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汉斯的策展观念初探
2019-03-22王维荣衡阳师范学院虞雯湖南师范大学
王维荣 衡阳师范学院 虞雯 湖南师范大学
汉斯·乌尔里希·奥布里斯特(Hans Ulrich Obrist)又称小汉斯,1968年出生于瑞士苏黎世,现为伦敦蛇形画廊展览与国际项目总监,迄今策划了300多个展览,累积了近3200小时的访谈档案,涉及无数全球重要的艺术家、建筑家、科学家,是活跃于当代艺术界的国际策展人和批评家,被称为永不停歇的策展人。
小汉斯第一次引起艺术界的关注是1991年,他还在“圣高伦”学院学习政治学和经济学时便在自己公寓内的厨房中策划了名为“厨房”的展览,他将自己没有用于烹饪的厨房转变为艺术展览的场地,宣称“艺术总发生在你意想不到的地方①”,他在厨房中做的这个展览也表现了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以及艺术私密性的一面。此后,他以平均每年至少十个展览的频率先后策划了“破镜”、“生活/生存”、“实验室”以及“原路返回,记住明天”等具有显著影响力的当代艺术展。同时,汉斯还是1999年韩国“媒体城市”的策划者,2002年威尼斯双年展的策展人。他坚持对科学家、建筑师和艺术家们进行访谈,不断突破艺术的界限,也打破了展览在时间及空间上的维度限制,他致力于挑战艺术史传统的策展叙事方式,探索视觉艺术之外的创意领域,在汉斯的视角下“展览是活的②”。他是继哈罗德·泽曼、华特·霍普斯、蓬杜·于尔丹、维尔纳·霍夫曼等堂吉诃德式策展先驱后重新定义策展及策展人概念的当代艺术策展人。
小汉斯曾在他的书“Ways of Curating”中提到自己有一个习惯,即每天早上会花15分钟的时间读思想家Glissant的书,他说Glissant的诗歌、小说、戏剧以及论文是他每天都会用到的工具箱。
其中,Glissant提出过一个重要的概念‘Mondialité’,直译为世界性。Glissant称Mondialité所指的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带来了开放的、基于全球范围的沟通对话,另一方面也导致了本地语言、文化特性的消失,甚至带来了生态灾难,但反全球化又会造成新的国家主义。基于Glissant的理论,小汉斯提出:“我们要找到第三条道路,既做到全球对话,又要避免均质化。这是全球化与本土化的折中之道。我认为这就是策展应该努力的方向。”③“全球化”“打破均质化”等理念无不渗透在小汉斯的策展实践中,在与侯瀚如合作策划的展览《运动中的城市:21世纪初的当代亚洲艺术》中,一方面展览向人们介绍了这些亚洲城市中充满活力的建筑和艺术;另一方面反复出现拥挤、增长、交通状况、搬迁、移民、生态问题等主题,不断提出跨国家城市网络、城市身份等议题,如后殖民城市中国香港如何在过去与未来、东方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的过渡空间中进行有效的谈判等等。
Glissant提出的另一个理论Archipelago,译为群岛理论。Glissant来自加勒比海的马提尼克小岛,在他看来,如果一个小岛被其他岛屿环绕,而这个小岛又与其他岛屿产生交流,那么与其他岛屿的对话当然会改变这个小岛本身的特质,交流后它会变成一个不一样的小岛,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个小岛丢失了自己的特性,只是来自其他岛屿的东西叠加在它本身的特性上,让它变得更丰富。小汉斯认为群岛理论也是 21 世纪的关键。他所策划的大部分展览都基于这个理论,尤其是全球巡展的展览在影响地域的同时,地域也改变着展览本身。“相互作用”在本土化与全球化中持续产生,如何在“相互作用”中不断创造新内容而不是均质化是策展主要解决的问题。以《运动中的城市》为例,它完全改变了巡展的概念,所展出的城市中一座城市和另一座城市的展览面貌完全不一样,每一次的再展几乎都是在新的碰撞下的新展览。
汉斯在1999年提出了一个名为实验室的理论,即不论是当代美术馆还是艺术展览,都应该放弃原来的秩序感和稳定性,追求波动性与开放性,像科学家做实验一样去探索新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为文化注入新的可能性。这种实验性的特征是他所有展览的特点,也是他在展览策划理论上最大的推进,从而成为我们今天策划展览与重新考量美术馆作用的一个重要的思维方式。
纵观汉斯·乌尔里希·奥布里斯特的个人经历,可以追溯其清晰的思考脉络,以及贯穿始终的实验精神和跨界意识,他总是试图为多样性的呈现和表达寻找鲜活的材料,并以其追求前卫、实验、独立的艺术立场改写了那个时代的展览契约,为策展史的发展创造了宝贵的财富。
注释:
① 汉斯·乌尔里希·奥布里斯特.关于策展的一切[M].北京:金城出版社,2013:204.
② 汉斯·乌尔里希·奥布里斯特.关于策展的一切[M].北京:金城出版社,2013:191.
③ Obrist H.U.Ways of Curating[M].New York:Faber and Faber,201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