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比较阅读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研究

2019-03-21连铭茹

课外语文·下 2019年1期
关键词:比较阅读具体策略初中语文

连铭茹

【摘要】在面对不同或相似内容、题材或体裁的文章时,比较阅读不仅能够使初中学生对该类型的文章产生更深刻的认识,还能使之在脑海中构建起与之相关的知识网络,强有力地促进其知识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作为初中语文教师,我们不妨通过比较阅读的方法来提高初中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比较阅读;具体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势必会接触到诸多不同内容、不同题材以及不同体裁的文章。孙绍振教授曾说:“(优秀的教师)不能满足于一篇一篇孤立地讲解作品,应该把作品放在一系列作品中观察差异,以便于找出矛盾的切入口。”因此,如何让他们对这些文章产生系统而深入的认识,已经成为中学语文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选择科学的比较阅读教学法,提高阅读教学实效,可以从以下方面展开实践。

一、明确阅读目标,让阅读有方可望

异同的区分以及主题的提取,是比较阅读最重要的目标。只有在明确阅读目标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引导初中生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有速度、有效地阅读。那么,如何才能明确阅读目标呢?

新课程标准将学习目标划分成了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等多个目标。通过这些目标的分类比较,我们不仅能够更有效地培养初中生的综合素质,还能使语文比较阅读教学的效果得到提升,从而使教学活动能够获得来自各个方面的精神支持和物质保障。

比如,《秋天的怀念》(史铁生)和《散步》(莫怀戚)。前者要求学生认真学习作者将浓烈的感情寄托在叙事中的写 法;掌握人物的动作描写、神态描写以及语言描写等,感受人物形象;领悟文章中所蕴含的深沉母爱。后者则要求学生感受亲情,体味浓重的情意;培养尊老爱幼、珍惜亲情的思想认知。这两篇文章看似并无太大的关联,但是通过对这两篇文章语言风格、内容、主题的把握和对比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史铁生还是莫怀戚,他们在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那种朴实无华的表述、刻骨铭心的情感都是让读者感慨颇深、最为感动的。对于涉世未深的中学生来说,这一点恰恰是最為珍贵的。

因此,在学习这两篇风格、主题类似的文章时,我们可以让中学生将情感体验作为这两篇文章的阅读目标,然后使之通过字斟句酌的分析来体会、领悟其中的情感。如此一来,这些学生才不会在文章的对比解读中误入歧途,准确地找出两篇文章之间的相同和区别。

在初中语文对比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无数生动的案例都证明了明确阅读目标对文章解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能够为学生的对比阅读指明正确的方向,还能给予他们朝着目标不懈努力的动力源泉。因此,作为初中语文教师,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在学生的阅读活动开始之初明确阅读目标,让初中生有方向可循。

二、确定阅读顺序,让阅读有序可依

阅读顺序不仅能够直接影响比较阅读的结果,还能有效调动初中生的阅读兴趣,使之在知识求索的道路上坚持不懈地走下去,不断获得新的成就。可见,想要取得理想的阅读效果,我们就必须让初中生在循序渐进中接触文章的核心思想,并在比较、分析中不断地加深这一感悟。然而,在阅读教学中,很大一部分学生甚至在面对一篇文章时都尚且自顾不暇,在面对两篇及其以上的文章时,他们往往手足无措、无从下手。那么,怎样才能在阅读教学有序呢?

首先,作为比较阅读的内容难度适宜。

较小学生而言,初中生虽然少了一些稚嫩之气,但是他们在理性思维的发展和完善上仍然存在诸多不足之处。作为初中语文教师,我们必须在遵循初中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设置一系列的阅读课程,以确保他们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准确找出两篇(部)文章(文学作品)的对比点以及两篇(部)文章(文学作品)之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比如《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虽然都是借景来抒发自己的抱负和情怀,但是 《岳阳楼记》侧重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精神境界,而《醉翁亭记》则侧重于借助山水之乐排解自己的迁谪愁绪。倘若我们将这些换成《楚辞》《平凡的世界》的话,很大一部分初中生都会望而生畏或者是知难而退了。因此,在选取对比阅读材料的时候,我们一定要遵从初中生的身心发育特点,从他们的实际状况出发,选取一些难度适宜的内容。

其次,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新的教育形势下,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到越来越多人的承认与认可。与此同时,无数案例也生动地证明了学生这一主体地位的确立对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作为初中语文教师,我们只有将学生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来,并在遵循其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潜移默化地引导初中生不断进步,教学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为强化这一效果,笔者每周都会在自己执教的班级中展开以下活动:

在对比阅读教学中,笔者经常让学生将自己最喜欢的一篇作品中的两处内容或者是两篇(部)文章(文学作品)中的类似描写摘录下来,并写下自己的理解与分析。比如,就有学生将《孔乙己》中一些描写孔乙己守旧的句子,和《变色龙》中一些描写巡警奥楚蔑洛夫善于变化的句子整理到了一起,令笔者不得不感叹这些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在学生侃侃而谈的解读中,笔者也是获益良多,受益匪浅。同时,这些活动不仅让笔者对每个学生都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和认识,还促使这些学生将自身阅读分析的能力最大限度调动起来,从而在对类似或者不同文章的对比分析中实现了高效、高质的阅读理解。

其实,知识的获取都遵循着由浅到深、由难到易的原则,初中语文的对比阅读亦是如此。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着重引导学生的阅读思路,使之逐渐建立起一种对比阅读的意识。在此意识的影响下,他们才能跟着教师的教学计划一步步地前进,一点点地成长。

三、了解阅读任务,让阅读有体可成

阅读任务的达成是阅读活动得以展开的重要目标,在全面、深入了解阅读任务的基础上,初中生不仅能够大大缩短阅读的时间,提高阅读的有效性,还能使所阅读到的知识、内容不断在脑海中系统化、综合化,进而形成学生所独有的知识网络体系,为其后的发展保驾护航。其实,大多情况下,比较阅读都带着非常强的目标性和系统性,而这种系统性和目标性也是阅读之所以能够“任务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比如:《李贺作诗》与《伤仲永》。

(李贺)七岁能辞章,韩愈、皇甫铈始闻未信,过其家,使贺赋诗,援笔辄就如素构,自名曰《高轩过》。二人大惊,自是有名。每旦日出,骑弱马,从小奚奴,背古锦囊,遇所得,书投囊中。未始先立题然后为诗,如他人牵合程课者。及暮归,足成之。非大醉、吊丧日率如此。过亦不甚省。母使婢女探囊中,见所书多,即怒曰:“是儿要呕心乃已耳!”

——《新唐书·李贺作诗》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安石《傷仲永》

在这两段文字中,李贺与方仲永有哪些共同点?他们成年后的成就为何会出现如此大的差异呢?《方仲永》中的“指物作诗立就”与《李贺作诗》中的哪句话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带着诸如此类的阅读任务,学生便能在类似文章的对比阅读中不断逼近文章的核心思想,从而对文章形成一个系统的认识。

教学实践证明,通过一些附带任务的阅读训练,初中生才能在整体感知文章的基础上更好地锻炼自身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也才能在与同伴的合作探究中更加熟练地掌握一些关键语句,领悟文章的精髓之所在,从而将所知、所学的内容编辑成一个完整且系统的有机整体,进而对参与对比阅读的文章或段落产生更深层次、更加全面的了解与认识。

总而言之,比较阅读要求学生在阅读到具有某种相同特征文章的基础上抽丝剥茧,逐渐还原文章在创作之处就被赋予的原始情感,使作者得以被更多的人理解的同时,也使得文章更具感染力。作为初中语文教师,我们必须要着重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兴趣和能力,使之能够在阅读理解的道路上披荆斩棘,在精致的文字中寻觅到最为纯粹的情感。

参考文献

[1]王本华.从八大关键词看“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J]. 课程教学研究,2017(5).

[2]温儒敏.“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特色与使用建议[J]. 课程·教材·教法,2016(11).

[3]张向满.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应该如何创新[J].才智,2010(4).

[4]赵永春.整体把握 培养能力——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尝试[J].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05(3).

[5]甘其勋.知同与辨异──略论语文课的“比较教学”[J]. 中学语文教学,1995(3).

(编辑:张晓婧)

猜你喜欢

比较阅读具体策略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多元化创设问题情境,激活生物课堂教学
信息化时代下的高校图书馆管理探析
浅谈优化阅读方法 提高阅读能力
原点之妙 终点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