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安村庙建筑空间形态分析

2019-03-22李志军李文妲王泽宇

安徽建筑 2019年1期
关键词:武安庙宇村落

李志军,李文妲,王泽宇

(河北工程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河北 邯郸 056038)

0 前言

在武安传统村落中存在大量不同类型公共建筑。这些建筑种类繁多用途各不相同,但是总体来说这些都是具有某种特殊意义的供村民集体活动的公共建筑。传统村落中的公共建筑不仅是沟通村民联系也是村落与村落联系的枢纽,还是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宗教信仰、社会交往、风物习俗的物质载体,同时还从某种程度上形成了村落的景观特色。在村落的生产和发展的过程中,这些公共建筑无论是在功能上和形态上还是在精神和观念上都具有重要作用,不仅反映了村落的民族风情和社会环境而且也体现了当时的建筑艺术与建筑水平。最为典型的建筑是村庙。

1 武安传统村庙的社会形态

在武安传统村落中村庙是最为常见的公共建筑,它不仅是多神信仰的载体,更是人们精神情感的寄托。但是村庙与祠堂和寺观是不同的,它是一种独特的充满神性的多神合祭的庙宇。跟祠堂相比,祠堂只为同族人使用就像是家族的旗帜,而村庙则是为一村乃至外村人共同使用的。同寺庙相比,在正规的佛寺道观中很少出现多神合祭,而在村庙中为了吸引香客,则会把毫不相关的诸神合祭与一堂。古人认为只要真诚到极点,那么就可以预知生死。从古至今任何文化的价值信仰都很难排除神性的存在。

在中国文化信仰当然也不例外,它在主体“诚”的基本概念上合乎自然而后通于鬼神,呈现出一种“民族杂糅”的人神自然合一的特征。西方人信仰的神都是远离人们的例如太阳神。中国文化观念的神在人间,它有自己特定的人格行为举止与常人无异,神在民间是“圣人”、是祖先,每个人都可以接触到。村庙不仅是村中各种庙会活动场所,也是村民公共活动娱乐中心。在战争年代人们求神拜佛是因为生活所迫希望能够得到上天的救助与解脱。因此在当时只有与人们生活相关的神明,例如菩萨、龙王、关帝、马王、药王等只要有神就拜,它们在无情的战争时代成为了人们的感情寄托。村里有句俗话“祭神如神在,礼多神不怪”,在村落中这种观念通过庙会的形式充分展现出来了,村民通过利用庙会形成的社交场所进一步形成了早期的商业场所。与此同时村庙也是村民必不可少的公共娱乐活动场地。一般庙宇对面或庙宇里都会建有戏台,每到逢年过节就会举行重大的祭祀活动从而达到人神共享喜乐。

武安传统村落中村村有庙,基本上是一村数庙的现象,但是庙的规格大小及供奉的神明受到村落规模的影响。从村庙供奉的内容看可分成“一庙一神”和“数神一庙”两种不同的空间格局。在武安传统村落中多数还是“数神一庙”即在一个庙中供奉两位或两位以上的神像,例如贺进沙洺村的龙王庙里面主要供奉的为龙王、关公和送子观音;冶陶镇冶陶村的奶奶庙为三开间,中间供奉的为碧霞元君,左右两侧分别为佩霞元君和紫霞元君;管陶村九江圣母庙等等。这种空间格局充分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并且在无形之中把祭祀的人们都汇集在了一起,从而更加巩固了村庙的核心公共活动空间。“一庙一神”是指一个庙宇只供奉一位神,这种空间格局一般只出现在规模较大的村落庙宇中,例如阳邑镇柏林观音堂供奉观世音菩萨。

2 武安传统村庙的空间形态

2.1 武安传统村庙选址

从古至今庙宇的选址都是十分讲究的,各地有各地的风俗讲究,由于受到当时的社会文化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庙宇在村落中的位置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但是还是有一些规律的。庙宇一般都会出现在村落的重要部位如村口、村中心、节点、街巷及重要地段等,这些都是庙宇的首选位置。

2.1.1 村落村口建庙

武安地区每个村落都有好多村庙,但是几乎每个村落都会在村口建庙。村口建庙往往与村中水源相联系,要么在水系旁建庙要么与水系相距不远建庙。在中国传统理念中水象征着财富,为了守住财富流入村中的水源是不会让它轻易流出去的。与此同时在中国传统观念中,异物往往是通过水源“入侵”来,村民既想守住财富又不想被异物打乱村落的空间平衡,因此村落入口建庙成为村落的一种传统空间布局。人们希望神灵帮忙锁住村落的财富并且希望同时能够镇压水源,防止其他鬼怪入侵起到保护村庄的作用,并根据风水来说村口往往是龙脉所在适宜建庙保护(如图1)。

图1 贺进奶奶庙

图2 沙洺龙王庙

贺进镇沙洺村由于地势原因,村口的水源并非穿村而过,村民无法完美的利用水源,因此人们重点经营源头之处,在源头处建造龙王庙,祈祷龙王保佑村落年年风调雨顺。沙洺龙王庙的对面是戏台,俗语常说的献礼空间是村庙,那么享礼空间自然指的就是戏台。献礼即指村民对神的祭祀,是村民对神灵的单方面的奉献,而戏台则是村民与神灵交流的享礼过程,最终通过戏台表演达到娱神娱民(如图2)。

2.1.2 村落周边建庙

从古至今村庙就具有一种神圣的象征,它对村落起到保护作用,因此常将村庙建于村落四周,位于四个方位主要对村民心理起到一定的慰藉。在贺进村的东西南北街的显著位置都有庙宇。东街有奶奶庙位于村入口并且建于水系之旁,狐爷庙位于西街的上坡制高点上,南街的中心位置建大佛寺,哈爷庙位于村落的最北面。这四座村庙基本上就界定了村落空间范围,进而起到对村落的保护作用。

2.1.3 村落特殊地段建庙

村庙不仅仅只布置在村口和周边,它还会布置在村落中具有特殊意义的重要部位。武安地处晋、冀、鲁、豫四省交界处,大多数村落都是被大山围绕其中,村民为了保护村落往往将村落环境与大山加以联系,并且建造赋予具有神性意义的庙宇,例如在村落的山脚、特殊节点或山坡等处建庙,这样村庙不仅变成了村中的一员,而且还丰富了大山的自然景观,进而也使得村落具有了潜在的整体性和秩序感。

2.2 武安传统村庙的空间特点

武安传统村落中村庙主要以合院式和独立式为主要的空间特点,具有当地民居建筑空间特点。武安市村庙结合村落采用因地制宜的原则顺应当地特征以中轴线对称为原则进行村庙空间设计。

2.2.1 独立式方式

独立式是武安传统村落中最为常见的村庙形式,在历史的长河中许多村庙在空间流逝中也随之流逝,因此在后世村民在原基址上或其周边重新修建村庙,在考虑了多方因素后只构建了一座独立式村庙只供人们供奉。这些村庙大多都会设置前广场,通过这些来整体调节村落景观环境。在村庙的一侧或两侧会有遗留的或重建后的碑文,用来记录和铭记历史。

例如南白石南关帝庙平面长方形,坐西朝东,前后二殿勾连,前殿采用卷棚式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后殿为歇山顶有仿木砖雕斗拱且内部无梁架面阔也为三间进深一间,前殿长4.9m宽8.2m高4.4m,后殿高5.5m,为明代穹顶无梁殿结构建筑(见图3)。野河马王庙坐北朝南由拜厅和大殿组成,拜厅为单檐卷棚布瓦顶面阔三间进深两间,长5.95m宽6.46m,为四架梁结构,大殿为单檐硬山顶面阔和进深各一间,长3.19m宽2.87m,为无梁殿砖室结构,整体建筑为前卷棚后硬山前后勾搭结构的明代建筑(见图4)。以及冶陶西街关帝庙、冶陶菩萨庙、安子岭山神庙、安子岭关帝庙、万谷城奶奶庙、万谷城岳飞庙、伯延胡爷庙、伯延北街关帝庙等。还有少数面阔一间,如水磨头山神庙,坐北朝南,面阔一间、进深一间,是单檐硬山布瓦顶,建筑本身采用当地石材砌墙,为五架梁结构,长1.62m,宽0.185m,高0.53m,是明代建筑(见图 5)。

图3 南白石南关帝庙

图4 野河马王庙

图5 水磨头山神庙

2.2.2 合院式组合方式

合院式空间组合是我国最早和最为普遍的传统建筑空间组合形式之一。它满足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符合宗教礼法的要求,建筑尊卑有序中轴线对称布置符合当地居住建筑空间组合方式。我国古代民间大部分寺庙就是采用合院式。合院式空间布局在平面上具有很好的延续性和良好的功能分区,在空间上稍加改变就可以满足不同功能的使用要求。村落中的合院式空间形态来源于民居中的四合院,山门、配殿、正殿是合院式的基本构成要素,山门和正殿在一个轴线上,大部分的合院式庙宇坐北朝南,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配殿对称布置,从而体现古代宗法礼制思想(如图6)。

图6 合院式组合方式

图7 冶陶吕仙祠

例如西土山西街关帝庙为坐北朝南的群体建筑,南北长28.76m、东西宽20.05m,由山门、拜殿、正殿中轴线对称布局组成的。山门为单檐硬山顶,面阔三间进深二间。拜殿为单檐卷棚硬山顶,面阔三间进深一间。正殿为单檐硬山布瓦顶,面阔进深均为三间,为五架梁前后出单步梁。在如冶陶吕仙祠,外观呈长方形,东西宽12.0m,南北长25.7m,坐北朝南,大殿坐落于庭院的北面台基上,主殿为三开间,殿内主要供奉和讲述的为大仙吕洞宾,为清代民国建筑(如图7)。

3 景观作用

村庙建筑是非居住建筑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也是村落视觉景观的重要构成要素,它填补了村落中心点、制高点、转折点的景观构成,对村落视觉景观形成了强有力的控制作用。村庙是村民活动和聚集的地方,庙前都会具有作为人流疏散的广场。因此村庙不仅成为村落重要的景观节点,丰富改善着村落中的公共环境,而且村庙是村落的形态的主景、是街巷空间的底景并且强化了村落景观构图的轮廓线。

4 总结

武安传统村落中的村庙作为公共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筑形态的形成跟村落密不可分,并且使村庙建筑形态具有其独特的魅力。其虽受到村落环境和结构布局的影响,但是它更加丰富了村落的整体村落形态。

猜你喜欢

武安庙宇村落
新加坡的庙宇宗祠会馆建筑
仁者乐山 智者乐水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辽史·地理志》“武安州”条释疑
河北省山区县域谷子产业发展分析
承德避暑山庄及外部庙宇防雷设计实践与探索
CSAMT在武安地热井开发量的应用
“澳门历史城区”的中式庙宇与民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