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别具一格的扶贫故事

2019-03-21白烨

出版人 2019年1期
关键词:残障儿童残疾语言

白烨

章泥的这部长篇小说《迎风山上的告别》,让我比较意外。意外在于章泥给我的感觉,比较年轻,还有些时尚,但她的这部作品,却是大山深处的乡村底层的苦难生活,作品里的人物不仅一贫如洗,而且患有残疾,都是一些很卑微的小人物,这样的作品和印象中的作者,构成了一种较大的反差,这是我首先没有想到的。

单就扶贫题材而言,这部作品也很特别。它不是一般地写扶贫,而是把目标对准贫困人口里的残疾群体,实际上把扶贫与助残有机地结合起来,写在精准扶贫的过程中,因病因残致贫的老百姓,如何摆脱长久以来的穷困现状,走向生活的自理与人格的自立。写作这样的作品,有一个很大的难度,是如何用有限的文字与语言,去描写眼睛不灵、说话不清、脑子不活的残障人物。当要表现的主要人物全都不够正常的时候,用文字怎么去表述是一个极大的挑战。这里除去文字上的挑战与难度,还有一个生活上的走近,情感上的亲近,设身处地地去了解他们,细致入微地去表现他们。这些对于一个年轻作家来说,并不容易,但章泥不仅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这一点,章泥表现得很让我意外。

作品是以还是孩童的陈又木的视角,来叙述故事的,因此又带有儿童文学作品的一些特点。陈又木是个语言能力发展滞后的贫困孩子,越是这种孩子,越发敏感,越发自尊。他很在意别人怎么看待他,怎么对待他。他也想用自己含混不清的语言表达自己,抒发感受,所以自创了一套语言。这些特殊的语言,这些特别的诉求,怎么去表现,怎么去叙述,都有极大的难度。但章泥用以字代句的语言,用倾听别人说话的方式等,很好地表现了陈又木的感受与个性。可以看出来,在描写人物,叙述故事,以及表现人物关系等方面,作者下了很大的功夫,找到了自己的方式,所以作品看起来,不仅不隔不涩,而且引人人胜。作品里,不仅陈又木写得好,其他人物也都很有光彩,包括半瞎的父亲,后来出场的小瘫子。

我在作品看到一半的时候,觉得如陈又木父子这样的贫困加残疾的人群,实在太难了,他们既贫穷又残障,扶持与救助都很有难度,几乎让人感到绝望。然而随着故事的进展,作者慢慢写出了这个曲折的转变过程。这些处于生活底层的普通乡民,并没有在重重困难中失去信心,更没有放弃自身的努力,他们以自己的方式在坚持,在努力。如陈又木父亲坚持夜间看护的工作,陈又木在瘫子的帮助下学习数数和认字、背简单的古诗,甚至在无意中接触到经典著作等,这在他们来说,已是一种坚守,乃至一种超越。令人欣幸的是,随着国家精准扶贫工程的展开与深入,他们的悲情命运在时代步伐中迎来了新的转机。在小武书记等人有针对性的工作和持续的努力之下,陈又木等几个残障儿童先是上了特殊学校,由此获得教育的机会,并经由特殊教育唤醒并激发了他们自身的一些潜质,展现出连他们自己都未曾意识到的艺术才情。这也说明,他们原本都有各自不同的天性,无非是因为缺失应有的启蒙教育而被掩藏和遮蔽。他们自身的潜力逐渐得到开发和培养之后,他们不断获得自信,并开始得到更多的关注,使得人生展现出了新的可能。在这个过程中,作者写到了来自多个方面各种力量的合力救助。随着故事的推进,原本让人感到某种绝望和冷酷的故事,渐渐给人以希望,以温暖,让人从中看到扶贫工作对于残疾人群的特殊意义。

故事的别具一格,意蕴的别具意味,使得这部作品在扶贫题材中很显特别。近期以来的文学作品中,有不少是写残疾人群、残障儿童的,但我觉得章泥的这个作品还是不可替代。从某种意义上說,这部作品已经超越扶贫的主题,是当下现实题材写作的一次深化,这样的创作值得予以关注,需要点赞。

猜你喜欢

残障儿童残疾语言
“互联网+”下农村残障儿童远程送教实践研究
残障儿童融合教育的法律保护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浅谈优势视角理论下开展残障儿童心灵关怀
全民阅读背景下残障儿童阅读权利保障研究*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残疾预防康复法制建设滞后
多方联手为残疾青年办实事
一个倾情帮教的残疾老人
四位老人与一个残疾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