,消除厌学情绪。
在考核方法上,因为对课程内容做了一定程度的删减,重点内容课堂传授,次要内容课后自学,因此将平时成绩的比例提升到70%。平时成绩包括考勤、课堂提问、课程小论文三部分,这样可以有效地鼓励学生认真上好每一堂课,在课堂上踊跃发言,课后积极自学并参阅相关的专业资料撰写课程小论文。期末考核不再延续传统的出试卷的方式,而是采用撰写一篇课程总结的方式,按完成的效果给分。之所以不采取出试卷的方式进行考核,是因为对于理论性较强的课程,一张试卷无法把课程内容面面俱到的呈现,而且学生做试卷时就是对书本内容照抄照搬,学生做完什么也记不住,这种方式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学生在撰写课程总结时需要对每一章的内容进行梳理并概括,对一些自己不太明白的地方可提出看法并进行解决。试卷考试局限在120min内完成,而课程总结的撰写时间充裕,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去分析、去解决问题,从而达到了上下求索的境界。这样的考核方法,不仅可以大幅提高课程的通过率,而且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在教师队伍的建设上,会进一步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和沟通,利用假期组织教师到火电厂收集与本课程相关的案例和视频,前往兄弟院校观摩学习以此提升专业教师自身的业务水平。
3 结语
教学方法的改革就是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及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只要是能够符合企业和社会的需求、能够更好地提升专业教学水平、能够让学生“学会学习、懂得学习、喜欢学习”的学习方式,都是好的教学方法。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学方法也在不断地改进和创新中,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各位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并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