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社会手工艺职业分类及工作方式
2019-03-22许大海山东艺术学院
许大海 山东艺术学院
中国在远古时代已经有明确的手工行业分工。百工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构成手工业从业人员的主体,他们具备生产设计某一类器具、器物的专业技术和技能。能为人带来实用生活工具的便利,亦或带来感官享受。实际上中国传统手工艺生产者的职业要宽泛的多,在农业社会不仅是从事农业及各类生产器具的手工艺人,还包括各类日用生活器具的生产者,及为人类带来方便的各类器物、器具制造者。
一、传统社会中手工艺从业类型
(一)城镇中的手工行业
手工业成为独立生产部门后,传统手工业分工愈来愈专业化、精细化。《考工记》记载了春秋战国之前的行业分类为七种:攻木之工、攻金之工、攻皮之工、设色之工、刮摩之工、抟埴之工,涵盖多个工种。唐宋之后出现了所谓三百六十行直至上千行等,都是手工业分工细化、专业化程度高的体现。
传统手工业过去习惯上称之为三百六十行。“行”既可以指城镇中的街巷,也指手工业的行业分类。据《长安志》载:“街市内货财二百二十行,四面立邢四方珍奇,皆历积集。”①周辉的《清波杂志》中记载的宋代手工行业有肉肆行、海味行、鲜鱼行、酒行、米行、酱料行、官粉行、花果行、茶行、汤店行、药肆行、成农行、丝绸行、顾绣行、针线行、皮革行、扎作行、柴行、棺木行、故旧行、件作行、网罢行、鼓乐行、杂耍行、采舆行、珠宝行、玉石行、纸行、文房行、用具行、竹木行、陶土行、释传行、铁器行、花纱行、巫行”②等三十六行。最早出现“三百六十行”称呼的,出现在明代,明杂剧《白兔记·投军》有“左右的,与我挑起招军旗,叫街坊、民庶三百六十行做买卖的,愿投军者,旗下报名。”明代田汝成的《西湖游览志余》中也有“杭州三百六十行,各有市语”。因此,清代瞿灏《通俗编》云:“增多为三百六十行,乃明人言耳。”三百六十行的出现,标志着传统社会中手工业生产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
聊城运河区域城乡手工艺阶层基本囊括了所有这些工作,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聊城东昌府、张秋、临清的手工艺街巷窥见一斑,如地方志中记载的街巷有大小白布巷、白纸巷、钉子巷、银锭巷、竹竿巷、箍桶巷、纸马巷、估衣巷、手帕巷、弓巷、琵琶巷、窖冶巷、鞍子巷、碾子巷、豆腐巷、马尾巷、油篓巷、皮巷、香巷、皮袄巷等。从行业种看,运河传统的手工业行业可以分为:丝工类;竹工类、染织、木工类、土工类、金工、陶冶类、皮工类、服用类、毛纺织业、扎彩业、印书业、棉纺织、红炉锻造业、生活器皿等若干类。在田野考察中统计的手工行艺种类包括年画、剪纸、棉土布织造、虎头鞋帽、扎彩、编织(藤、草、秸秆、柳、苇等)泥塑、刺绣、葫芦雕刻、木雕、石作、家具制作等手工行业。
(二)村落中的手工艺人
中国社会曾经经历几千年的农耕文明。农耕文明的痕迹(包括习惯、生产、生活习俗)。农业社会中乡村艺人构成民间手工艺基础,实际上民间手工艺的根从本质上起源于农业社会,随着文明的推展,乡村社会中的手工艺人在相当长的时间中才是真正的民间手工艺主体,他们从事农业工具、生活器具、日用品及其它手工产品的制造。
在传统的农耕社会中,村落中手工业者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在农闲的时候从事手工副业生产。康熙《无锡县志卷十土产》记载;“新安开化之间,居民田事稍闲,即以织席为业,或则负而鬻于浒墅、虎丘之肆中,少自卖者。”③中国几千年的农耕社会中,大都以这种形式的生产存在。这些手工业品,除了部分自用外,很多是作为商品提供到市场上,并通过商人之手外运销售。
聊城运河广大乡村地区从古至今活跃着大量的手工艺人,可以看到目前随着聊城区域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传统社会市民阶层中的手工艺人大多已经消失。广大乡村因为有社会需要,目前还有部分人员在从事这方面的生产活动,在运河进行田野考察过程中,涉及生活日用品的手工行业大都在乡村中进行生产。如东昌府道口铺镇毛笔制作艺人孙金龙,东昌闫寺镇葫芦雕刻艺人李玉成,东昌府于集乡李海村盛国才的古建筑模型,临清戴湾镇杭庄的杭千华扎扫把,康庄兴安集村高春英的虎头鞋,魏湾乡陈连邦编织藤条簸萁,刘洪祥老人镟制锭干等都是在乡村中进行,它们现在大多不作为谋生的主要手段,而仅仅作为家庭副业生产,贴补家用,目前我们在聊城运河乡村中见到最多的手工艺,都是这种以家庭副业形式存在的。
(三)其它人员
实际上无论是在城市亦或乡村都有这样一批人,他们不以手工技艺谋生而纯粹是出于喜爱某一类的手工技艺而从事制作。如东昌府于集乡李海村盛国才的古建筑模型。我是在偶然的机会得知这位艺人的。当时正在于集乡作剪纸调研,听人说起他的仿古建筑模型,于是当即登门造访,他的家庭十分困难,这些年由于醉心于仿古模型制作,无暇挣钱,老婆和他离婚,近些年身体有病,情况更加糟糕,但谈起他的艺术创作,丝毫看不出他的病痛和生活的窘迫。当然这一类人相对来说比较少,尤其是在物质文明不发达的时期,相当多的手工艺人是把手工技艺作为谋生的手段。当生活和物质资料相对富裕,人民的精神追求有了更多要求后,对于手工技艺的偏好,既升华为一种精神需要。在聊城东昌府金凤杰工作室遇到一位三十多岁学习剪纸女士,她是专程从济南来学习的,自己有工作,谈起为什么学习,不是为挣钱,而仅仅是因为喜欢民间剪纸艺术。
二、民间艺人的工作方式
传统社会中手工艺是养家糊口的唯一手段。手工艺人的工作是相当辛苦的,经常是通宵达旦彻夜工作。冯梦龙《醒世恒言卷十八施润泽滩阙遇友》中曾对运河丝绸生产基地盛泽丝绸生产有过细腻的描写:“苏州府吴江县离城七十里有个乡镇,地名盛泽。镇上居民稠广,土俗淳朴,俱以蚕桑为业。男女勤谨,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④当然,像丝绸这样需求量较大的行业是非常辛苦的,这一类行业还有很多。杭州丝织业“贫民昼夜苦,往多夜作。褚凡治机丝缎金锡,皆通夕不寐。”⑤总体来说传统社会中的手工业者为了生计大都相当辛苦,有的甚至不分老少都要辛勤工作,景德镇制瓷中的“工价每月三钱,亦有两手乳两钵,夜至二鼓者,工值倍之。老幼残疾,多借此资生焉。”⑥
传统社会中手工艺组织形式主要包括:家内手工业、流动手工业者、手工工匠(户)和工场手工业(大型手工业作坊)等几种形式。家内手工业主要以个人手艺劳动赚取生活的形式,生产场所即家庭内部,生产形式以领取材料、进行产品加工的工作方式,当然有的家内手工艺,如纺织、织布等行业除了生产赚取一部分资金改善家庭生活外,还供自己使用。这一类的生产往往大都与个体手工匠户和手工工场相联系,为他们加工产品。如广州象牙雕刻行业“其精于雕刻之工虽受象牙铺雇佣,然鲜有即在铺中工作者。盖以居家工作,月可得银币三十元也。”⑦他们的制作工具相对简单,收入视其技艺水平而且并不固定,广泛分布在城镇和乡村中。
流动手工业个体,大部分凭借自己的手工技艺在消费者面前或家里从事手工技艺的劳动,具有非固定性、间歇性的特点。“一般自携其劳动工具而来劳动者,皆登场于规定之时刻,而服一定时间之劳役,规定之时间至,则散而归农。”⑧涉及的手工行业众多,如皮匠、水泥、染布、制篾器、纺织棉线、打箍、银匠、锯盆锯碗、刻印字、修补等。当然有技术好的手工业者也受雇于一些手工作坊和手工工场。从生产特点看,这一类的手工业者,流动性非常强,俗话说“铜匠叮叮响,三年见爹和娘”表明他们长期在外远距离流动。经营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挑着担子,走街串巷、流动生产。过去聊城东昌府梁水镇的葫芦雕刻艺人,在农闲时雕刻好葫芦之后,挑个担子外出贩卖葫芦。二是设置临时性的摊位,他们的摊位多属于半流动性的,一般会选择一些条件比较好的地段轮流设摊,地点的选择主要看周边的客流、环境、经济条件,依次分为“头关”、“二关”、“三关”、“四关”等。另外,这种流动手工业个体大多靠天吃饭,包括晴雨、季节等都会影响到他们的生计,一般收入不高,生活贫困,大多仅能维持生计。
个体手工艺者(手工业个体户)。他们一般有某项生产技艺,多以家庭为单位,生产没有明确的分工,家庭成员普遍参加劳动,有的雇佣一两个雇工或者学徒进行手工工作。生产模式大都是小手工作坊,有的还设有店铺,很多作坊、店铺连为一体,前面是店铺,后面就是生产场所。从经营规模大都是分散经营,一般大都本小利薄,只能养家糊口,很难过上富裕的生活。
工场手工业(大型手工业作坊)。一般从事某个行业的手工生产,具有商业资本的参与。涉及的行业也很广泛,包括染布、织布、丝织、金银加工、竹器、木器、玉作等。一般作坊主不直接参与劳动,采用雇工的形式。当然也有例外,有些具有家传性的,并由小手工业者经过积累和多年打拼成为大型手工业作坊的手工业主,有时也会直接参与劳动。由于资本雄厚,这一类的手工业者一般收益丰厚,生活相对比较富裕,尤其是一些大型垄断性行业更是如此。
注释:
① (宋)宋敏求:《长安志(一、二)》,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0年,卷7
② (宋)周辉撰:《清波杂志校注》,中华书局,1994,第495页
③ 康熙《无锡县志》卷十土产
④ 冯梦龙:《醒世恒言》卷十八施润泽滩阙遇友,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第370页
⑤ 毛大可:杭州治火议。陆曜:切问斋文钞,卷21,
⑥ 道光《浮梁县志》卷八
⑦ [广州雕刻象牙业农商公报第二期调查,页二一,一九一四年九月转引自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1840—1949)第二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08月第1版,第732页
⑧ 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1840-1949)第二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08月第1版,第63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