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林语堂翻译活动的生态翻译学诠释

2019-03-22王友琴宋庆伟

昌吉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林语堂译者活动

王友琴 宋庆伟

(1.泉州师范学院航海学院 福建 泉州 362000;2.济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山东 济南 250000)

引言

林语堂自评“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他通过英文创作与翻译担当起“对外国人讲中国文化,而对中国人讲外国文化”的重任,曾被美国的文化界列为20世纪智慧人物之一。从30年代起,林语堂用他特殊的方式向西方读者展现了一个全面的中国,他用英文创作、节译、编译、翻译了大量的作品,这些创作、编译和节译活动也是一种特殊的翻译活动。林语堂在美国大部分的英文创作都是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翻译写作。综观林语堂的翻译活动,他在向西方译介中国文化时,翻译文本的选择以及翻译策略的选定都非常地考究。几乎林语堂的每部作品都备受美国国民吹捧,真正的原因何在,本研究拟从此视角研究林语堂的翻译活动,认为林语堂的翻译活动是一种适应性选择,归根到底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所作出的选择性活动。

一、生态翻译学

21世纪初,清华大学胡庚申教授首次提出翻译适应选择论,并从译者的角度出发将翻译定义为“翻译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胡庚申教授借用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中“适应/选择”学说的基本原理和思想,翻译的实质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翻译过程就是译者不断适应和选择的循环过程,而制约该循环过程的则是“适者生存 ”“汰弱留强”机制[1]。生态翻译学是由达尔文自然环境进化论“优胜劣汰”规律发展而形成的,是生态学(Ecology)和翻译学(Translatology)结合的复合型翻译研究理论。依据“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进化论自然法则,作品适应社会需要和读者需要就会“保留”,否则就会被社会和读者“抛弃”。在翻译生态里,翻译过程中也存在大量“适应”“选择”“生存”“淘汰”现象。胡庚申认为,“翻译是一连串优化选择的决定,译文则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结果。”“翻译生态环境”是原文、源语和译语所呈现的“世界”,即语言、交际、文化、社会以及作者、读者、委托者等互联互动的“整体”。生态翻译学强调译者在对翻译生态的适应和选择中,追求译有所长和译品生命的适者长存。语言、文化、交际在翻译实践中的转换并不是孤立完成的,而是多维度多层次相互交织相互关联的整体。

二、林语堂的翻译活动

林语堂曾称自己是“一捆矛盾”,他热爱中国文化,致力于向西方世界传播中国的政治、哲学、文化、文学,等;但同时,他的翻译、创作作品与当时动荡的中国社会背景完全背驰,他宣扬的中国性灵文学、悠闲态度与幽默情怀与当时的中国现状格格不入。林语堂出生于基督教家庭,父亲是基督教教会的牧师,林语堂从小接受西方文化的家庭教育,小学中学均在教会学校就读,大学就读于享有“东方哈佛”的中国第一所现代高等教会学府上海圣约翰大学英文系,可以说林语堂先生出生在中国,接受的却完全是西式的教育,30年代到美国之后的30年更是直接接触西方的基督教文化。但是纵观林语堂的翻译活动可以看出他的大部分创作宣传的却是中国传统的孔孟思想与老庄哲学、中国人的悠闲、中国人的恬淡自适、中国人的知足常乐的生活态度。

1936年,林语堂受赛珍珠夫妇的邀请来到美国生活写作,在长达30年的海外生活中,林语堂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其中包括英文写作、节译、编译和汉英文本翻译等翻译活动,可以说美国普通民众是通过林语堂的作品了解中国的。台湾的《中华时报》曾说,Dr.Lin is the scholar and writer who possibly made the greatest contribution in promoting Chinese culture internationally in the recent 100 years.For some in the west who were not well-informed,they heard about Lin Yutang before they heard about China,and heard about China before they heard about the glory of Chinese civilization.[2]

林语堂用英文写作的主要作品有,My Country and My People(1935),The Importance of Living(1938),Moment in Peking(1940),A Leaf in the Storm(1940),The Vermilion Gate(1953),Between Tears and Laughter(1943),The Red Peony(1961)。

林语堂的英文写作部分是创作,部分是翻译,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一种混合[3]。1935年,林语堂完成了My Country and My People(《吾国与吾民》)的写作,这本书集中介绍了中国人的性格特点、思想方式、生活态度以及社会、文学和艺术生活,此书一出版就深受美国读者的追捧。《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报道说,“ The book burst like a shell over the Western World。”[4]林语堂继续笔耕不辍,1938年,The Importance of Living(《生活的艺术》)出版发行,此书是林语堂哲学思想的大集成,该书成了当年美国最畅销的图书,被翻译成多国语言。《吾国与吾民》和《生活的艺术》的连续成功为林语堂作为一个文化使者在美国以及西方世界的接受奠定了一个扎实的基础。Moment in Peking(《京华烟云》)是林语堂借鉴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艺术形式而创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反映了中国从19世纪末期到20世纪30年代抗日战争时期的生活,可以说是林语堂的代表作。这部小说于1940年出版后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当时美国的《时代周刊》评论说:“《京华烟云》很可能是现代中国小说的经典之作。”林语堂的二女儿林太乙女士则说:“在现代中国小说中,《京华烟云》是首屈一指的杰作”;而林语堂本人也说:“我写过几本好书,尤其以写《京华烟云》自豪。”[5]小说《京华烟云》曾三次(1940,1950,1975)将林语堂推上了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的席位。Moment in Peking(《京华烟云》)、A Leaf in the Storm(《风声鹤唳》)、The Vermilion Gate(《朱门》)三部小说被称为林语堂的小说三部曲。

林语堂的汉译英作品如下[6]:

1.谢冰莹.《女子从军记》.Letters of a Chinese Amazon.Central Daily in installments,1927.

2.沈复.《浮生六记》.Six Chapters of a Floating Life.T’en Hsia Monthly in installments,1935.

3.刘鹗.《老残游记续集及其他译文》.A Nun of Taishan and other translations.T,en Hsia Monthly in installments,1936.

4.《孔子的智慧》.The Wisdom of Confucius.New York:Modern Library,1938.

5.《老子的智慧》.The Wisdom of Laotse.New York:Random House,1949.

6.《寡妇,尼姑和歌姬》.Widow,Nun,and Courtesan.New York:John Day,1951.

7.《中国传奇小说》.Famous Chinese Short Stories.New York:John Day,1952.

8.《古文小品译英》.The Importance of Understanding:Translating from the Chinese.New York and Cleveland:World Publishing,1960.

9.《中国画论:译自国画名家》.The Chinese Theory of Art:Translating from the Master of Chinese Art.New York:G.P.Putnam’s Sons,1967.

其他的一些汉译英作品如:

陶渊明.《桃花源记》.The Peach Colony

李密庵.《半半歌》.The Half and Half Song

曹雪芹.《葬花诗》.Taiyu Predicting Her Own Death

李易安.《声声慢》.Forlorn

林语堂的汉英翻译作品,还有相当一部分收录在2002年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林语堂中英对照丛书》中,全套共八本,分别是《板桥家书》《东坡诗文选》《幽梦影》《冥廖子游》《记旧历除夕》《西湖七月半》《扬州瘦马》《不亦快哉》。[7]

林语堂的大部分英文创作和英汉翻译是在1936—1966年期间完成的,当时的西方世界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经济大萧条与经济复苏、工业化等一系列的社会大变革之后,正处于工业化高度发展的现代化时期,人们在追求物质丰富的同时也陷入了躁动不安、紧张忙碌、人情淡漠的泥潭里,急需一种精神救赎。[8]他们转而寻求一种心灵的回归,崇尚东方哲学里的回归自然、静谧闲适、泰然自若、简单舒适的慢节奏生活。林语堂的作品应运而生,不仅迎合了目标语读者的需求,也满足了林语堂热爱并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愿望,提高了他个人的知名度,可以说是一举多得。从林语堂用英文创作或翻译的以上的作品来看,他的作品大多都是有关于中国传统的哲学智慧,这刚好满足了当时西方国家民众在精神上的需求,满足了西方读者对东方神秘世界的阅读期待;西方世界如此评价林语堂,足见其影响力:Lin Yutang had no peer as an interpreter to western minds of the customs,aspirations,fears and the thought of his People.[9]

三、林语堂翻译活动的生态环境

林语堂的汉英创作、节译、编译和翻译等翻译活动的背后似乎隐藏着一只操纵的大手,译者的翻译活动受翻译生态环境的影响,翻译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性活动。翻译生态环境是指影响翻译主体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外界条件的总和。[10]翻译生态指的是翻译主体之间及其与外界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状态。翻译的主体是广义的,即参与翻译活动的一切生命体,这里的主体是广义的,即参与翻译活动的一切生命体,包括原文作者、译者、读者、翻译发起人、赞助人、出版商、营销商、编辑等,即“翻译群落”。而外界环境可包括与翻译活动有关的自然经济环境、语言文化环境、社会政治环境,等。翻译生态环境由各要素交织而成,是翻译活动发生、存在、发展的各种自然的、人文的因素的总和。翻译生态环境既有大环境、中环境、小环境的不同;又有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的区别;既包括客体环境(如原文本、译本、文体功能、翻译策略、翻译规约,等)与主体环境(译者、作者、读者、出版商、洽谈商、审稿人,等),又包括物质环境与精神环境,等等。可以这么说,对于翻译而言,译者以外的一切都可以看作是翻译的生态环境[11];林语堂的翻译活动受个人因素、社会环境、赞助人等生态环境的影响。

(一)个人因素

林语堂熟知东西方两种文化,他是一个东方的学者,他热爱中国的传统文化,热爱漳州平和坂仔家乡的山山水水,他在老年时回到了自己所热爱的闽南文化所在地台湾定居。林语堂一生都在向西方读者传播中国的孔孟思想、中国的老庄哲学,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文化使者;他自幼受基督教文化的熏陶,青年时期又入读当时著名的教会大学上海圣约翰大学学习英文和西方文化,1936年不惑之年又到美国等诸多西方国家学习生活30年之久,对西方文化是耳濡目染、驾轻就熟。1940年,纽约艾迈拉大学(Elmira College)校长在给林语堂颁授荣誉博士学位时,称赞他说:

“林语堂——哲学家,作家,才子——是爱国者,也是世界公民;您以深具艺术技巧的笔锋向英语世界阐释伟大中华民族的精神,获致前人未能取得的效果。您的英文极其美妙,使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既羡慕又深自惭愧”。(“Lin Yutang——philosopher,writer and wit——patriot and yet a citizen of the world:by the magic of your pen,you have portrayed the soul of your great people to the people of the English speaking world in a way no person has ever done before.In doing so,you have spoken to the people of the English speaking world in their own language with an artistry that is at once their envy,admiration,and despair.”[12]

林语堂的翻译活动深受他自身信仰、喜好的影响。林语堂热爱中国文化,同时他的英语语言文化能力卓群,他身处西方世界,对西方读者的阅读需求和期待非常了解,他的翻译活动是适应翻译环境的一种选择。他喜欢中国的孔孟之道、老庄哲学,他编译了《孔子的智慧》《老子的智慧》;他喜欢悠闲、恬适的生活,他翻译了《浮生六记》;林语堂对古典名著《红楼梦》尤其热爱,他本想把这鸿篇巨制也翻译成英文,但考虑到《红楼梦》描述的时代久远,恐西方读者接受问题,后来由此想法而转变成创译《京华烟云》。

(二)社会环境

林语堂热爱中国文化,对中国文化怀有无法割舍的情结,他希望通过他自身的语言文化优势向西方读者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但同时他又人在他乡,处在一个强大的西方文化圈里,想要在处于绝对强势的西方世界里充当文化使者的重要角色又谈何容易。林语堂在西方世界的写作、翻译高峰期正是中国处于战乱动荡的时期,与林语堂作品所宣扬的舒适恬淡、知足常乐、安逸飘然、幽默自然的理想生活相距万里。林语堂身处异国,当时的美国正处于工业化高度发展的时期,经济高度发展,人们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精神陷入了骚动不安,紧张忙碌的状态,此时他们急需精神的回归。林语堂向他们所描画的东方生活哲学正是他们内心所渴望的闲暇与轻松。林语堂的这种主题无疑迎合了大批读者的诉求:

……很多美国女人据说已奉此书为生活之法则,实在因赏花弄月之外,有中国诗人旷怀达观、高逸退隐、陶情浅兴、涤烦消愁之人生哲学在焉,此正足予美国赶忙人对症下药。[13]

(三)赞助人

林语堂初到美国时,心里“倒很想写一本中国的书,说一说我对我国的实感”,但是因为不熟悉西方读者的阅读喜好以及美国的图书出版现状等原因未能将其付梓。[14]后来林语堂受赛珍珠夫妇邀请到其家中做客,林语堂了解到赛珍珠夫妇有意向邀请熟知中国文化同时英文又好的作者写一部关于中国文化的书,两人一拍即合,从此开启了长期的合作。林语堂最初来到美国是受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熟知中国文化的赛珍珠女士的邀请,他的很多作品的出版发行都是由赛珍珠夫妇名下的约翰·黛公司(John Day Company)协助安排出版,甚至林语堂一家刚到美国的生活都由赛珍珠夫妇帮忙安排,所以,林语堂的书是否畅销,直接关系到其朋友同时又是老板的利益,同时也关系到林语堂在美国生存的物质保障。在这种翻译环境下,林语堂的作品在考虑传播文化的同时必须考虑迎合美国读者的口味才会保证翻译出版书的销量,才能满足赞助商的物质利益。

林语堂具有很深的中国文化情结,他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并试图将其发扬光大,介绍给西方的读者;同时,他身处他乡,面对强势的美国文化,如何让具有话语权的美国读者喜欢并追捧他的作品是林语堂在翻译时必须考虑的重点。林语堂在美国的译介既考虑了个人的喜好,又考虑出版商的利益和美国读者群的阅读期待,是林语堂在翻译生态环境中所做出的适应性选择,而他的适应性选择无疑是正确的,他的作品得到了极大地追捧和传播。在文化走出去的背景下,关注译品的生态环境,选择合适的文本和适当的翻译策略是译作能得以被接受和文化能得到传播的重要途径。

结语

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来研究是一种跨学科研究,是在翻译生态环境中对译者的翻译活动作出的全新解释,从而扩大了翻译研究者的视野和翻译研究的范围。林语堂在美国译介的成功是多种生态因素作用的结果。林译功在千秋,他改变和丰富了西方对中国的认识,迄今为止,任何译家对英语世界的影响都难以超越林语堂。在中国文化由输入向输出转型的当口,在中国文化要真正走出去且要融进去的当代,堪称文化译出典范的林语堂,无论是当下还是未来,都值得学习和仿效。[15]

猜你喜欢

林语堂译者活动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林语堂:幽默艺术与快乐人生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探访林语堂故里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1940年林语堂短暂的重庆之行
HIS COUNTRY AND HISPEOP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