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隋唐佛学传播之特点

2019-03-21寇得慧

现代交际 2019年2期
关键词:本土文化文化传播

寇得慧

摘要:隋唐佛学是中国思想史、哲学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股佛学思潮源自佛教在中国的深远传播。魏晋时期,随着玄学的兴盛和发展,佛教在吸收了中国本土文化的一些精髓之后,一股大的哲学思潮氤氲而生且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从文化传播的视角看,佛学思想的成功源自于传播上的成功。

关键词:隋唐佛学 本土文化 文化传播

中图分类号:B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02-0092-02

正如魏晋时期的玄学一般,隋唐之际的佛学思想伴随着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与巩固而不断地进步与发展,不论其传播的速度,或是传播的方式,都是空前绝后的。就其传播的特点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从社会上层往下层传播

儒学虽然仍是统治思想,依然是作为社会正统的存在,但是它的社会影响力却逐渐呈现衰颓的趋势。当时社会相对黑暗,帝王软弱无能,宦官外戚专权,连年大旱,百姓叫苦连天,农民起义此起彼伏。佛教适时地传入了中国且首先从社会上层开始传播,并能很好地与儒学相融合。佛教思想恰如其分地符合社会上层的诉求。由此佛教思想从社会的统治阶级逐渐向普通劳苦大众传播。隋文帝奉行的是崇佛政策。李唐王朝的统治者们也跟佛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佛教宣扬的慈悲普度,善恶报应,轮回转世,认为只要依法修行,便能脱离苦海,进入“常乐我净”的涅槃境界。这一切颇能满足人们的终极关怀,故在中国迅速流传。对身处泥淖的老百姓而言,无外乎有了一个精神寄托,可以暂时缓解痛苦。从而佛教成为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传播媒介的促进作用

石头、纸张、羊皮、竹简、科学技术、艺术、医学等的发展促进了佛教的传播。由于纸具有便于携带的特性,所以佛教的教义通过纸张来传播,而印刷术的发明促进了佛教的传播。由于佛像具有笨重、易于保存的特性,使得百姓便于祈福,有利于形成宗教中心,便于佛教的传承。通过纸张传播佛教教义,通过译经以及讲经形成宗派,这无疑对佛教的社会影响力具有促进作用。

隋唐时期在雕版印书术以及在壁画、石窟、雕塑、石刻及彩陶的制作方面都已经到达了大成的境界,这为佛学思想的传播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此外,还有讲习经典,口授等方式的传播媒介促进了佛教的传播。很多佛教信仰者接受了它的价值观和生活观,在那个时代留下来的文献和造物中,在很多历史书籍里,都可以看到它的影响。接受了佛教思想的中国人,同样也接受了佛教关于解脱的方法,如开石窟、修寺庙、建佛像、抄经卷等。

三、与本土思想文化紧密结合

唐诗中随处可见浓郁的佛学气息,“诗佛”王维便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王维因钟爱佛教经典《维摩诘经》,而把自己的名改成“维”,字改成“摩诘”。他的诗中多见恬静淡雅、安然处世的禅意。“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王维《山居秋暝》)。这种看淡世俗、看淡名利、以禅入定、由定生慧的精神境界是中国人自佛教大乘教义后悟到的一种心灵状态,从而习惯于把宁静的自然作为凝神观照而息心静虑的对象,进入到“搜求于象,心入于境,神会于物,因心而得”(王昌龄《诗格》)的意境创造。

对于佛教寺院,诗人则有一种很特殊的感情在里面。佛寺一般建于山水形胜之地,随着佛寺在名山大川的修建,名山大川与佛教之间相得益彰。当诗人在寺院游赏时,看到与山水景物相得益彰的景观,诗人们诗兴大发,从而一些寺院就成为赋诗的最佳场所。而诗人们也由此在坐拥名山大川的寺院中留下了大量名篇。如王维的《过香积寺》,白居易的《游悟真寺》,宋之问的《灵隐寺》,姚合《春日游慈恩寺》,等等。由此可见,佛教被广大的知识分子所接受,进而运用诗词歌赋等形式传播。

最初,佛教被视为与风角、占星、望气、ト筮等方术迷信同类,安世高等僧人也确实对“七曜五行,医方异术”“七正盈缩,风气吉凶”之类颇为精通,由此用以作为传教营众的手段。有一些学者更是将佛教中的“空”与老庄思想中的“无”相比附,一度曾经把“涅槃”译作“无为”。很长一段时间内,学佛与崇道者混称,都称为道士、道人。佛与黄老结合,是中国人试图使佛教中国化的开端性努力。佛教在与传统文化相融合的过程中,自觉调和与儒道的关系,使得佛教思想能恰到好处地和儒道思想融合,从而儒释道三教能够同时发展。

四、佛学思想的传播对本土文化的影响

唐代的敦煌有州、县两级地方学校,教授儒经,同时又有长安运来的汉译佛经,有皇帝敕建的佛教寺庙,另外也有皇帝敕建的道教官观,教授道教经典。在中国文化内部,这是一个三教融会之地。这里又是世界各族居民杂处的乐园,除了来自内地的汉族之外,突厥、回鹘、粟特、吐蕃波斯、天竺各族,以及欧洲、非洲一些血统的人种,都在这里留下身影。域外文化所带来的祆教、摩尼教、景教,都曾在此地与中国的儒、释、道同时流行。途经此地,往来于欧亚大陆东西方之间的商贾、僧侣、使团络绎不绝,唐代僧人玄奘的《大唐西域记》、义净的《南海寄自内法传),新罗僧人慧超的《往五天竺国传》都在敦煌发现抄本,说明它们曾经成为当时僧人西行求法的指南。1900年,在敦煌莫高窟发現了藏经洞,大批敦煌文书在沉睡千年之后得以面世,除汉文书写之外,还有藏文、回文、梵文等,内容极其丰富,今分藏于世界各大博物馆。

隋唐在汲纳异域文化的同时,又向外部世界做文化辐射。汉字、儒学、纲常律令、科学技术、中国化佛教都对周边乃至远方发生影响。在东亚,以这些因素为共同特征,以中国为中心,形成今天所谓“东亚文化圈”。

佛学思想在中国传播的这些特点,都彰显了宗教思想向外传播所发生的变化以及与传播地文化相适应的方面。佛教以其强大的适应力,不断与中国本土文化相融合相促进,最终形成了中国化的佛学思想。这对我们国家所采取的文化政策是有很大的启迪作用的。

参考文献:

[1]丛子鹏.中国佛教传播实现路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

[2]黄钊.隋唐佛学思潮泛论[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3(1):77-85.

[3]李芳民.唐代佛教寺院文化与诗歌创作[J].文史哲,2005(5):97-103.

[4]许结.隋唐佛学:中国古代学术文化(五)[J].古典文学知识,2004(3):95-102.

[5]宋志明.佛教的传入与中国人的需求[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09(5):12.

[6]洪修平.略论隋唐佛教文化的繁荣[J].江苏社会科学,2001(4):106.

[7]张成权.试论隋唐时期佛学的主要特点[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1(1):57-60.

[8]谢重光.20世纪国内对隋唐五代佛教宗派及其思想学说研究之回顾[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9,15(4): 62-74.

责任编辑:于蕾

猜你喜欢

本土文化文化传播
基于公益讲座在本土文化建设的创新模式探析
如何利用本土文化资源提升语文综合课的教学效果
管窥高中英语教学问题及解决措施
英语新闻中文化传播的特色与现状
从眼动实验看中原服饰文化传播与社会服务
中国文化传播与艺术人才外语能力培养创新
反观中国电影本土化精神中的人性本真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浅析《黄河晨报》对河东文化的传播
青田本土文化和中学篆刻教学模式的有效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