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文学·文化
2019-03-21沈丽英
【摘要】语文教育的任务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学应上出语文味。要完成这个任务,可以从三个层面入手:文字,文学,文化。完成这三个层面的解读,既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又是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首先,对文字解读是基础,但它不应只是教条地传授字的意思,而更应侧重對文章内容的发掘,把个别字词放在文章整体中去把握。其次,通过文学的解读,力争了解文本塑造的人物,承载的写作意图、观点和技巧。最后,在感受中国文化精神的同时,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把学生培养成具有民族情感、懂得民族表达方式的人。本文以《庖丁解牛》的教学过程为例,谈谈如何从文字、文学、文化三个层面体现文言文教学的语文味。
【关键词】文言文;语文味;文字;文学;文化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一、什么是语文味
钱理群曾经说过,语文教育的任务是要通过“立言”来“立人”。在语文教育的过程中,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最终是要促进学生精神的健康成长、个性的健全发展,而这正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程少堂先生提出的“语文味”教学,正是通往这个目的地的有效途径。
一堂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需要善于挖掘文本中的各种信息要素,既要层层深入,又要条分缕析。余文森先生提出了文本解读的三层次,对我们处理文本极有参考价值。余先生认为文本的解读需要把握三个层面:一篇文章按照从单词到句子,再到段落、篇章的顺序,将阅读重心聚焦在文字形式和表达的内容上,称作文字信息解读;进一步对文本塑造的人物,承载的写作意图、观点和技巧进行分析,是对文本的文学性解读;在完成前两者解读的基础上,读者以自身的知识经验,将自己所处的现实世界和文本所创造的语义世界相联结,对内隐在文本里的、作者秉持的观点和价值取向进行批判性意义建构,实现个体经验世界的重组,加深对世界与自身的认识与理解,被看作是对文本的文化性意义建构。
如果把语文课堂比作一幢精美的建筑,那么文字就是砖石,文学就是建筑的结构,文化就是我们安居于这一幢精美、典雅或者朴素、简单的建筑中所产生的种种内心感受——或喜悦,或安静,可以安放心灵,可以舒展神思。对于每一堂课来说,都意味着“我和学生”一起走进这幢房子,在里面可以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也可以是“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还可以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走进语文课堂,就是我们和学生一起安坐于这间温暖的、美好的建筑里,一起品味,一起分享阅读的精彩和人生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
二、如何酝酿文言文教学的语文味——以《庖丁解牛》 为例
在语文课教学中,文言文教学一向是被视为畏途的。观察我们身边的文言文教学,反思自己的文言文课堂,常常只徘徊在文字和文学两个维度,而很少能够进入到第三个维度。文章就像一杯茶,真正的好茶,一定要冲泡到第三遍,味道才能出来。文言文教学应是文字、文章、文学、文化的统一。很多时候,我们只冲泡到第二遍,甚至只有第一遍,就弃之不饮了。在这样的情况下,一篇好端端的作品或是被肢解成一堆语言材料,课堂变成了古汉语知识的讲堂,学生对文本的情感体验也被忽略;或是干脆摒弃文言语法,架空文言常识,把文言文当成了所谓段落大意的分析课。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产生了畏难情绪和厌恶感,普遍认为文言文晦涩难懂、枯燥无味。大多数学生沉没在“知识的海洋”中,而很少能够从中感受到精神的愉悦和心灵的满足。
下面,我以《庖丁解牛》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从文字、文学、文化三个层次酝酿文言文教学的语文味。
(一)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文字层面的解读
(片段1)
师:请同学们读课文的第一段,找找文中描写解牛场面的句子。
生:“手之所触……乃中《经首》之会。”
师:作者是如何来描摹解牛场面的?我们应该抓住哪些关键词?
生:“触、倚、履、踦”。
师:这些动词是什么意思?我们在平常的作文中会使用到这些词语吗?这些动词的位置能调换吗?
生:不能,因为它们分别和前面的“手、肩、足、膝”搭配。意思分别是用手接触、倚靠、脚踩、用膝顶住。
师:为什么在解牛的过程中要写这些部位的这些动作呢?
生:通过这样的描写可以想象庖丁解牛时身体各个部位的和谐并用,并且一系列动作流畅自如,全然没有宰杀一头牛时气喘吁吁的情景,突出了庖丁解牛的技艺之高。
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指出:“无论阅读还是作文,首要的是字词。学生在阅读时领会句意,把握文意,概括要点,探究内容,感受意蕴,无不建立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只有引导学生掌握好词义,才能进一步进入学问的海洋中尽情泛舟,饱览佳景,赏心悦目,满载而归。反之,有可能使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产生抵触情绪,学习效果会大打折扣,更谈不到对深层文化底蕴的探究、领悟。
朱光潜曾说:“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际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所以,千万别以为语文知识、基本能力的训练都是机械僵化、缺乏人文主义色彩的。词语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只有存活于句子中,才有独特的温度。解释词义、分析句子结构,永远都不是阅读文言文最关键的。要达到理解,最重要的是让每个句子所提供的信息连接起来,进入读者的思维轨道,用已知推导未知。这就要求我们的文言文教学要立足在“言”的基础上,更侧重对文章内容的发掘,把个别字词放在文章整体中去把握,进而去感受字词背后的情感和意蕴。正所谓:“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
如 “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这个句子中四个动词“触、倚、履、踦”,教学中通过启发学生思考能不能将它们位置互换的问题,使得学生能够体会字词在不同语境中的微妙差别,以及在这种差别背后更为微妙的情绪变化、情感流动,甚至作为旁观者的“我”从中体会到的那种高超技艺之后的美妙境界,从而切实让学生了解这四个动词在文本中的“价值”,而不是机械地让学生记住课后注解。尤其是文本中那些比较生僻和佶屈聱牙的字词,虽然在现代汉语中可能已经淘汰不用,或者有些意义相近的字已经演变成了一个有着固定意义的词,可正因为忽视了它们之间的差别,才使得我们对文言文的理解常常是肤浅的、片面的。如果弄清了它们之间的差别,则有利于我们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二)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文学层面的解读
(片段2)
师:课文中哪些词语的运用也突出了庖丁解牛技艺的高超?
生:还可以抓住那些表示声音的词“砉然”“向然”“騞然”,可以想象庖丁解牛时的那种节奏感。庖丁杀牛的过程中,他和谐优美的动作,进刀时富有韵律的音响,都给人以美的享受。
师:是的,大家的想象力很丰富,从庄子的语言中我们看到了对于庖丁而言解牛不是一个力气活,更像是一次艺术的 表演。
师:解牛本是异常残忍之事,可为什么庄子却避而不谈实况——牛的挣扎之状、血流之景、惨叫之声,而极写庖丁解牛动作 “合于《桑林》之舞”,奏刀发出的声音合于“《经首》之会”?
生:作者写解牛时不闻牛惨叫,只能听到悦耳的刀声,暗示了牛在毫无痛苦的情形下被“解”了,说明庖丁的技艺确实出神入化。
师:对,并且读者会急切想了解庖丁的绝技是如何练就的。所以,从结构上看,写这个场面既形象再现了庖丁技艺高超,又为下文申述其技艺高超的原因做了自然的铺垫。
师:那么庖丁之所以能达到如此境界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们找找相关的字句。
生:掌握了牛全身的结构规律;遇到难处,谨慎对待。
师:你可以从哪些地方看得出来?
生:“依、批、导、因”“目无全牛”;“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师:很好,从这些词句当中我们看到了庖丁之所以有如此高超的技艺,是因为他对规律的把握和他对待工作的这种严谨认真的态度。
文言文的文学教育,需要从语言的意蕴和形象的生动中进一步发掘其情感的蕴藉、审美的趣味和思想的厚重。语文特级教师褚树荣认为,“ 古诗文教学在深入文本时有没有一种套路呢?我想是有的。那就是:言→象→意→情。” 所以,文言文中对美的发掘其实是一个从“言”到“象”到“意”到“情”的纵向的思维体验活动。在“言”的层次阅读,学习者感受到的是语言的节奏、韵律、形式、韵味给自己带来的审美愉悦。语言的意指作用又会引导学习者进入“象”的层面。在这里,学习者会被光怪陆离的表象、情感、意念的艺术世界所触动,并逐步进入对这个世界想象、体验、玩味后的意义的感悟境界,个人的情感也就随之而生。
在上述两个教学片段中,通过对语言的揣摩,我们掌握了字词的意义,也看到了庄子用其典雅的文字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类似于艺术表演的场景。通过进一步指导学生从结构上去考虑行文的连贯性和严密性,提高了学生在文学上的鉴赏水平。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像一位厨师,用自己的个性和技艺,根据文本这食材的材质,结合学生的口味和体质特点烹饷了一道美味可口而营养丰富的菜肴。但是面对这盘菜肴,学生要不要吃?能吃下多少?又有多少营养能被吸收?这还需要教学过程的继续酝酿。
(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文化层面的解读
(片段3)
师:这明明是庖丁的解牛之道,文惠君听了,为什么说“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解牛之道”和“养生之道”有什么联系呢?
生:这是一个寓言故事,庄子写庖丁解牛的故事为的就是要告诉我们人生的道理。庖丁用刀游走于牛之身,用自己的技艺使刀免受磨损,而人存在于這个社会,同样也希望找到一个可以全身的方法。
师:这位同学真是把庄子给看透了。(生笑)那么我们能从庖丁那里得到哪些养生的启示?
生:把握社会运行的规律,就能避开有可能会伤害自己的矛盾。
生:可以看出有时候虽然自己的水平也还算可以,但是遇到难题的时候都要认真对待,这样才不会在阴沟里翻船。
师:除此之外,对于“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 志;善刀而藏之?”中“善刀而藏之”的做法又该如何理解?
生: “善刀”据注解应该是“修缮”,这里应该是“擦拭”的意思。
师:这种行为说明了庖丁的什么特点呢?
生:注重细节。
师:那么这个细节又说明了什么?大家可以想想,庖丁的这把刀有什么特点?
生:十九年若新发于硎。
师:这样的刀是一种什么的象征?
生:技术的象征。
师:对,这把刀就是庖丁技艺精湛的见证,可是庖丁却把这把象征着技艺的刀在解牛完事后小心翼翼地“藏”起来了,这又是出于一种怎样的心理,体现一个人怎样的人生态度呢?
生:为人处世很谦虚,用流行的话来说就是做人很低调。
师:同学们通过抓住一些关键的字词,概括得很好。从刚才的解读中我们可以看到庄子对人生的态度,我们概括为“避害全身”。庄周生活于战国中期,七雄争霸,战争频繁,人民不得安生。统治者昏聩而又残忍,视黎民如草芥。庄子对这个黑暗现实有相当深刻的认识。但他又认为存在就是合理的,合理那就让它自然流行。而要在这样的世界保全自己,那就只有避开可能对自己有害的矛盾来求自保。其实,历史上有这种主张的人很多,像范蠡、张良功成身退的做法都是这种人生主张使然。如果非得“把功名进行到底”,玩到“江郎才尽”,绝非明智的选择。
师:对于古人这样一种“养生”文化,作为现代人的我们,应该用一种怎样的态度去面对先人给我们留下的精神遗产呢?
生:庄子的做法固然无可厚非,但是却少了一些责任感,大有一种“明哲保身”的意味。
生:我们是这个世界的主人,命运把握在自己手里,我们有责任为了这个世界的进步而奉献自己的一份力,我们应该学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做一个有担当的人。
师:对,如果人人都学庄子,一遇到问题就避开,那么解决不了的问题一大堆,这个社会又怎么会前进呢?所以学会辩证地看待庖丁解牛带给我们的启示,也能够更好地指导我们的人生。
该教学过程,从字、词、句等语言层面出发,既落实了字词释义、句意理解等教学要求,又引导学生“披文入境”“据言得意”,较好地再现了文本的言语情境。学生从庖丁身上感受到庄子“避害全身”的人生态度,进而了解了古代士大夫一种普遍的人生选择,得到了一定的人文熏陶和感受,实现了文字、文学、文化的融会贯通。教师又通过引导学生将自己所观察到的生活世界和文本所创造的语义世界相联结,使他们对内隐在文本里的、作者秉持的观点和价值取向进行批判性意义建构,实现了个体经验世界的重组,加深了对世界与自身的认识与理解,从而得到了更多、更有价值的启发。
古典诗文不仅是古汉语材料呈现和某种文学式样的范例,同时更是经过几千年时间淘洗以后积淀下来的文化结晶。语文教育家张志公说,“所谓阅读,就是老师带着学生走进去,走出来”,文言文阅读也是如此。这里的“走出来”,就是在进行了文字性和文学性解读后的文化性解读。文以载道,教以载德。语文教师不能满足于“授之书而习其句读”,对教材中这类具有浓厚传统底蕴的文章,应吃透讲透,并使之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习者的精神世界,在思想观念纷纭的现代社会,这样的教育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于文言文必修课教学的评价是:“文言文阅读的评价,除了重点考查阅读不太艰深的文言文的能力,还要注意考查学生能否了解文化背景,感受中国文化精神,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巴班斯基认为:“是教学目的和内容‘选择方法,而不是其相反。”于教师而言,要让自己的语文课堂教学富有“语文味”,实现文字、文学和文化的有机统一,就必须要重视文本,“入乎其内而出乎其外”,在充分把握文本特点的基础上,使课堂教学能够生动有味。
参考文献
[1]唐晶晶.文言文教学的趣味性与有效性 [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6(13).
[2]黄厚江.文言文该怎么教[J].语文学习,2016(5).
[3](苏联)巴班斯基.中学教学方法的选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沈丽英,女,1980年生,现任教于浙江省湖州市第二中学,中学一级,研究方向为中学语文教学。
(编辑:张晓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