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间性视域下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传播话语的国际表达
——以中国盐文化为例

2019-03-22徐红梅

昌吉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话语价值观文化

徐红梅

(昌吉学院外语系 新疆 昌吉 831100)

一、中国盐文化现状研究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盐文化是一个新兴的综合研究领域,只走过了短短的20余年。20世纪90年代,陈然、曾凡英等才明确提出“盐文化”这一概念[1]。自“盐文化”概念提出以来,近20年来对这一特色文化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呈现出多样化的研究视角:有对盐业管理体制、盐税、盐企现状与发展和企业文化等领域的研究;有对盐文化与城市发展、盐文化遗产及盐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盐业饮食文化方面的探讨;还有对盐业文学及盐商和盐业人物的研究及盐文化相关档案文献研究等等。另外,随着科研管理机构—“中国盐文化研究中心”的建立,中国盐文化学术研讨会的定期召开,《盐业史研究》等相关期刊的创办,加之近几年中国盐文化研究专门机构的不断涌现,使得不少高校教师和科研院所研究人员都纷纷参与到这一研究领域,一定程度上推进了盐文化学术成果的创新与交流。

目前,盐文化这一古老而新兴的研究领域已呈现出跨学科交叉的综合研究模式,其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视角也越来越丰富。国内的专家学者主要是运用历史人类学、人类文化学、社会学、民俗文化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盐文化进行了较为深入系统的研究。然而,盐文化研究在其研究范围上还是非常有限的,特别是对盐文化传播领域的研究尚涉及较少。笔者通过文献梳理发现,我国盐文化传播方式相对单一。当前,盐文化主要是通过盐商会馆等历史遗迹和盐业旅游等方式传播的;其次除靠传统的期刊书籍电视之外,主要依赖网络媒介这一传播途径。传播主体则多集中于科研院所、盐企及盐管部门和一些高校。盐文化传播效果还远不尽如人意。因而如何促进盐文化的传播即成为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为此,我们不得不思考如下问题: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下,该如何借助这一文化载体“讲述好中国故事”?如何以多样化的传播方式将我国在悠久历史中形成的以人为本、自强不息、勤劳勇敢等盐之丰富的人文精神融入到国际传播话语中?在“西强我弱”的多种文化竞争的世界文化面前,如何探寻中国盐文化国际表达的有效途径?

二、文化间性与中国传统文化国际表达

200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通过的《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将“文化间性”定义为“不同文化的存在与平等互动,以及通过对话和相互尊重产生共同文化表现形式的可能性”[2]。可见,文化间性理论的实质即是对平等、对话和文化交融的阐释。文化间性主义理念起源于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哈贝马斯认为,人们在进行对话时应达成一种互主体性的平衡关系,以主体与主体的关系取代主客二分之间的关系[3]。也就是说,自我文化与他者文化相遇时是在承认差异并且尊重他者的前提下,以话语互动为根本,在对话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中发生内在关联的[4]。毫无疑问,差异性是“文化间性”存在的前提,也正是文化差异性决定了文化之间的可交流性。而一种文化话语只有在与“他者”交住中才能获得意义而彰显其自身价值。所以说要提升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效果,首先要深刻了解文化差异,进而相应地调整话语的叙事策略。换句话说,文化间性为探寻我国传统文化国际表达的途径与策略提供了理论支撑。

文化部原部长蔡武谈到中国文化走出去时曾说,“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文化出口,我们真正希望的是我们的文化能真正拨动外国民众的心弦,赢得更多的理解与认同”。要拨动外国民众心弦,必须尊重对方的欣赏习惯、审美情趣,学会用国际化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5]。可见,国际表达所强调的是受众接受原则,这与文化间性的理念是相一致的,即文化对话与交流应尊重双方的主体性或视对方为主体,而不是主客二分的关系。中国文化国际表达有助于国际社会更好地了解中国,纠正和反驳他们对中国的误解与偏见。在当前世界传媒依然呈现出“西强我弱”的状态下,我国媒体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话语权仍然较为薄弱,因此,积极建构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对外话语体系,俨然已成为当前一项紧迫任务。

三、对外传播话语主要文化障碍分析

(一)不同的话语模式

话语这一复杂的认知交际活动在不同的文化中具有不同的话语功能。例如西方媒体的对外传播话语常采用的是“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国际表达方式。如美国电影《花木兰》就是在中国故事外衣下传递了美国的价值观。西方这种将语言视为人们获取自我目的工具的话语功能显然不同于中国传统的语言哲学中将语言的功能定位于创造与保持和谐社会的话语功能[6]。中国在风俗习惯、思维方式与意识形态等方面与世界各国文化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因此,我国的对外传播话语必须要考虑与不同文化受众的认知对接问题。我们在对外文化传播过程中往往比较注重我们的视角,很少从受众习惯表达出发,因此难以引起共鸣。由此,在提升中国的话语传播力,创新话语表达时,我们要学会充分利用世界上各种话语资源,形成跨文化的互文对接,以使我们的话语为不同文化受众所认知、理解和接受[7]。

(二)不同的符号表达

符号是人们交际的重要手段。文化继承与传播离不开符号。不同的符号形式在交际中有着不同的意义呈现。由于文化间的差异,我们在跨文化传播中常常能意识到不同文化其能指与所指的不对等性。有些词汇表达的意义在另一文化中不存在相应的词汇,有的相同的词汇因为文化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意思。若交际双方缺乏对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的文化制约性的了解,则双方交流时很容易造成彼此间的误解和冲突等交际障碍。因此,必须要结合现代语境去思考如何有效地运用文化翻译方法,实现中国话语的国际表达,用国际通用的话语去阐释中国的深层价值观,将内涵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出去,为世人所接受。

(三)不同的文化价值观

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不同社会个体对事物价值意义的认知态度的不同体现为不同的文化价值观。一定的价值观总是以其特定的话语形式表现出来的。以英美为主的西方文化传播的是资本主义的价值观,而中国文化则是以社会主义价值观作为文化传播话语。根据文化间性理论,话语的传播会受到传受双方主体的文化价值观念的影响。西方媒介话语对中华文化“他者”化形成的错误认知其实也正是我们自身对外传播话语权失语的结果。所以说要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在文化对外传播的过程中,我们应该选择积极的、超越意识形态的全球普适价值观作为有效传播的重要载体,主动构建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话语,力争使中国的文化价值观在国际社会得到传播与认可。

四、盐文化对外传播话语的国际表达

(一)创新话语方式

历史实践证明,优秀传统文化只有通过不断地创新,才能焕发活力得以传承与发展。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不能自说自话,要根据受众的文化特点、思维方式及表达习惯,转换和创新话语表达方式,做好中国故事的“国际表达”。例如,国家一级博物馆借“国际博物馆日”与抖音合作推出“博物馆抖音创意视频大赛”就是一次创新性的尝试。此次尝试突破了博物馆自身的时空限制,有效地传播了优秀传统文化。在盐文化传播方面,我们也可以借鉴此举。例如各地盐业博物馆包括被誉为“千年盐都”的自贡盐业博物馆,及燊海井遗址(世界上第一口最早人工钻凿的超千米深井,钻井技术堪称世界之最),还有一些古盐道等,这些古遗存呈现出了鲜明的符号价值,折射出我们祖先的勤劳与智慧。要真正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就必须转变话语体系,让这些带着千年文化积淀的文化遗产“活起来”“动起来”,以更好地实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目前海外民众对中国春节的认知程度达到了新高,我们可以借此打造一些特色文化品牌,通过中外合作,搭建国际合作新平台。通过企业国际化有效输出我们独特的文化形象,形成集群效应。如自贡市彩灯已先后在50多个国家和地区展出,其彩灯制作技艺已被国务院颁定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在重大的民俗活动借助灯会呈现丰富多彩的盐文化也是盐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另外,还应进一步繁荣艺术创作,通过凝练盐文化的核心内涵,运用简短文字、图片或微视频等多模态传播手段展示盐文化的历史内涵和人文魅力,也可尝试将盐商会馆、盐文化博物馆和与盐相关的故事传说等借助网络媒介,与视觉艺术、信息技术有效地结合让受众在虚拟网络环境下体验盐城特色文化。

(二)提升翻译效果

语言是跨文化传播的必要条件。根据符号学的观点,跨文化传播的最终使命是要突破语言的障碍。要拓展盐文化传播空间,就必须关注语言建设,如进一步补充和提升盐文化相关文献典籍和旅游景区等介绍盐文化历史及相关人物或传说故事等方面的文本翻译质量,提升盐文化话语对外传播力。因此,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还亟须加强高层次外语人才的培养。我们可以以高校为依托,加大高层次的应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强化译者的文化传出者角色。作为译者在文化的对外传播中,不仅要关注语言,还应坚持运用文化翻译理念,合理构建译语话语,提供符合受众接受习惯的文本。例如,为避免文化误读,译者可以通过类比等方式将中外历史及人物关联,或运用隐喻等话语使受众易于理解文本意义等。总之,能用外语讲好中国话语,才能够更好地向世界讲述中国文化和中国故事,传播中国价值与发展理念[8]。

(三)彰显价值观念

对外传播文化,是传播一种价值观念,传播一个国家的精神内核。在价值观对外传播中,许多国家都注重从传统价值观中寻找核心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天人合一、自强不息以及和合包容等文化价值观就是值得发掘的优秀精神资源,在全球治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价值引领作用。而目前盐文化传播中,一些媒体仅仅将盐视为普通的物质产品,忽视了对其丰富的制度文化及精神文化内涵的挖掘。而若打造盐文化走出去的精品力作,则必须在内容创作上追求卓越,突出思想内涵、彰显价值观念。因此,实现盐文化的国际表达,需要深入挖掘盐文化的内涵,对盐文化进行现代化的解读,不只限于将其视为简单的物化的符号,而是要去深入阐释其背后的深层价值观。众所周知,共同的价值观是有效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载体。因此,在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传播中,要积极创设新的话语和议题,凝练具有世界普遍意义的话语,提升国际化叙事能力,使中国的文化价值观在国际社会得到传播与认可[9]。

五、结语

哈贝马斯认为,“只要不断地通过交往、商谈、‘互为主体’等途径,就可以寻找出能被普遍接受、类似最小公约数的共同原则,另一方面不断扩大可以讨论的、互为宽容的空间”[10]。这正是说明在跨文化传播中,传播主体在构建“自我”文化传播话语时,不能受自我文化价值观的影响,要强化异质文化交流的间性思维,与被传者建立起平等协商的对话关系,以实现文化意义的成功沟通,从而达到价值观上的共享与认可。在当前国际社会越来越希望进一步了解中国与中华文化的时代背景下,在创建盐文化对外传播话语中,我们一方面要加强盐文化物质方面,如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文化遗产是活的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世界文明发展的重要见证。另一方面还要深入挖掘中国盐文化蕴含的丰富精神内涵,在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坐标中,给予它们合理定位,促进各种文化交流互鉴,倡导一种多元共进、和谐发展的文化观。

猜你喜欢

话语价值观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我的价值观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谁远谁近?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