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视域下新时代多维阐释
2019-03-22保积红
保积红
(青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青海 西宁 81000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党的十九大的重要命题,这个命题是对十八大来中国社会发展阶段性成就的正确反映。厘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多维特征,有利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利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新思想为根本遵循
中国共产党是善于总结经验教训的政党,其中最为重要的经验总结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具体的实际的运用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在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及建设的历程中走了弯路犯了错误就是因为脱离具体情况运用马克思主义,党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运用的经验教训的理论总结产生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后党的全部理论与实践的主题,党的理论发展与创新都是以该主题而被丰富和发展。党对十八大以来的经验总结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它是现阶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在不同阶段面临的时代疑问都给予了正确的解答,由此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该理论体系回答了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社会发展遇到的“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么发展”等理论难题,对这些难题的回答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理论,不断实现了理论的创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以及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在新时代实践和理论研究的主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新时代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谋篇布局,是对“四个伟大”工程的具体指导,是对新时代下党如何治国理政的开创性的战略和理论的思索,在此意义上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在新时代下的理论创新,是新时代最富有境界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新时代引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充分展现了党对新时代下我国发展的顶层设计。它以解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矛盾为主线,以实现美好生活为目标,从“八个明确”“十四条方略”规划布局新时代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中“八个明确”是从理论层面明确了新时代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核是什么,体现的是新时代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而“十四条方略”则从具体的实践层面指出了新时代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么办,向何处走的路径和办法。因此新时代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须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总纲领和行动指南。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关键在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愈发凸显党的全面领导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的一切。
新时代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历史和人们选择的延续。从历史维度看,党的领导不是自封而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时,历史上的各阶级就救亡图存提出多种方案,进行了多次革命实践,但都以失败告终,究其原因没有一个先进阶级为领导和先进思想为指导是完成不了救亡图存历史使命的,中国共产党恰好能把二者因素结合于一身,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改革开放后无论是宏观层面的国家经济实力还是微观个体的生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使人民充分地有了获得感和享受到了幸福感,因此坚持党的领导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新时代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党自身优势所然。从实践维度看,党自身诸多优点使得党能继续肩负起领导地位。首先党不忘初心,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没有改变,并且外化为具体实践。其次党始终注重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武装自身。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不同时代和不同阶段的理论难题和实践难题都能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予以解答,使党成为一个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并解决问题的党。再次党始终注重自身的建设,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党的建设作了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时代党依然面临“四大考验”“四种危险”,如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如何提高执政能力,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都是党在新时代面对的难题。对此,党提出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从思想和制度建设两面入手,以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关键少数”为重点,以“两个维护”为根本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以党章为根本遵循,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把党建设成为合格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新时代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更能应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面临的多重难题。从现实的维度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临的国际国内自身的挑战,只有党的强有力的领导才能应对上述挑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虽然进入新时代,但其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依然没有改变,来自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敌视和试图颠覆的行为依然没有改变,国内破坏民族团结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因素依然存在,社会变革的广度、深度和难度继续加大,党自身存在问题足以有亡党亡国的危险,在中国唯有中国共产党能肩负起解决上述难题的使命。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历史方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进新时代的理论命题是对十八大以来我国发展的阶段性成就的概括和总结,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理论的继承,新时代具有新情况新特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历史方位。
新时代的理论判断是对十八大以来的成就的概括和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党的十八大后持续推进和发展,并取得阶段性的成就。因此党的十八大后的五年是党和国家发展中“极其不平凡的”[1]五年,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报告中提出的两个“前所未有”就是对历史性成就的高度概括,一是国际地位实现前所未有的提升,主要体现在我国经济、科技、国防、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二是党政军民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华民族正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2]十八大后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是我国迈进新时代的最为夯实的物质基础,最为可靠的经济保障,因此党的十九大才能做出最为自信的概括和总结。
新时代我国社会发展呈现出新特点面临新情况。就中国影响力看,随着“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等战略的推进和实施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优势愈发凸显,新时代下我国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身建设看,制约生产力发展的因素复杂多样,主要集中在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发展的质量效益不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成为制约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方面;生态坏境保护任重道远;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脱贫攻坚任务艰巨;民生领域的建设难题不少;社会文明水平为我国经济发展服务水平还需提高;社会问题及多重矛盾交织叠加;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提升不够;意识形态建设和把握话语权刻不容缓,国家安全面临多方位新领域的挑战不断;党的建设任重道远。就国际形式来看,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在和平与发展国际环境下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已是世界发展的基本态势,中国在国际格局中影响力不断提升,越来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如何在复杂多变的世界格局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面临的难题。
新时代的理论命题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理论的承继。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社会是分阶段逐步实现的,他在《哥达纲领批判》里全面论述了共产主义社会发展的两个阶段,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即共产主义社会),这两个阶段最大的差别在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同以及由生产力决定的其他社会发展特征不同。马克思主义发展到列宁主义阶段时,社会主义从科学理论变为具体的实践活动,列宁就经济落后的俄国如何过渡到社会主义认为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这一过渡时期在“一切国家里都必然是很长的”[3]“资本主义愈不发达的社会,所需要的过渡时期愈长”[4]过渡时期经历不同的发展阶段,过渡时间愈长,经历的阶段就愈多,不同国家的过渡方式各不相同。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后,党的主要领导人毛泽东就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理论思考。他认为社会主义建设要分阶段进行,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刚刚建立”但还没有“完全建成”,建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需要分步骤分阶段地进行,需要“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这大概经过“需要五十年即十个五年计划就差不多了”[5]之后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提出社会主义分为“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和“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的“两阶段论”,还指出“后一阶段可能比前一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6],从上述论述看出毛泽东已然意识到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艰巨、复杂和长期的过程。此后由于党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不足以及理论认识的不成熟,在初步探索社会主义时期导致两次错误的认识及实践。第一次是单纯的从生产关系来认识社会发展阶段,认为依靠群众运动,能迅速超越整个社会主义阶段进入共产主义。第二次是1962年八届十中全会重提以“阶级斗争”为我国主要矛盾来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证明能否对社会发展所处阶段有正确认识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能否顺利进行。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党对中国社会主义所处发展阶段的正确认识。党在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加以总结后提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并在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决议提出“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阶段”[7]的论断,此后召开的党的十三大,第一次完整地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该理论指出,就社会性质而言我国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必须坚持而不能背离社会主义,就发展程度而言我们的社会主义还是处于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也就是说“现在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8]这个阶段大约有100年时间,即从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算起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为止。此后,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从根本大法的高度将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规定为最大国情,此国情是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总依据。
新时代的理论命题承继了党的“三步走”战略,体现了党的台阶式发展的思想。“三步走”战略提出后,邓小平就顺利实现社会现代化发展战略提出台阶式发展的思想,并指出在今后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是能出现若干个经济发展比较快的阶段。改革开放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一步一个台阶,实现了每阶段规划的战略目标。从1981年至2050年逐步实现“解决温饱问题——小康社会——中等发达国家”战略目标。到2000年时,第一、第二步目标顺利实现,全国人民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在此基础上党的十五大提出了新“三步走”设想,并首次提出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党的十六大指出虽然我国进入小康社会,但是我国的小康社会是低水平、不全面和不平衡的小康,因此提出在21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安排,并指出这20年是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9]党的十七大总结十六大以来的历史成就和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党的十八大后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拼搏的五年,十九大后的新时代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决胜阶段,党把新时代的阶段性目标的实现时间点确定为建党一百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年左右之时,被称为“两个一百年”。因此新时代是实现两个百年目标时代,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继续推进的时代。
新时代命题是对我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历史成就的总结,是对中国探寻现代化之路的经验总结,是对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的概括。
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解决新矛盾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然发生转变,新矛盾是新时代命题产生的重要依据。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判断体现了党对马克思主义社会矛盾论的正确把握。
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这是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核心要义,该核心要义同样作用于社会发展方面。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范畴及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范畴及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这两对矛盾在不同的社会形态和历史时期所表现出的具体矛盾和性质是各不相同的,但是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把这两对矛盾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明确地把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首次上升为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从生产关系层面看我国基本矛盾,我国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主体地位的确立和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治制度顺利运行,说明生产资料的所有关系的理顺更加符合社会化生产的内在要求,但是从生产力发展看我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远远不够,因此,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也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必然要求。
党的八大准确概括了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后的社会主要矛盾,即“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10]。八大对我国社会矛盾的概括反映出矛盾实质即“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11]。八大对我国社会基本矛盾及矛盾的实质性的认识是可贵的,但由于对新生的社会主义和迅速到来的全国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缺乏充分的思想准备和科学研究”[12],八大确立的关于社会主要矛盾逐渐被偏离而没有坚持下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思想上的拨乱反正,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之路。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科学地分析了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从生产关系看人民对物质文化的需求日益增长,从生产力看我国是落后的社会产生,不能满足人民的需求,因此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党的十二大至十八大期间,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发生改变,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成为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
党的十九大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然转变的命题。40年的发展使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长,40年的发展使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但制约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因素依然存在,主要体现在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因此这两者之间的矛盾是新时代主要矛盾。社会矛盾的转变需具备一定的条件。改革开放40年取得的成就是社会矛盾转变的根本原因。一方面是上层建筑愈发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领导下不断改革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政治、文化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机制,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和谐社会,重构人与自然的关系,建立生态文明,以此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使得上层建筑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是我国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的解放,再不能说是落后的社会生产力。尤其是十八大以来的5年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总之,社会生产能力在多方面走在世界前列,显然我国生产力已不能称其为落后,而是得到极大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意味着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求已得到满足,社会矛盾得以解决。伴随经济发展的是人民群众不再以单纯的物质文化的硬性需求为目标而是逐渐发展到以更高层次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生态安全以及自我价值实现等软性需求为目标,更注重自身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体现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虽然说生产力获得极大解放,但是社会生产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问题已成为制约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主要因素,我国发展的不平衡尤其体现在城乡发展不平衡和东西发展不平衡上,而城乡发展不平衡主要集中于城乡居民收入不平衡和发展不平衡。虽然近几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不断提高,但仍存在较大差距。东西发展不平衡主要指西部地区发展能力与东部地区差距较大。所谓不充分在某些领域某些地区存在发展不足问题。如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不足,资源深入开发能力不足等。十九大依据国情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判断是正确的,也是科学的,这个矛盾是党在新时代制定方针政策的依据,今后党的工作任务和中心都要以解决新矛盾而展开。需要强调的是尽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但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基本国情依然没有改变。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到来是改革开放40年发展的结果,也是我国社会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建设的必然结果。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须在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理论指导解决新矛盾开启新局面,唯有将这三方面结合起来才能开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