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哲学视域下财经类高校有效教学探究
2019-03-22余红艳周凤珍
余红艳,周凤珍
(安徽财经大学 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教育理论发展过程中,对教学质量的追问与探索始终是我国大学教学改革的重要问题。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聚焦于高等教育质量视角,将提高质量定位于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着力构建质量保障体系,助力良好学风的形成。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财经类本科高校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过程中,教学的有效性一直备受关注。理论上,大学有效教学的发展内生于教师的创造性与学生的主动性[1]。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有效教学的教育理念逐渐融入到财经类高校教学改革的实践之中。
在新时代教育发展背景下,以本为本和四个回归的重要思想,为财经类高校发展指明了方向。回归常识立足于学生的学,回归本分凸显教师的教。大学教学是促进人的成长[2],财经类高校有效教学应始终围绕共同体的平衡发展作为努力的方向,即学生的成长和教师的发展。但在我国财经类高校的教学实践中,共同体中教与学失衡的矛盾依旧延续着,两者偏重于任何一方,都会制约有效教学目标的实现。本文正是基于这个研究视角,透视大学共同体中教、学平衡发展系统及其优化路径,深刻揭示财经类高校有效教学实现的制约因素,理顺共同体平衡发展路径,优化财经类高校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
1 平衡哲学视域下的有效教学系统及系统优化路径
高校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寻求的逻辑起点[1]。在一定程度上要强调有效教学统一的特性,即教学相长,将有效教学视为共同体平衡发展的实现结果,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者相辅相成。一旦共同体失衡,教学过程就很难实现有效教学,其结果一定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
1.1 平衡哲学视域下的有效教学系统
有效教学遵循有效教与有效学开放循环的逻辑。围绕人的发展方面的选择以及如何发展好的核心问题,学生将经历从知识技能养成和独立思考,到创造激励和精神展现的逻辑层次。当学生的学产生的冲击再度反馈到教师的教上时,教师也在自我完善,实现内循环的教学相长。同时,有效教学应该具有过程性的长期维度,能反映共同体教学规划的全过程。将有效教学定位于平衡哲学的视域下,首先是要明确平衡的哲学概念。在哲学的相关研究中,平衡哲学的内涵习惯上理解为平衡是处于量变过程中的相对静止,是矛盾暂时的相对统一。然而,王之璋的观点表明,矛盾的相对、统一并没有完全揭示平衡所特有的本质。他认为,稳态理论等现代科学的发展充实了平衡哲学范畴,平衡哲学实际上是指系统的稳态及其有序协调,旨在通过现代系统科学的论证,强调系统要素及其与环境之间在相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协调消除矛盾,实现系统能量信息的良性循环和结构有序[3]。
从平衡哲学的逻辑思维出发,共同体平衡的有效教学本质应体现为教和学的平衡,它侧重于师生之间在现有经济社会环境背景作用下的适应性反应。呈现出共同体系统要素间及其与外在制度环境所处的稳定状态,在实现稳定状态过程中,又蕴含着管理、反馈和协调的制度机制。一方面,在平衡哲学视域下,大学有效教学的本质不仅仅是研究如何管理师生与课程,更重要的是要把握好师生、师生与管理者以及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达到教学生态系统的平衡。促进大学师生生命的良性循环,最终实现整个教学生态激励的创造性效果[4]。另一方面,平衡哲学视角下的有效教学,是致力于教师与学生的长期发展,当共同体受到外部影响时,为应对外部冲击,会出现短期的政策性干预,但当系统环境累积效应显现时,短期的变化就会被替代成长期的制度约束。此时,意味着要以长远发展的眼光去寻求共同体系统的改变模式,在现行制度背景与价值衡量过程中,使教师与学生的教学系统再度进入稳态,即平衡状态。
1.2 共同体平衡发展视域下有效教学系统的优化路径
平衡哲学视域下有效教学的实现,共同体发展遵循着一定的系统优化逻辑。当共同体系统受到外部冲击时,短期内教师、学生以及管理等要素都会处于应对变化的时期。随着要素系统的调整,为了更好与外部环境相协调、相适应,共同体系统需要长期制度的供给,以便使教师与学生共同体进入新的稳态,实现新平衡发展路径(见图1)。
图1 平衡哲学视域下的“共同体”系统优化路径
在共同体平衡发展的有效教学系统优化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都在追求契合平衡哲学理念的系统表象,具体体现为:
教的过程集中体现在两个层面:即教师整体施教能力和教师能力的发展。首先,教师综合教学能力是第一位的。作为一名大学教师,应该具备大学教师的整体施教能力,包括口头表达与书写、资源整合与设计、现代教育技术实践、第二课堂活动组织以及教学反思等综合素养。在有效教学层面,要系统评价并专注于教师综合水平的考察,避免短板现象产生,如教学表达的内生动力不足、教学技术和实践组织能力的过度匮乏等等。其次,教师对教的科学认知与能力发展。教师自我能力的提升将随着现代教学理念的变化逐步改善。低效的教学惯性将随着外部环境的变迁被淘汰。在有效知识的传递中,激发学生学的求知能动性,通过学的反馈与管理协调机制的重塑冲击,教的新理念将在教学过程中得以展现。为了规避伦理缺陷和有效教学异化的约束,提升教师内在德行修养,形成以个性、人格和个体平等的伦理取向也非常关键[5]。
学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主动性与创造性两个方面。第一,有效教学是为了鼓励学生个性特质的形成,以释放自我的潜力,使学生的内生潜力得到释放。学生主动走进教学的中心,成为与教师相互激励的内在主体,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将促进有效教学的达成。第二,在知识素养的配置及创新能力的储备方面,学生的学意味着目标知识体系是健全的,说明创新意识充分,综合素养培养效果显著,便可以持续发挥探索精神。虽然受到市场需求导向的专业选择等外部环境的冲击,影响了学生知识体系的建立,但有效教学更强调社会实践与专业课程配置之间的互溶性。有效教学中学生重视全面性知识结构的塑造,主动性、创造性的教学有利于规避市场短视行为。有效教学应适应教育规律的发展,因势利导,实现每个学生在综合素质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在构筑有效教学的制度保障和技术选择上,共同体能否有效平衡发展,管理的作用至关重要。有效的教学制度与适应教育事业发展的管理文化,是这一系统优化的内在要求。在科学的教学制度和文化基础背景下,讨论、探索与实践等多元化的教学过程就能自然形成,教师的教将致力于通过引导学生独立探索而关注外部环境的发展,学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将在深入思考中激发出来。
2 共同体平衡发展视域下财经类高校有效教学的条件约束
平衡哲学视角下有效的教学真谛在于教与学的平衡发展,体现教师的教学生命智慧和学生体验的自由绽放。然而,共同体在失衡状态下,使得财经类高校师生共融的生态课堂状态难以实现[6],鉴于此,正确看待并理解共同体平衡发展的条件约束,已成为财经类高校有效教学的根本出发点。
2.1 平衡哲学视域下的有效教学理念滞后
长期以来,人们对共同体平衡发展的教学视角缺乏足够的关注。在研究过程中,大多偏重于教师或学生一方的情况。以平衡哲学视角看待有效教学,不是一定要侧重于哪一方,而是基于当前教学环境,从双方稳态发展的角度给予关注。现实中,如果没有硬性的要求,师生本身缺乏教学理念的重塑意识,惯性教学成为常态,继而引发低质量问题[7]。一是在当前本科院校教学中,教师的教与学生学还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学生还没有走进教学的中心,其教学边缘的现象没有完全改变[8]。受制于教、学激励机制和管理环境的约束,教与学之间的良性互动循环应尽快形成。教与学之间也没有建立密切相关的平衡机制,这种失衡及稳态的偏离,说明财经类高校中学生能动性不足或教师发展的滞后。二是现行有效教学更注重追求显性效率,存在一定的短视效应。在对教育阶段的认知上,为了短期能够见到效果,盲目采取一些措施解决问题,忽视了师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有效教学应该具有长远眼光,应着眼于现行时代背景下共同体平衡发展的价值限度[9]。
2.2 共同体平衡发展的有效教学制度供给不足:教的维度
在财经类高校有效教学的实践中,针对共同体平衡发展的教学制度供给肩负着双向稳定的重要作用。从现实情况看,教的维度上主要存在以下制度供给问题:一是缺乏行之有效的教师考核评价体系,尤其是在科研与教学的制度缺位,不利于共同体之间的双向激励。科研活动能够为高等院校带来突出的显性利益,促使我国大学形成以科研为主的职称晋升制度。教学工作量更多地体现在科研成果的上,教师不再热心教学以及教学改革[10]。二是教学方法改革无疑是有效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但财经类高校中往往存在过于强调教学方法改革对有效教学的重要性,弱化了教学改革的系统规划[11]。三是师资的动态培养机制有待健全。制度化的保障更能让师资始终处于保鲜状态,充满动力与活力。对师资的培养是学校教学的核心环节,但财经类高校受长期师资培养规划的制约,非制度化的培训措施,往往不能促进师资综合能力的提高。培训覆盖面小,尤其是对年轻教师长效培养机制不健全。在财经类高校教育发展过程中,对博士学位所占比例的追逐,使教师在专业学习方面有了较大的改进,但对专业教师的教育往往被忽略了。总而言之,自身修养好、专业知识丰富的师资更有助于提供良好的有效教学。有效教学中在对教的绩效评价机制没有建立的前提下,弹性空间操作反而会降低教学绩效,容易挫伤教师的积极性。
2.3 共同体平衡发展的有效教学制度供给不足:学的维度
教育功能本身需要通过制度安排得到重视和体现,规避外部环境导向所带来的功利性倾向,健全教学基础。在现行财经类高校教学中,从学的维度看,首先要看的是培养目标。长期以来,虽然比较重视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实际上,教学制度本身并不能全面反映这一情况。从综合能力和水平提升角度看,学生在面对事物发展的过程中更容易产生急功近利的情绪。在这一情形下,所谓的主动学习往往偏离了潜能释放的方向,所谓的创造性也只是停留在相关项目申报的环节上,学生参与科研和教学活动率相对较低,成果质量普遍不高。这种情况在财经类高校中表现的尤为突出。很多学生从进入校门开始,就过度关注怎样考证,怎样考研,哪些专业是当前热门等。对于不考的内容不看,不考的课程不听,加之一些课程体系存在重复设置现象,使他们在教学规划中处于低效状态。在学分制制度下,一些学生不是主动关注能使自我在综合知识体系中获得满足的学分,而是更加关注那些更容易取得学分的课程或教师。在学生评教方面,很多课程改革逐步向多元化方向发展,这样的改革出发点是为了更好地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但由于种种原因,有些考核并没有见到实际教学结果,学生甚至连课程的主要内容都没有弄明白,更不用说挖掘潜力、发挥创造力了。实践中,也没有对学生进行有效教学绩效跟踪,很难判定一项政策的落实是否达到预期目标。近些年来,财经类高校培养了大量具有应用能力的专业人才,但往往忽略了学生内在综合素养的形成。
2.4 共同体平衡发展中有效教学管理文化的匮乏
在共同体平衡发展的过程中,财经类高校教学管理文化应助力于支持型或服务型教学环境的形成,肩负着链接与润滑的作用,是教、学平衡发展的制度要求。当前,在财经类高校中,仍存在管理者并没有把教师和学生当作被管理对象,也并不是服务的主体,从而导致共同体在中间环节出现断裂。教师与学生双方在主体地位的认知上存在矛盾,教师在行为上要遵循学校对自我的考核机制,学生也必须按照管理者制定的制度规范自己的行为。在这种双向取舍中,有效教学管理在共同体发展中所起的润滑剂和桥梁作用就处于“缺位”状态。本质上,教与学的平衡发展取决于教学文化氛围,好的教学管理文化会促进共同体实践和创新教学过程。而过度强调行政管理,将使有效教学中的任务和职责界定不清,在共同体中形成掣肘,与有效教学的初衷相背离。现实发展中,财经类高校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育管理机构要更加倾向于出台有利于教学的管理措施,加大管理力度,最大限度地降低学生自我内在规范的余地,以免干扰有效教学。
3 共同体平衡发展的财经类高校有效教学:制度设计与政策选择
基于平衡哲学视域下有效教学的反思与价值判断,财经类高校应尽可能释放共同体平衡发展的有效教学空间,形成有效教学理念、制度供给以及管理文化协调共融的平衡状态。在当前深化教育改革的背景下,财经类高校应该更多地实行相机抉择政策,针对问题对症下药。这些局部政策或某一种教学方法的改进,能够显著提高教学水平,但从长期看,有效教学路径需要有稳定的机制,需要财经类高校制定长期规划、一步步加以实施,才能提高教学的整体水平。
3.1 广泛形成共同体平衡发展的有效教学理念导向
要实现财经类高校教学由单一知识传输模式向共同体发展创造性系统模式转变的目标,必须以平衡哲学导向引领有效教学。一是实现积极的教与有效的学之间的系统基石。教师的教在学生学的促进下,向最佳状态移动。学生的学在教师教的激励下向最佳状态发展,教与学之间的互动并形成良性互动循环,体现了教与学之间的高度相关。二是在短期与长期效果中进行理性取舍,即便是追求教学的短期效果,也要体现师生的全面发展,激活教师活力并突出学生的兴趣点,把这些内容融入教学过程之中。因此,共同体平衡发展的有效教学目标,定位在对完整的人的培养上,既要重视短期效益,更应着眼于长期效果。三是注重教育阶段的认知,不能为追求有效教学而进行有效教学,也不能为追求简单平衡发展而刻意而为之。教学行为是顺其自然的过程,大学教育的生命力受价值的限制,有效教学不能改变生长的规律,静待花开走向结果的教育需要我们尊重教师和学生的发展轨迹[2]。
3.2 逐步破解共同体平衡发展的有效教学制度约束:教的维度
为了更好的破解财经类高校共同体平衡发展的制度约束,需要提升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水平。在教师层面上,学校应鼓励形成评价导向、动态培训和信息反馈于一体的管理模式。一是重建教学和科研管理制度,制定相互衔接与价值判断标准,重视教师综合素养的形成。我国大学已经逐步形成了以科研为主导的评价指标,教学价值边缘化致使大学教师不再热心教学[10]。要提高有效教学的比重,必须建构有效教学的过程评价机制,改变原有评价机制对教师有效教学的掣肘[12]。二是强化教师人力资本培训。大学教师大多拥有本领域内硕士或博士学位,然而他们中的多数人没有接受专业的教育,教授专业知识的能力欠缺,难以脱掉能教但不会教的帽子。因此,对于有效教学而言,要提升教学认知和拓展知识的手段,常态化地开展评课、推行年青教师导师制、举办教学沙龙等多元形式的活动,能够激发所掌握知识的运用。三是应着眼于长远进行考核制度设计,它既能真实反映教学质量,又要明确把其作为教师提升有效教学的评价内容。四是建立年度有效教学质量报告制度,从教师的角度构筑有效的教学管理制度。
3.3 逐步破解共同体平衡发展的有效教学制度约束:学的维度
在财经类高校的学生层面,为突破主动性和创造性桎梏,首要的做法应优化课程设置,尤其避免课程内容的重复设置。在低年级学生中应着力倾提升大学生的德性、理性和责任意识,强化以哲学课程为核心要素,在高年级中侧重于专业知识、实践与职业规划课程的开设。二是完善以以本为本的学分制制度和学生评价制度,为学生提供能自由选择的学习课程,建立不同专业学生间协调和融合发展的模式。合理设置课程学分,以大学生综合素养能力的培养为学分设置标准,体现主、辅之分。把握重点,学生评价制度应合理反映学生诉求,但不能盲目迎合学生。严格执行学生评价标准,虽然短期内会出现倒逼假象,但从长期来看,可以引导学生走向自觉、能动学习的道路。三是结合学生自身兴趣与基础素养,合理有度地提高学生在科研与教学研究活动中的参与度,切实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创造力。四是学校应实施动态优化共同体平衡发展的内部教学质量评估和反馈制度。在年度有效教学质量报告中,增强学的透明度,分析学生学的不足与差距,推广优秀的有效教学案例,树立良好学风,从学生端构筑有效教学制度导向。
3.4 重塑共同体平衡发展的有效教学管理文化
改善当前存在的教学失衡局面,首要的是强化教学管理,为教师、学生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平台。师生的和谐关系,为创造性教学和学习提供了条件,实现从教师知识型课堂评价观向共同参与型效果评价观念的转变。教学管理要明确界定教师、学生和学校各级教学单位以及教学管理部门在促进有效教学中的责任,将教学改革的目标与教学管理目标保持一致。一方面,为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提供必要的制度保障和环境条件,激发教师自发提升教学的内在动力,形成重视教学、增加投入和服务教学的良好氛围,引导教学资源和办学优势全部汇集到教学中来。通过培训,为教师职业规划与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尤其是在有关教学能力、课程设置、学生学习等方面改善服务质量,以利于在教学中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另一方面,通过加强对学生的指导,为其学习专业课程学习创造有利条件,适时制定职业规划,尽早从事科学研究工作。让学生尽快收到有效教学的预期效果,避免不正确的价值取向干扰学生有效教学过程中的知识积累与良好素养的形成。
3.5 健全共同体平衡发展的有效教学配套措施
教学质量的高低,取决于外部条件与内部条件是否合理并行之有效。要实现这个目标,一是要加大教学设施的投入力度,提升服务水平。更多地开展交流活动,最大限度地发挥非教师因素在共同体平衡发展中的作用,为共同体中处于主导方的学生和教师提供安全、有效的基础条件,如教学场所、实验基地、图书馆设施及其他基础配套条件等。学生在遇到困难时,能够及时得到解决,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学生尽早地进行选课并制定科学的学习计划,有助于制定合理制定职业规划。二是要大力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通过网络化平台,推动人才培养、政策执行、考核机制建立与教学资源合理使用等方面工作的落实,有利于培养更高层次、掌握多种技能、满足经济社会建设所需的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