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中学历史教学法的价值
2019-03-21于慧
于慧
摘要: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发展,对学生素养的培养要求也越来越高。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广大历史教育工作者深思的问题,而在历史课程中历史教学法的运用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关注。随着历史教学法的改革创新,教育工作者们也开始注重教学法的运用。
关键词:新课改 中学 历史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02-0149-02
历史学科是一门重要的社会学科和人文学科。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我国历史教育教学也日益受到各方面的重视并取得重大发展。在新课改“以学生为主体,开展研究性学习”理念的倡导下,中学历史教学方法也进行了全面改革。可见,历史教学法对今天的历史课堂教学至关重要。
一、历史教学法的概念
在民国时期,胡哲敷将历史教学法阐释为:(1) “训练教师以教授生徒历史智识的方法”。(2)“给学生以学习历史智识的方法”。在当代社会,历史教学法被定义为“运用教育理论和方法,揭示历史教学的客观规律,以便最有效地向学生传授历史科学知识。”笔者根据相关理论将历史教学法定义为“利用历史的客观规律,教给学生以提高其历史思维能力、历史分析能力和历史问题解决能力等的方法”。
二、新课改背景下中学历史教学法的价值
1.寓教于乐,引发学习兴趣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个事物产生兴趣,就会主动去寻找、探究及实践,并且在寻找、探究和实践中获得乐趣,这就是“乐在其中”。历史的乐趣就在于它不是枯燥的理论和呆板的说教,而是在于历史的真实,在于历史所演绎的人、事、情。而真实演绎需要历史教学法的灵活运用。通过情景教学等历史教学法令学生们真实感受到历史的脉搏,回归到已逝的历史情境中,体会当时的风土人情,感悟当时的政治风云,从而激发起学习的兴趣。比如在历史课堂中教师运用图片教学法:利用生动有趣的图片,辅之感人涕下的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在讲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五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中,教材中有一幅《时局图》的展示,其图的各区域用不同的图像标注,而这些不同的图像则分别代表着瓜分中国领土的帝国。显然,这幅图更会引起学生们的兴趣,使学生更愿意阅读教材进行自主学习。在中学历史课堂中,大部分教师会运用图片、图像等历史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教学,它们更容易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增强学习效果。
2.创设情境,增强历史感
历史教学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具有历史感,即“让逝去的历史拥有脉搏”。通过引用古人的原话或古籍中的原句或是前人的总结,让人们从流逝的时间中找到应奔赴的位置和应承担的使命,在漫漫长河和个人命运的交织中体会深刻历史感。例如在讲授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时,可以引用毛泽东的《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这首诗歌中提取有效信息,从而提炼出红军长征的路线,即五岭、乌蒙山、金沙江、大渡桥、岷山等,也可以从远征难、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尽开颜这些词中体会到红军不怕艰难险阻的精神。通过诗歌的描绘,结合学生的想象,创造红军长征的历史情境,能够使学生身临其境,在脑海中浮现长征的画面,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历史是一部绚丽多彩的画卷。历史课堂上,教师通过情景教学等历史教学法,还原学生一个几近真实的历史,增强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联系。“现实是历史的延伸”,让学生在实际社会生活中体会历史的厚重感。
3.加深领悟,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历史思维能力,是人们用以再认和再现历史事实、解释和理解历史现象、把握历史发展进程、分析和评价历史客体的一种素养,它是一种历史的认识活动。所以,历史思维能力是学生通过学习历史知识,能够根据历史知识理论去正确评价历史事件,解释历史发展过程,提出自己正确认识理论的能力。
历史思维能力需要用唯物史观来对待历史,而历史教学法更需要唯物史观的支持。对学生来说,合适的历史教学法可以使他们增强对历史的真实感受,能够提高对历史学科的学习积极性,特别是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能够为学生的历史思维操作提供具体的思维动力,有利于他们学科能力的发展。例如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八课《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这节课的难点之一就是《1787年宪法》所确立的政治制度——联邦制、共和制、总统制、三权分立制。但是书中并没有解释这些制度,所以学生会对这些制度的概念模糊不清,感到困惑。这时,教师如果运用回顾式教学方法,引用《1787年宪法》内容,让学生分析史料对应的制度,之后再小组讨论,最后归纳四大制度的概念。这样一个难点就不攻自破。
4.体悟情感,培养家国情怀
“所谓历史学科中的家国情怀是指学生在学习和探究历史时应具有的人文追求,体现对国家强盛、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即学生要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价值关怀,要以服务于国家强盛、社会安宁、人民幸福为使命。
合适的历史教学法能够让历史课堂“活”起来,能够让学生进入真实具体的历史,从而加深情感,促进家国情怀的培养。当然,不同时空所赋予的家国情怀不同,学生所感受的可能也会不同。在古代,家国情怀可以是“闻鸡起舞”,可以是“卧薪尝胆”,也可以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学生会感受到做事要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在近代,家国情怀可以是“师夷长技以自强”,也可以是“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学生会感受到国家富强需要改革,需要人民;在现代,家国情怀可以是建设幸福家庭、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公民意识,也可以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诺贝尔医学奖”,学生会了解到小家大国也是一种情怀。这些都只是从国内角度来感受。从世界角度来看,例如在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20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这一课中,中国于2001年12月11日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中国为了这一刻经过了长达15年的艰难谈判。在这时,老师如果运用情景教学法播放中国加入世贸成功的视频,视频中人们开怀大笑的场面一定会感染到学生,能够让他们产生共鸣,体会到中国走向世界的自豪。由此可见,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需要历史教学法的支撑和辅助。
历史教学法不仅会发挥现有的价值,它还会被我们发掘出更多的价值。当然,在历史课堂上,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方法,正确使用教学方法,以使其最大限度地發挥作用。
参考文献:
[1]翦伯赞.史料与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2]庞卓恒,李学智,吴英.史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M].北京:中华书局,2009.
[4]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5]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6]胡哲敷.历史教学法[M]. 北京:中华书局,1932:1-248.
[7]朱煜.高校“历史教学法”技能课定位说之质疑[J].历史教学(高校版),2007(10):84.
[8]赵恒烈.论历史思维和历史思维能力[J].历史教学,1994(10):26.
[9]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责任编辑:孙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