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钦州白话在古诗鉴赏中如何有效运用

2019-03-21陈畅畅

课外语文·下 2019年1期
关键词:实例语言

陈畅畅

【摘要】在教学研究中,对于教师使用地方语言教学的研究较少,而地方语言是一种潜在的语文课程资源,语文教师应该好好利用,特别是在古诗鉴赏这个教学难题方面。广西钦州教师可以利用钦州方言白话突破古诗教学的难点。

【关键词】语言;广西钦州白话;结合原理;实例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在中小学幼儿园的教学研究中,人们对于教师使用的教学语言即教师语言重视不够。事实上,教师的语言在中小学的教育教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特别是除了普通话这种国家统一的教师语言外,还有方言这种独特的教师语言。方言是本土文化的载体,也是我们国家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也正在收录和保存各地的特色方言,推广普通话固然重要,保护传承本地语言也同样重要。另外,方言能构建具有民族底色的教育思想,形成支撑普通话的生态语言环境。在广西钦州,有一种方言叫钦州白话,它与标准粤语比较相似,喜欢用钦州白话交流的人特别多,约两百万,其中包括不少的中小学生。

古诗鉴赏就是对诗词进行文学赏析,它要借助语言这个手段去实现。往往初中教师在分析鉴赏古诗中,会使用一些生僻深奥的专用术语,对中学生来说比较难懂,特别语文基础一般的学生,接受能力不强,缺乏攻克难关的意志,无兴趣于古诗鉴赏的学习,觉得这些知识离他们很遥远,难以走进古诗世界,即使是学习古诗,也只是简单的背诵默写而已,根本够不上文学赏析诗词。这种现象在普通中学中普遍存在,严重的一个班级80%以上的学生不学习古诗鉴赏。

20世纪60年代,心理学家查荣茨提出一种“多看效应”,说人对熟悉的东西会产生喜欢的心理,彼此间的熟悉度越高,互相产生的吸引力越强。每一种语言,都是一种思维模式,运用自己熟悉的语言学习知识,是发自一个人的原始思维本能,容易对知识产生深刻的理解,利于知识的创新和发展,也是符合“多看效应”心理的原理。那么,作为广西钦州的语文教师应该如何适当使用学生喜欢的本地白话进行双语教学,以帮助学生走出不愿学、难以学古诗的困境呢?

一、生僻、深奥的术语的处理

(一)运用钦州白话进行类比解说

如术语“遒劲峭拔”,指诗歌语言刚劲有力、绚丽秀雅,用“山、公园”两样事物与这个术语做类似比较:“个地话跟钦州那雾山锦仔刚硬力势,又跟钦州板城碗窑梨花谷锦止威水。”这样教学,学生的古诗学习成了简单的长线的学习。

(二)运用钦州白话进行举例说明

术语“命运多舛”,指一个人一生坎坷,屡受挫折,可以用钦州白话举一个人说明:“似唐朝诗人杜甫,生得冇啱时,撞啱系大唐由盛转衰个过时候,即使有报国个心,不过一世冇得到皇帝睇上,生活颠沛流离,老婆冇得过一餐饱,细仔挨饿死,咩嘢锦凄凉。”学生就很快明白“命运多舛”是什么意思了,有效的话语促进高效的学习活动,生成必要的学科能力,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科学人文素养。

(三)运用钦州白话进行通感讲解

“通感”就是通过各种感觉互相转移以说清难以传达之事物。术语“意境雄浑”,指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景物融为一体而创造出雄壮浩瀚的艺术境界。这个术语很难体会,如果用钦州白话进行视觉和触觉解说:“诗歌营造出一个阔阔的空间跟一股威力冇法比的气流。”这个术语就非常浅显易懂,达到话语有限、其意无穷、学生思也无涯的效果。

二、古诗内容的处理

讲解古诗的内容时适当使用钦州白话,能增强学生对古诗的感知,让古诗变得通俗易懂,富有生活趣味。

(一)运用钦州白话进行古诗内容缩写

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普通话释义:你问我什么时候回去,但至今我还没有定下具体日期。今夜巴山的秋雨下得很大,池塘中都涨满了水。不知何时才能和你秉烛长谈,让我在巴山的夜雨之夕,尽情诉说对你的思念。如用简短的钦州白话“你问我咩时候回屋,我冇识喔,不过总有嗮日我会跟你倾耐耐个计”来解释诗歌的大致内容,就会一下子抓住诗意的核心,缩短学生学习诗意的时间,为普通话思维学习铺了一个很好的路子,降低了普通话思维学习的难度。

(二)运用钦州白话进行古诗内容扩写

名句“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用钦州白话详细描述其画面:“日头高空照,所有个东西似洗过锦止,汉阳一带个滴树木睇得清清楚,树叶青青,泛起绿光。鹦鹉洲上到处生满了密密麻麻过滴草,一口口细风吹过,空气中淡淡清香使人好舒服。”正是由于用钦州白话扩写古诗内容,教师才能把古诗的内容讲得如此生动形象,让古诗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世界。

三、古诗意境的处理

(一)通过想象用欽州白话来分析古诗的意境,古诗越有艺术魅力

清代诗人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中的两句诗“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既叙述诗人的经历,又抒发自身的感叹。一方面,诗人在京城做官多年,这时要离别了,很多东西难以割舍,自然愁戚忧伤;另一方面,官场压抑诗人许久,现在解脱了,辞官到外面的世界里另有一番作为,心情是轻松和喜悦的。运用钦州白话说出想象中古诗的情景:“做官做锦耐,而家要不做,肯定舍冇得,心里底烦恼比个只晚日头影仔仲要长喔,不过冇关系,冇官一身松,拎起马鞭往个只东面骑马浪荡几得意。诗人一半忧一半喜,忧个系舍不得个地亲戚友仔,平时,大家好好个喔,你来我啲耍,我来你啲耍,有咩事你帮我,我帮你,屋企样样几岩心,边啲丢得下;喜个系终于解脱了官场的捆缚,那滴当官个,成日钩心斗角,个只官冇当还好,另外去发展。整首诗呈现出的画面既心塞又有志气。”

经过白话这么一描述,“浩荡离愁”和“吟鞭东指”两种相反情绪的交织,钦州学生对古诗感慨洒脱的气概印象就非常深刻,这种印象犹如家乡的味道,亲切而熟悉。

(二)通过联想用钦州白话来分析古诗的意境,丰富古诗的内涵

《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是一首耐人寻味的送别诗,意境极高,为了让学生更真切地感受到诗人送别友人那种依依不舍的情怀,教师可以用钦州白话把与古诗相关的事物——柳树引入介绍:“柳树系古代表示留恋嘅啲嘢,摘柳俾人个种风俗开始喺汉朝,古人拎柳俾人,佢有二个意思:一个系柳树烂生,俾人个意思系冇论喺边啲柳树都能够再生得枝密叶多,而且个啲又细又软柳丝则代表情意绵绵。二个系柳与‘留音相同,摘柳相赠有挽留个只意思。”联想历史典故、神话传说等事物结合方言分析古诗意境,会拓宽和完善诗歌的意蕴和境界。

一种方言就是一种语文课程资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一书提到,对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自然风光、文化遗产、风俗民情、方言土语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地方语言作为一个潜在的语文资源,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好好开发、为我所用,在教学的过程中遇到障碍时,可以通过地方语言把问题变得更简单、清晰,从而达到排除障碍的目的,特别在化解古诗鉴赏这方面的难点,地方方言更是显示出其举足轻重的作用。

(编辑:张晓婧)

猜你喜欢

实例语言
就地沥青热再生应用实例探讨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Catalan数及几种应用实例
多向度交往对语言磨蚀的补正之道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完形填空Ⅱ
完形填空Ⅰ
论语言的“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