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课堂创新路径

2019-03-21梁健明

课外语文·下 2019年1期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初中创新

梁健明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下,初中语文教学也迎来了课堂创新的春天。而语文的创新之路主要围绕“语文核心素养”展开,力求改变传统的“教学+死记硬背”的课堂模式,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用语行事力,发展学生的语文综合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核心素养;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所谓语文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语文学科的具体体现,主要包括四方面的内容: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而随着教育的发展和社会人才需求的改变,培养语文核心素养逐渐成了教学的重点。而为了有效渗透语言核心素养,语文教学方法和策略就需要相应地调整。接下来,结合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和教育新理念,我进行了语文课堂创新路径的具体分析。

一、利用新媒体开展微写作,培养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指学生在认知过程中积累语言素材,发现、掌握语言规律和特点,发展语言运用能力,形成个性化语言。而要想培养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写作。但是,古往今来的学生都不喜欢呆板无趣的创作活动。为此,教师就要结合当下潮流,吊足学生的胃口。而目前人们对于基于新媒体的微写作可谓是趋之若鹜。因而,初中教师也要创新写作教学模式,将新媒体引入课堂,将写作带入生活,从而使学生“乐写”“常写”,久而久之,培养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

例如在日常的写作教学中,我舍弃了原来的“教—写”模式,而是改成了结合新媒体的“微写—微教”模式。而在这一模式中,首先,要求学生每天发一则朋友圈,字数不低于15个字,内容、主题自定。例如今天的晚餐非常丰盛,有辣炒土豆丝、青椒炒鸡蛋、白菜豆腐汤;辣炒土豆丝,丝细而长、味辣而清爽,令人回味无穷。而青椒炒鸡蛋则是碧玉与……而这种图文并茂式的微写作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其次,我会认真阅读学生的朋友圈,写下鼓励性的评语并进行转发,以此激励学生进行创作。再次,每天汇总学生的朋友圈内容,找出典型的错误,在课堂上进行评析、纠正。如“《毒液》这部电影趋之若鹜,而《神奇动物:格林德沃之罪》门庭若市”这一句,“趋之若鹜”和“门庭若市”两个成语都用错了。“趋之若鹜”的主语应该为人,表明人很向往;而“门庭若市”是人很多的意思,与其相对的应该是“门可罗雀”。最后,每周选出优秀作品在班级巡展。而在整个过程中,學生培养了写作的兴趣,厚积了语言材料,增强了语言创造能力。可见,利用新媒体开展微写作,是培养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进行多议题的群文阅读,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

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获得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思维品质的提升,其内涵包括文学直接体验能力、联想和想象能力、推理与概括能力、批判与反思能力等。而要想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教师需要仰仗阅读。但是一般性的阅读弱化了学生思考的成分,并不能有效锻炼学生的思维。为此,教师就需要创新阅读教学模式,引入多议题的群文阅读。而所谓多议题的群文阅读,是指围绕某一共性问题或者概念、目标、能力所开展的多篇文章的共读。而在群读中,学生或通过对比,或通过共鸣,可以达到锻炼思维,提升思维品质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驿路梨花》时,为了渗透语言核心素养,促使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我开展了多议题的群文阅读。例如以“象征”为议题的群文阅读。具体操作如下:

首先,给学生提供含有“象征”的文章,即《紫藤萝瀑布》《囚绿记》《白杨礼赞》。之后,初读这四篇文章形成基本印象。然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细致探究,完成关于“象征”的理解。问题如下:

1.抽象出象征的概念;

2.总结象征的作用;

3.概括象征的特点;

4.分析这四篇文章分别用什么象征了什么。

而在获得线索之后,学生按图索骥开始探究这四篇文章的内容:

第一步,从文章中抽象出被象征的本体,如《驿路梨花》中梨花象征着雷锋精神;

第二步,对比这四篇文章的一些句子,理解象征的概念、概括象征的特点;

第三步,回溯这四篇文章,总结象征的作用。

在整个过程中,学生通过“整体——部分——整体”的阅读方式,深入分析了这几篇文章,培养了语感,形成了推理和概括的能力。可见,进行多议题的群文阅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新路径。

三、组织审美性的情境体验,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是指学生通过审美、鉴赏、体验形成的品味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而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的形成依赖日常的体验。对此,教师要改变古老的“喂养式”的教学方式,而应该引导学生主动体验、经历,在欣赏中自主发现情感美、自然美,形成审美的能力。因此,教师需要组织审美性的情境体验,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接受美,生成个性化的审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爱莲说》时,为了渗透语文核心素养,提升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我组织了审美性的情境体验。首先,设计了图画再现情境,即利用多媒体播放了关于莲花的美景,包括远景、中景和近景。在远景中,学生欣赏到“接天莲叶无 穷碧”的美景,感受到了自然的绿意盎然;在中景中,学生观赏到大片的白莲,白得通透、白得美好;在近景中,学生细致欣赏了白莲,莲瓣在阳光下几近透明,而细看可以看出花瓣内里的纹路,但是往下却是一池浊水。其次,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历,展开想象,描述菊花和牡丹的美好。最后,细读文本,总结文本中莲花代表“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品质。在整个体验过程中,学生通过经历、感受,一方面体会了莲花、菊花和牡丹这些植物本身所散发的美;另一方面感知了这些植物蕴含的情感美和精神美;最终将这些美沉淀成了自我认知,从而提升了审美鉴赏与创造的能力。可见,组织审美性的情境体验,可以有效培养语文核心素养。

四、开展传统文化专题微课,发展文化传承与理解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养文化自信心。而发展文化传承与理解能力的有效路径就是渗透传统文化知识,引导学生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因而,教师需要开展关于传统文化的专题课程。而对于初中生而言,顷刻间大量文化的输入并不是好事情。对此,教师需要借助教学新手段——微课。而鉴于微课短小精悍、可随时观看的特性,教师完全可以把传统文化制作成具有观赏性的专题系列微课,激发学生观看的兴趣,促使学生学习,久而久之,沉淀自身传统文化内涵,增强文化自信心。

例如为了发展文化传承与理解能力,我制作了系列专题微课,包括“传统节日”系列微课、“各民族文化”系列微课、“古文字”系列微课、“民族音乐”系列微课等等,引导学生观看学习。如“传统节日”系列微课,我利用Flash动画制作了春节、中秋节、重阳节等节日介绍微课,包括节日的由来、关于节日的小故事等等。又如“民族音乐”系列微课,引入了一些具有观赏性的民族音乐,引导学生倾听、欣赏。再如“古文字”系列微课,介绍了甲骨文、金文、小篆、楷体等文字并配以关于这些古文的故事,引导学生感受到古文化的魅力。而通过这些系列微课,学生丰富了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提高了自身传统文化素养,建立了民族文化自信心。可见,开展传统文化专题微课是课堂创新之路。

总之,在渗透语文核心素养的课堂上,教师需要打破传统教学观念,结合新理念、新技术以及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进行课堂的创新。只有这样,初中语文课堂才能呈现新的生机。

参考文献

[1]谢玉超.初中语文教学创新与核心素养的培养[J].课外语文(上),2018.

[2]姜葳.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分析[J].传播力研究,2017(8).

(编辑:张晓婧)

猜你喜欢

语文核心素养初中创新
基于期待视域理论确定诗歌教学内容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