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化微型实验在高中生物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2019-03-22汤向荣

生物学教学 2019年3期
关键词:锥形瓶琼脂电导率

汤向荣

(江苏省江阴高级中学 江阴 214443)

微型实验是指用尽可能少的试剂来获取所需信息的实验方法,其主要特点是“实验试剂微量化,实验仪器微小化,明显缩短实验时间,减少环境污染,安全性较高”,比较符合课程标准实施建议中“低成本、低消耗和低(无)污染”的基本要求[1]。基于传感器技术的数字化实验系统是由传感器、数据采集器和计算机中相应的配套软件3部分组成。数字化微型实验教学就是微型实验与数字化实验的有机融合,具有实验步骤简单、实验时间缩短、实验药剂微量、实验结果形象直观、实验准确性强和实验过程可重复等优势。因此,在高中生物学实验教学中,运用数字化微型实验进行教学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1 适用数字化微型实验的高中生物学实验

数字化微型实验教学可以通过实验改进或多样化设计,可将原来时间紧、辨不清、看不见和抓不住的实验,转变为“来得及”“辨得清”“看得见”和“抓得住”的实验。从而能弥补普通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有效地提高生物学实验的质量。在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中,要求的实验内容共有26个,笔者通过教学实践和经验总结,认为其中适用数字化微型实验的有6个(表1)。

表1 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中适用数字化的微型实验

2 数字化微型实验教学的案例

2.1 由“时间紧”到“来得及” 案例1: 探究细胞大小和物质运输的关系

2.1.1 原实验的不足 原实验中存在着“NaOH溶液是强腐蚀性的安全问题”“测量、计算繁琐,耗时长来不及,误差大”等不足[2]。

2.1.2 可改成数字化微型实验 具体如下:

实验原理: 使用琼脂立方块作为细胞模型,当琼脂块放入一定浓度的NaCl溶液中时,离子会向琼脂块中扩散,离子扩散速度与琼脂块表面积有很大关系,溶液的电导率与溶液的离子浓度成正相关,使用电导率传感器可测量溶液中离子浓度。溶液中的离子浓度下降,电导率下降,从而得出物质运输的效率。

实验步骤: ①连接装置并打开实验系统软件;②取100 mL NaCl溶液加入250 mL锥形瓶中,将电导率传感器的电极浸入溶液中;③用塑料刀将琼脂块切成边长分别为3 cm、 2 cm、 1 cm的正方体;④将琼脂块放入锥形瓶中进行数据采集,边采集数据边用玻璃棒搅拌;⑤取出传感器电极用蒸馏水冲洗,重复以上步骤,在相同时间内分别测量第2块、第3块琼脂块的溶液电导率;⑥通过电脑系统在同一坐标轴内形成电导率曲线,比较不同体积的琼脂块放入同体积的NaCl溶液中后电导率变化;⑦分析和结论,通过曲线图比较,在相同浓度、相同体积的NaCl溶液中,相同时间内琼脂块相对表面积越大,扩散的离子越多,即物质运输的效率越大。

改进优点: 通过电导率传感器,一方面减少了测量、计算步骤,简化了操作,明显缩短了时间,可直观地从电脑曲线图上分析得到结论,由原来实验“时间紧”变为实验“来得及”。同时,用NaCl溶液取代NaOH溶液,排除了强腐蚀性的安全隐患。

2.2 变“辨不清”为“辨得清” 案例2: 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

2.2.1 原实验的不足 原实验存在不足之处是: 实验中产生了多少CO2,哪种方式产生的较多都无从得知。此外,培养时间约为8~10 h,整个实验耗时过长;如果时间过短,则CO2产生量较少,实验现象则不太明显[2]。

2.2.2 可改成数字化微型实验 具体如下:

实验原理: 酵母菌是利用培养液中的溶解氧进行有氧呼吸并产生CO2,当培养液中的氧气耗完后就进行无氧呼吸并产生CO2。CO2传感器可实时监测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所产生的CO2浓度,从而能探究酵母菌细胞的呼吸方式。

实验步骤: ①材料处理和组装装置: 取2 g新鲜食用酵母菌,分成2等份,分别放入100 mL锥形瓶A和B中,分别向瓶中注入30 mL质量分数为5%的葡萄糖溶液,组装好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装置,放置培养3 h;②连接装置: 将2个C02传感器与数据采集器、计算机连接,然后将传感器的探头插入锥形瓶塞后分别伸入两个A、 B锥形瓶中;③数据采集: 打开实验系统软件,设置数据采集时间为1 min,选择相应模板和曲线名称后,点击“开始实验”按钮,开始采集数据,界面上就会显示锥形瓶内C02的含量值和变化曲线;④结果与分析: 通过1 min内C02的含量变化数值和C02含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可得出相应的实验结论。

改进优点: 通过C02传感器,不仅能测定酵母菌细胞一段时间内产生的C02的含量,还能记录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有利于学生直观、快速地了解实验结果,定量数据和图像更加精确和客观,比定性的澄清石灰水变混浊了要更有说服力[3]。使学生能变“辨不清”为“辨得清”。此外,整个实验还可适当减少材料用量,实现在课堂教学的时间内完成实验。

2.3 从“看不见”到“看得见” 案例3: 探究影响植物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

2.3.1 原实验的不足 原实验存在不足之处是: 光合作用是高中生物学的重要内容,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较难理解。主要问题是学生缺乏感性认识,对光合作用吸收CO2、放出氧气的微观过程无法用肉眼观察到。同时,该实验耗时较长;如时间过短则圆形叶片浮起较少,各组实验现象则区别不明显[2]。

2.3.2 可改成数字化微型实验 具体如下:

实验原理: 通过控制人工光源和实验装置的距离,使用CO2和氧气传感器实时监测实验装置中CO2减少量和氧气生成量,进而通过曲线变化判断不同光照强度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实验步骤: ①连接实验装置,打开数据采集器;②将CO2或氧气传感器与数据采集器、计算机连接;③将传感器的探头插入实验装置中;④打开光源,控制好光照强度,调节好热过滤装置;⑤开始实验,记录实验数据;⑥改变光照强度,重复实验,记录实验数据。

改进优点: 通过氧气或CO2传感器测量实验环境中O2、 CO2的曲线变化,学生能直观地观察到有水藻的试管在光照下氧气逐渐增加、CO2逐渐减少,而对照组没有变化,从而知道水藻在光照下进行光合作用吸收CO2、释放出氧气。同时,还能直观地观察单位时间光合作用的速率,从“看不见”到“看得见”,让学生对光合作用的理解从抽象到形象,更为直观。

2.4 将“抓不住”变“抓得住” 案例4: 探究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2.4.1 原实验的不足 原实验存在不足之处是: 用pH试纸测定pH变化时,是通过与比色卡上的颜色比对来估计的,误差较大,测得的pH较不精确。

2.4.2 可改成数字化微型实验 具体如下:

实验原理: 运用pH传感器检测、比较加入酸或碱后的自来水、生物材料和缓冲溶液中的pH的变化,推测生物体内的pH是如何维持稳定的。

实验步骤: ①连接实验装置,打开实验系统软件,添加pH—时间曲线;②在500 mL烧杯中加入50 mL自来水,将pH传感器电极放入待测溶液中,同时用玻棒按一定方向匀速搅拌;③使用采集功能,向烧杯溶液中滴加1滴浓度为0.1%的盐酸溶液,采集1个数据;④重复以上步骤,分别采集滴加2~20滴时的数据;⑤用蒸馏水充分冲洗烧杯和pH传感器电极,在500 mL烧杯中加入50 mL pH为6.8的缓冲液代替自来水,重复③和④步骤;⑥用蒸馏水充分冲洗烧杯和pH传感器电极,分别用牛奶、马铃薯匀浆和黄瓜汁代替自来水,重复③和④步骤;⑦将量浓度为0.1%的盐酸换成量浓度为0.1%的氢氧化钠,重复以上③④⑤⑥步骤;⑧实验分析得出结论: 自来水不具有维持pH稳态的能力。而牛奶、马铃薯、黄瓜与缓冲液溶液功能有些类似,在一定的范围内可以维持pH的稳态。

改进优点: 测定pH的变化时,pH传感器能将溶液中微小的pH变化过程有效地记录下来,由定性研究上升到定量分析,使实验的结果更精确、可靠。

猜你喜欢

锥形瓶琼脂电导率
马传染性贫血琼扩试验中琼脂配比浓度及温度因素对琼脂板制作的影响
利用“手持技术”和“注射器-锥形瓶”装置探究酶的作用特点
隔空灭火
检验蜡烛燃烧产物实验的新方法*—锥形瓶法
基于比较测量法的冷却循环水系统电导率检测仪研究
低温胁迫葡萄新梢电导率和LT50值的研究
欧盟食品安全局重新评估琼脂作为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
建构数学模型领悟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
高电导率改性聚苯胺的合成新工艺
电导率法快速测定榨菜盐分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