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绿道与居民活动的耦合关系研究
——以北京市环二环绿道为例

2019-03-22毛馨卉李小云

安徽建筑 2019年1期
关键词:绿道使用者设施

毛馨卉,李小云

(1.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北京 100083;2.江西师大城建学院,南昌 330022)

绿道的概念最初出现在查尔斯·利特尔的《美国绿道》中,绿道是一种线性开放空间,沿已有的廊道建设而成,如河道、河谷、山脉或陆地上的铁路线等改造而成的游憩娱乐通道[1]。后来随着绿道被引入城市建设,使得其成为城市内部或区域中联通的带状绿地空间,兼有生态、游憩、美学多方面的功能。从绿道概念的发展来看,绿道是人们接近自然的通道,因此也就决定了它所连接的两大主体:人和自然。需要注意的是绿道具有以下几个特征:①绿道的空间结构是线性的;②绿道作为通道,连接是其最主要特征;③绿道的功能是多样的,包括生态、文化、社会和审美功能;④绿道是可持续的,是自然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平衡;⑤绿道是一个完整线性系统的特定空间战略[2]。

1 北京市环二环绿道建设概况

在北京市的绿道网络中,环二环绿道处于北京市核心区域,面临着如何处理绿道连续性与交通流线之间的关系,如何让绿道满足周边居民日益增长的休闲游憩功能需求等诸多难题[3]。环二环绿道总长约72km,是市级绿道“三环、三翼、多廊”总体格局中的重要一环,兼具构建城市绿地系统和历史文化展示系统高度的功能,同时也是居民、游客休闲游憩的重要空间。项目沿二环路贯穿东城、西城、朝阳、丰台四区,对二环路、护城河沿线道路绿地和滨河绿地资源进行整合,释放二环沿线滨水资源,实现环二环绿化带由生态景观功能向休闲服务功能提升。周边土地性质主要为居住用地以及商业用地,因此,环二环绿道成为周边居民以及商业办公区工作者的休闲游憩的重要空间承载。项目串连天坛、地坛、雍和宫等多处文物古迹,成为一条展示首都历史文化风貌的标志性绿道。在规划中,每段绿道拥有相应的主题,名字典雅,富有中国气息,多与场地原有的历史文脉、主要特点相对应,绿道主题(节点)古今兼顾。其中历史遗迹有“钟鼓余音”、“古垣春秋”分别对应钟鼓楼和明城墙遗址公园,现代公园有金融街绿地和顺成公园等。

同时,环二环绿道也是构建城市绿地系统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通廊。二环为北京交通要道,交通压力较大,机动车道路情况较为复杂,并且有多条地铁线路与之交汇。因此二环绿道被多条道路所分隔,较为破碎。由于处于老城区内,基础建设已经完成,成规模的片状绿地空间数量不多,且分布不均。而在如此高密度的情况下,为了给居民创造一个更加舒适的人居环境,采用“见缝插绿”的策略,其中之一的绿道建设显得尤为重要与必要。

2 绿道使用者的行为特征分析

在实地的走访调研过程中,笔者观察并记录了场地内使用者活动的主要内容以及区域,具体内容如下表。

从使用绿道的人群特征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知道,绿道的使用人群年龄结构分布中,幼龄儿童占25%,主要和成年人一起活动,其中与老年人出行的比例大于中年人;老年人的业余时间较多,且较为喜欢户外的休闲活动,比例占36%,中年人则占22%。在调查和访谈中发现,绿道的使用者主要以附近的居民为主,其次就是外地来京工作者和游客。游憩者到达的方式也多种多样,距离较近的以散步和自行车的方式达到,较远的如游游客则通过地铁或公交达到。而使用者的目的也根据不同年龄和身份有所区别,老年人使用绿道的时间较长,主要是为了消磨时光和锻炼身体,还有陪伴孩童等;其次游客以感受城市的历史文化和休闲生活氛围为主要目的,其逗留时间也较长。年青人主要是为了健身和散心,成年人以锻炼身体为主,游憩者以附近居民为主,两者的时间主要集中在早晚。从绿道的使用者来看,不同年龄段的人对绿道的需求不一样,而其中以健身和休憩为主要活动的中老年人则是其中的主要使用者。

本文将绿道中的活动分为五类:休闲、交通、社交、学习、工作和商业,在对绿道中的活动进行分析我们可得知,现有设施能较充分地满足相对应的功能。其中休闲活动占最大的比例,达到59%,环二环绿道由于其位于市中心的位置,靠近人流集聚的地区,是作为休闲游憩活动重要的空间载体;由于共享单车的兴起,绿道系统的骑行空间作为交通功能的承载也得到了较好的发挥,其中交通活动占比为20%;其次,社交活动占13%,绿道以其舒适的周边环境成为交友聊天的好去处,同时也是学习及晨读的好地方,学习活动占4%;部分的传统手艺,如传统的理发等依然在这一地区存在。绿道是活动的空间依托,也是活动产生的地方,因而要求其对绿道活动功能承载,空间场地设施进行深入的设计和考虑。

绿道活动调研一览表 表1

3 绿道设施与居民活动耦合关系评价

绿道的建设有其整体性,既是历史人文、生态环境和社会活动的融合,也是对点状、线状和片状绿化的系统整合,因而要求它的文化性、连续性和可达性[4]。本文通过对绿道设施与居民在绿道中的五类活动:休憩行为、交通穿行、散步游赏、体育锻炼、玩耍嬉戏的耦合关系进行分析,发现了绿道设施在建设中所存在的不足之处。

3.1 绿道设施与休憩行为

休憩所需的空间较小,需要的环境多为林下空间,视线所及之处有较好的观赏景观。所需的设施主要有场地提供的座椅或者自行携带的小马扎等。因此座椅的舒适度以及空间的私密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停留的时间长短。绿道中呈圆形或近圆形的座椅布置有向心的作用,能够为较大的团体提供一个交流的场所,单排设置的一字型座椅则提供一个较为私密,适合独处的空间。

在访谈中有部分游客和居民表示绿道的体验存在问题,没有提供能够承载特定人群游憩活动的空间。环二环绿道多为线性空间,在短轴方向上长度较短,植物的层次感和空间感难以形成,空间分隔效果不佳,使用者的私密性不能得到保障;对于场地与外部的的环境而言,沿城市道路的绿篱虽然有一定的分隔空间的作用,但整体上高度过低,分隔的效果不显著,场地内的使用者仍然能够听到二环车流呼啸而过的嘈杂声。没有考虑使用者的其他需求,如保障安全的监控的安装、传递信息的广播播放、便民的无线WIFI的普及等。

3.2 绿道设施与交通穿行

人们的目的在于较快速地穿行场地,因此需要一个较为顺畅的交通流线。首先,考虑在场地内设置快速通道,便于通行,同时又将通行者与在场地内休憩者阻隔开来,最大限度地减少两类人群的干扰。其次,路面的铺装材质需要适合行走。最后,在交通线路上也应设置一些具有特色的景观,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使他们产生在这里停留的愿望,增加场地利用率。

绿道设施部分地段的可达性较弱,且连续性不强。依据人体标准尺度,两个人并列行走的步行路径最小宽度为1.50m,而能够让行者进行无障碍会晤的最小距离为2.25 m。而在环二环绿道西护城河段的部分步行路径宽度仅有1.20m,不便于多人通行。古河花语北段存在断头路的现象,绿道其余路段有非机动车乱停放和垃圾填充路面的现象,造成路径的间歇性中断。笔者在调研过程中的主要交通方式为骑行,在骑行过程中发现自行车路径有诸多不合理之处。环二环绿道由于宽度较窄,自行车路径借用城市非机动车道用隔离带的方式进行划分,安全不能得到保障。同时某些路段由于机动车的占道,使自行车无法顺畅通行。

3.3 绿道设施与散步游赏

这种情况是大多数人的使用状况,活动目的性弱、随意性强。正如“文如看山不喜平”,在此种情况下,景随步移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游赏状况,但是在变化中也不应过于随机,显得较为混乱,而应该掌控景观总体的节奏与韵律。

同时,绿道设施对于散步游赏所要求的景观环境和历史文化性存在一定的不耦合性。某些绿道种植较为单一,未考虑到四季的变化,秋冬季的景观效果较差。同时景观设计者未能考虑到嗅觉感官的设计。位于景观节点的植物种植优于非节点路段。在规划时节点的重视程度大于沿线串联处,使得使用者在沿环二环绿道沿线行走时会产生景观“脱节”的感受。前一视野区域内植物搭配合理,乔灌草配比均匀,然而后一视野区域却显的十分单调,连续程度不高。在历史文化风貌展示方面,环二环绿道中串联了多处历史遗迹,同时也有相应的绿道主题与之呼应。但是在这些绿道段中,并没有很好地提炼出传统文化的精髓,体现在景观规划中。

3.4 绿道设施与体育锻炼

体育锻炼可分为运动体操、器械活动、跑步活动以及球类运动。在环二环绿道场地内,人们主要开展的活动为运动体操和器械活动。体操活动需要较为开阔的场地,老年人多集中成团地进行,上方遮阴是需要考虑的因素之一。

器械活动主要集中在健身器械活动区域,使用者频率较高,年龄段分布较广。但是设施设置较为单一,对于使用者的多样化的使用使用需求难以满足。但是有些区段的器材有一定程度的损坏,使用频率较低,场地内健身器材损坏的维修也存在延时。跑步活动也时常发生,多发生在较宽敞的绿道道路中。另外设施的设计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但是没有考虑不同年龄使用者的差异化需求,舒适度欠妥,无法吸引更多人群的使用。

3.5 绿道设施与玩耍嬉戏

年龄较小的孩子多在绿道中嬉戏,较为常见的情况是长辈在一旁陪伴。他们容易被流动的东西,有生命的东西所吸引,如溪流河道和场地内的动物(松鼠、蜗牛、蝴蝶等)。除此之外,他们偏好于颜色鲜艳的景观和造型独特的景观小品等。这种行为所需的空间一般没有明显的界限,且范围较大。

在翠芳园中设置残疾人通道,因此在场地内可以看到多位老人坐着轮椅晒太阳。然而在某些场地中,却没有考虑残疾人通道的设置,不便于轮椅和婴儿车进入场地。沿线的绿道驿站较少,使用者如有购买必需物品的意向得不到很好地满足。同时,标识系统较不完善,绝大多数的场地没有标注其与周围场地的关系。

4 城市绿道与居民休闲生活耦合度提升的建议

4.1 设施可达,合理划分路径系统

完善绿道的整体性,梳理绿道系统的可达性,使其中的交通活动更为流畅连续[5]。对过于狭窄的人行路径进行重新的规划,在原有的场地基础上进行道路的扩宽或增设道路[6]。对于自行车路径,改善骑行环境。同时,如何处理自行车路径在交叉口与机动车道的冲突也是需要深入思考的一个问题。

4.2 景观可赏,合理利用植物材料

增加景观空间的变化,创造视觉焦点,塑造景观节点。利用适当高度的绿篱分隔空间,中等高度的灌木遮蔽视线,较为高大的乔木提供荫蔽场所[7],同时提供一个较为开阔的林下灰空间。在不同主题内应用不同种类的植物,北护城河段本身的春花基础较好,将更多地种植丁香、连翘、海棠和紫叶李等春季花卉。东南护城河段延续这种色彩绚丽的秋季景观,更多种植银白槭、秋紫白蜡等彩叶树种。同时注重植物的季相变化,考虑选取在北京地区能顺利越冬生存的树种。加大灌木草本层植物的应用[8],适当考虑香花植物,为绿道使用者带来视觉和嗅觉上的双重享受。

4.3 设施可用,改善基础建设

考虑不同年龄阶段和不同人群的差异化使用需求,增强绿道系统的人本性。在未建设残疾人通道的绿地增设残疾人通道。增设服务驿站,满足使用者基础的物质需求。完善标识系统,便于使用者了解该绿道周围的交通情况,公共设施的位置等[6]。定期派专人进行绿道场所内部的基础设施的检修工作,或者鼓励居民主动向相关部门反应设施的情况。此外,应增设服务类建筑,按照规定,市级城市绿道的公共卫生间间距应不大于3.0 km;垃圾桶的间距应不大于100 m。加装监控、提供广播、提供无线WIFI等。

4.4 文化可读,突出场地特点

营造城市整体的文化氛围,使绿道中所蕴含的深刻历史文化变得更加的生动。手法中提取造园的技巧,如借景等。尽可能地注入相应元素到景观设计中,丰富文化内涵[9]。同时还可强化绿道空间的科普教育功能,如设置相关的宣传栏等。对于绿道系统经过的历史文化遗存,进行场地整合,传承场所文脉精神,使其中的历史文化更具可达性。同时适当增加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结合的景观小品。

5 总结

绿道具有多功能性,包括生态、文化、社会和审美功能。北京市环二环绿道串联起城市历史文化遗迹和现代都市景观的精华,是全国绿道建设中的一个典范,对其与居民生活耦合关系的评价是绿道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本文的研究的深度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还留待后续的进一步深入研究。

猜你喜欢

绿道使用者设施
民生设施非“摆设”
骑行绿道“潮”玩成都
警惕环保设施安全隐患
环湖绿道游憩机会谱构建及应用——以南京市玄武湖为例
诚诚&嘟嘟的成都生活
新型拼插休闲椅,让人与人的距离更近
公共充电桩设施建设正当时
抓拍神器
擅自启用已查封的设施设备该如何处罚?
依托百里汾河工程构建体育健身绿道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