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京城市空间拓展机制及发展思考

2019-03-22季文媚程世毓

安徽建筑 2019年1期
关键词:新城区老城区南京

季文媚,程世毓

(安徽建筑大学建筑建筑与规划学院,安徽 合肥 230022)

1 引言

以二战后城市空间“海啸式”的规模扩张为前提,“全球城市化”的概念逐步走入公众视野。随着人口不断增长,面对资源支配的重新洗牌,其对城市空间的需求类型在不断攀升,城镇差异性的边界逐步变得愈加模糊。在全球城市中,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的空间扩张均有着不同程度的相似性,其综合反映出对城市空间结构布局的变化并衡量土地利用的准程。对该领域的研究已然成为国内外众多城市发展学术的热点之一。

中国目前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未来城市空间集聚功能仍在增强。随着城市化的快速进展便会导致城市在空间上不断蔓延。面对每年即将有如此多的非城市人口向城市人口转移的局面,如果不对城市空间进行合理的规划,那么将会给未来城市发展带来巨大困扰。因此通过研究南京的城市空间发展历程和影响城市空间拓展的机制,探讨与分析南京未来城市空间的发展趋势将有利于为其他相类城市未来完善城市功能布局,新老城区相互结合等提供一定借鉴作用,从而使城市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

2 南京城市空间的发展概况

南京是我国著名的古都之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优越的自然环境,新城与古城的相互融合铸就了其独特的城市风貌,以至于后期南京城市空间发展主要是受自然地貌和历史遗迹影响相对较大。城市格局发展要考虑原有的城墙,水系及道路街巷等。

因明代京城面积广阔,1947年以前南京的建成区始终未能突破明城墙范围,直到50年代后期才开始向城外扩张(图1)。在建国之初至改革开放之前这段时间(1949~1978),南京在国家政策指导下,逐步确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城市也由消费型城市转变为生产型城市。此时工业用地总量占总用地量的比例急剧上升。所以这一时期城市扩张的主要内容工业用地。以至于后期由于非生产性投资不足,城市功能结构和空间结构演变出现无序状态。此时城市空间规划模式由最初参照苏联“分区式”规划模式转变为以工业布局为主的“区域式”规划模式。

图1 南京城市形态演进图

改革开放以后(1979~1989年),在市场经济的驱动下,南京城市建设“重生产、轻生活”的思路得以改变,由生产型城市转变为消费型城市。这一时期南京城市建设的重点开始转向解决居住问题,为了用最少的资金解决更多人的居住问题,主要对老城区内少量未开发用地进行规划。此时非生产性建设用地比例由大跃进期间的13%上升到27%,城市空间采用“圈层式城镇群体”规划模式

进入九十年代,基于市场经济的规划实施。老城区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开始发生改变,原有的城市工业开始向外迁移,老城区内第三产业迅速发展。老城区的改造方式也由原来的旧城、旧区改造转变为旧区再开发。使城市环境和城市品质得到改善,这一时期南京进入大发展时期,主城城建设用地从1990年的132km2增加到1999年的163km2。

2002年南京市政府以“一个疏散三个集中”和“一城三区”为城市新的发展战略,目的是为了疏散老城区人口,缓解老城区压力。将工业集中搬到开发区;建设向新区集中;兴建大学城,将高校向大学城集中。高起点、高质量、高标准地打造河西新城区和仙林、东山、江北三个新市区。使面积由原来的243km2拓展到400km2,城市空间得到了极大的拓展,城市格局进一步优化(图2)。2005年9月南京地铁一号线正是运营,整条线路贯穿南京市主城区中心腹地,加快了南京市建设河西新城区的战略构思。2010年5月南京市地铁二号线的运营使主城区和河西新城区紧密连接在一起。

图2 南京城市规划新城示意图

3 南京城市空间拓展的影响因素

在城市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城市一直是以一个复杂的集合体的形式存在的,不同的历史时期会有不同的时代特征,以至于产生影响其空间拓展的因素也是多种多样,每一个时期会有不同的主导因素来控制空间的拓展。通过对城市空间拓展因素进行研究旨在为预测未来城市空间拓展提供一定的依据。其中南京的城市空间发展过程也深刻的反映出城市在发展过程中政策推动、交通枢纽、经济发展、规划引领对其产生的影响,以及彼此之间的相互作用,发展机制的分析也将从这四个方面进行深入。

3.1 政策推动

行政职能在城市的发展历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城市政府则作为承担这种行政职能的主体。南京先是由于政策的原因在建国初期由消费型城市转变为生产性城市,之后在改革开放以后,又以政府投资为主开始进行住宅建设。并且在九十年代政府通过“以地补路”政策带动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此后政府建设重点转向“以道路建设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经过十年的建设解决了当时城市的基础设施问题,之后市政府开始转向提升和改善城市环境。以及当时为了配合“退二进三”政策的实施,在旧城更新的同时也对河西新区进行重点建设,加快了其作为城市副中心的重要地位。1995年南京市政府《关于成立南京市高层建筑建设领导小组的通知》提出,在短时间内使主城区高层建筑数量急剧上升,不仅严重破坏了老城区文化风貌,而且导致老城区人数增加,使人们的生活质量急剧下降。2002年南京政府为了使历史文化保护和现代化建设各得其所,制定“一个疏散、三个集中”和“一城三区”的城市发展策略,在政策的推动下城市发展重心由老城区转向新城区和新市区。

3.2 交通枢纽

城市交通对城市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纵观每一座城市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城市的扩张在很大程度上是依据交通发展方向呈指状蔓延的,反之,若想使各区域间可以紧密合作相互关联,交通便是连接各区域的重要媒介,二者相互影响,共同促进。近年来,由于城市功能的复杂性,原有的城市空间无法满足现在的功能需求,城市急需向外扩展,无论是南京还是其它城市都在城市隧道、桥梁、轨道交通的运营等方面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在众多交通体系中,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成功与否是城市建设发展战略能否得到有效实施的决定性因素。南京轨道交通的形成有利于城市以长江为主轴,南北向为次轴的城市空间格局的快速发展,并且有效实施一城三区战略,充分发挥了轨道交通对城市空间拓展的引导作用。未来江苏全省将建设45座过江通道,其中98km的长江南京段上将有24座过江通道,占了全省一半以上,实现长江两岸区域间,城市间多通道便捷高效连接(图3)。

图3 未来南京24座过江通道示意图

3.3 经济发展

经济全球化模式所编制的网络逐步消解并重构了传统城市空间生长的脉络,由权力主导的“有序性、向心性”的古代集权制城市样本已转向以自由市场运作的资本经济体制支配着土地利用方式。在此背景下,城市空间的结构重组与更新受到市场资源分配的驱动,并形成了多种形式的产业表现。以南京的现状为例,九十年代开始,城市内部产业结构朝着高级化的趋势发展。城市中原有大量工业向郊区搬迁,从而使建成区范围进一步空大,推动了整个城市空间结构的不断演进,城市功能的转变推动了城市用地的调整,腾出的土地纷纷转性,以居住和商业地产为主。目前城市的整体发展走向也是在市场机制的影响下,自由的延伸,跨地域合作,过去单纯的理想型规划很难满足现代城市发展的诉求,这也正是经济规律对城市空间形态的影响(图4)。

图4 市场经济作用下城市跨区域扩张示意图

3.4 规划引领

城市规划是政府宏观调控城市空间的政策手段,对城市空间形态的形成与发展起到积极引领的作用。目的是为了保证城市建设的整体效益最大化。尽管在实施的过程中可能对某一具体的地块实施得到落实,但是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规划的意图还是可以得到具体的实施的。例如1929年编制的《首都规划》为南京城市的空间格局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包括以中山大道为代表的林荫大道都是以《首都规划》为基础确立的。1978年10月南京市规划局成立,1978~2012年间前后编制了3部城市总体规划,使南京的城市发展规划进入了稳步发展和繁荣阶段。其中1991年版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空间发展匹配度极高,1991年~2001年,外围城镇的主要生长点都是总体规划中确定的重点发展城镇。

4 南京城市空间发展的若干思考

空间作为城市的主体,表达出的内涵是设计师的想象与创造,其形式已演化出多种纷杂的不同形态,一直是相关从业者不断完善与研究的主题。南京以真正意义上的特大型城市为建设目标,其发展模式必将遵循国内外其他特大型城市的发展规律,然而南京的阶段性发展也具有其自身的阶段性特征,面对都市圈城市间联系不够紧密,老城区资源短缺且老城风貌遭到破坏,新城区功能急需完善等的问题需要南京未来优化自身空间层次,在更大的区域范围内寻求更好发展。

4.1 都市圈层面

区域协作发展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战略,都市圈作为推进城市群健康、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抓手,将在未来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基于城市建成区人口密度之间的差异,可将全国37个都市圈的中心城市划分为四类,其中南京、天津、成都、重庆、杭州、石家庄、济南、武汉和郑州属于同一级别。通过(图5)可以发现,南京中心城与外围城市日均流动人次为3.8万人次,中心城与外围城市全年投资累计37.6亿元(图6),与同为长三角副中心城市的杭州相比差距明显。并且在长三角城市空间排名方面,也被近年来工业急剧发展的苏州与无锡所超越。由此可见,虽然南京从《南京都市圈规划(2002~2020)》发布以来取得了很多的成就,但是南京都市圈仍面临着内部呈割裂发展态势,人口和经济联系不匹配的情况。所以未来南京在城市空间发展中首先要注重提升其作为“特大城市”的实力与功能。进一步提高质量发展水平,充分考虑南京与其它城市之间的相互协作,强化一体化协同发展,形成南京与周围其他城市的一小时都市圈,增加辐射服务功能,提高都市圈的竞争力(图7)。也要避免由于工业建设导致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问题,注重优质和适量,最大程度控制负面影响。同时需要实时动态监测都市圈人流、物流、经济流和信息流情况,为区域政策制定的科学化、调整的动态化、管理的精细化提供有力支撑。

图5 2017中高等城市的中心-外围人口联系水平

图6 2017中高等城市的中心-外围投资联系水平

图7 南京都市圈区域空间结构规划图

图8 三维城市模型

4.2 老城区层面

南京是历史文化名城,十朝古都,依托于南京现有的丰富历史遗迹文化,着力解决新老城市交替所面临的历史性争议问题,避免“千城一面”的高楼符号侵蚀传统城市空间风貌格局。首先要对老城区历史文化风貌给予一定的保护,对城中能体现历史发展过程的地区给予保护,重点保护好城南、明故宫、鼓楼-清凉山历史文化城区、颐和路、梅园新村等历史文化街区,以及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建筑,严格控制高层建筑对老城区空间形态和格局的冲突,但同时也要赋予老城区新的城市机能。其次优化城市空间结构,逐步迁出老城区内的污染企业,同时也要控制老城区人口数量,防止老城区由于人口数量过多,生活废水排放量过大,使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统一,增加绿地,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老城区环境状况和基础设施质量。最后通过老城更新和二次开发,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在城市进行建设时可以利用高新技术手段,例如南京市规划局在2018年8月1日新发布的城市综合设计管理平台,使城市设计进入三维时代(图8)。该平台把城市道路、建筑、地下管廊、绿化等用三维立体形象存入数据库,为未来的城市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4.3 新城区层面

目前国内特大城市在新城区建设方面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况。第一,新城区虽然建设完毕,但是相关功能不够综合,一类是以开发区形式为主导,第二产业占比较高,另一类是以房地产开发为主导,居住功能占绝大比重,这导致新城区对老城区的人口吸引能力明显不够,人口集聚现象尚未形成。第二,新城建设之初是在原有县城的基础上进行发展的,这就导致新城区的众多操作主体仍然是县级或区级政府,市级政府并未真正通过投资引导新城发展。导致上述两种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便是城市的扩张是在市场经济动力驱动下产生的,所以出现城市在扩展过程中,是以主城区为核心逐级递减,蔓延式扩展,新城区虽已跃层式建成但是并没有按照规划导向得以迅速发展。

南京在新城区建设方面要避免上述特大大城市在建设新城新区时所出现的问题,首先要完善新城区的综合性功能,使新城区相对独立,避免成为卧城;其次,主城区作为区域的节点,要提升区域辐射能力,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促进新城与老城及周边城市之间的公共交通联系。构建出以主城为核心,以放射性交通走廊为发展轴,以生态空间为绿楔,“多心开敞、轴向组团、拥江发展”的现代都市区空间布局(图9)。

图9 都市区空间结构规划图

5 结语

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对于城市空间未来的发展趋势有无数种可能性,影响城市空间拓展的因素更是多种多样,难以掌控。但是从现阶段来说我们基本应该做到到防止空间无需蔓延,调整区域流域产业布局,优化国土开发布局,推进绿色节能产业发展,遏制污染产业等。基于这样的判断,本文尝试分析与探讨南京未来城市空间的发展趋势,在都市圈层面上要增强各城市之间的联系,优势互补,共同繁荣的整体效应。提高整体竞争力。在老城区层面上要保护好南京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建筑风貌,缓解老城区压力,改善生活环境与品质。在新城区层面上,要避免走我国特大城市在新城区建设方面所经过的错路。完善新城区的综合功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新城。当然城市空间拓展的探讨还需要更多城市的实践支撑,在这里只是进行一种尝试性的探索。

猜你喜欢

新城区老城区南京
“南京不会忘记”
基于层次聚类法的潍坊市新城区公共绿地建设
干部成长“链链相扣”——西安市新城区推行干部选拔管理“四部走”
老城区绿地更新策略——以北京西城区绿地提升为例
1.新编《空城计》……丞相,蜀军都搬到新城区了!
“身入一线,心在民中”——西安市新城区主题教育推行“一人一重点”
老城区是夜经济的“灵魂”
九江市老城区住区空间形态演变原因研究
南京·九间堂
又是磷复会 又在大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