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019-03-21张乐乐
【摘要】阅读教学应侧重于分解各种与阅读有关的技巧和行为方式,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能力训练,训练要突出重点,要严格要求。阅读教学的重要目的是让受教育者获得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提高阅读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素质的关键;阅读时,要让学生表现出一定的行为动作来,这无疑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有极大的帮助。具体来说,可让学生在阅读中通过 “画线标号”“质疑评注”“写出要点”等具体操作来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画线标号;质疑评注;写出要点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阅读,在小学阶段属于一个重难点。我通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逐渐摸索出一点提高阅读能力的方法,并在实践中收到了一点成效。下面,我把这点经验总结下来以帮助我们同行之间共同学习研究。
我把阅读分五个阶段,这五个阶段分别是明确目标、学生自学、教师辅导、练习阶段、加强训练。这五个阶段是以学生自学为教学的基本形式,以相对稳定而又相互渗透、相互联系有机结合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这个模式主要有三个优点:
一是确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唤起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掌握自身发展的主动权,体现出自主精神,为其创造力的培养营造出良好的氛围。
二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能力的培养关键有两点:一点是让学生积极参加听说读写的实践;另一点是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
三是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采用适当的学习方法,来解决疑难,掌握知识,从中享受到成功的快乐,形成个性。教师在其中不是一位知识的“灌输者”而是一位向导,一位学生的帮助者,一位意见的交换者。
下面是我对这五个阶段的具体介绍:
一、明确目标
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这是教学的首要任务。确定目标,然后再根据目标进一步确定怎样教和学以及对教学进行评价等。为达到目的,必须要求学生达到一定的标准,目标的确定关键在教师,以前的满堂灌现象根本问题就是教学无目标。新旧知识一串讲,优差生一起灌,使教学处于蛮干低效状态。因此,拿到一篇文章,教师先要让学生明确目的。
二、 学生自学
这阶段可分两步进行:
(一)自学提示
小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在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小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必须经历由扶到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离不开教师的导和帮。这个自学提示,我是以自学提纲的形式出现,即:读通——初步读懂——提出疑难。既要有引读性,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又要提示学法,让学生能按些自学方法去尝试解决问题,
(二)独立自学
这一部分必须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做好这一步,首先要做到时间保证。小学生的自学,往往只限于表面的应付瞬息完成,教师不要看到这种现象就匆匆“收场”。一定要让学生不仅明白“是什么”,还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得到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要做到教师参与。学生自学时,教师要有针对性地检查学生的学习,尤其是对差生进行及时辅导,教给他们方法,指出错误,使其自我调整,逐步发展。
三、辅导教学
“辅导”阶段,是教师按照学生自学的实际情况进行整理、归类,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引导学生再学习、再认识,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这个阶段,我采取交流讨论的教学方法。旧的教学模式,是学生围绕教师转,教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是教师绕着学生转,看看学生需要什么教师才讲什么,学生不需要教师则不讲或少讲。因此,要让学生谈谈自学的收获、想的过程、运用的方法等,其他同学要认真听,有不同见解可发言,教师主要的作用是鼓励引导,凡是正确的表扬,错误的纠正。
四、练习阶段
练习阶段是以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练习为核心,使学生巩固新知识,灵活运用新知识,促进能力和智力发展的阶段。这个阶段可分两步:
(一)独立作业
教師要根据目标有针对性地设计练习,然后让学生进行独立作业,这一步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练习种类可以是口头的,可以是书面的,可以是基础知识练习,也可以是综合运用练习;
2.练习要少而精,有典型性、代表性,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3.要绝对让学生独立完成,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学生个性,只有这样才能把学生的学习情况真实地反馈给教师。
(二)评价并总结
学生要在小组或全班进行交流,此时,其他同学可对交流的作业情况进行评价,教师最后必须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小结。
五、加强训练
阅读教学应侧重于分解各种与阅读有关的技巧和行为方式,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能力训练,训练要突出重点,要严格要求。阅读教学的重要目的是让受教育者获得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提高阅读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素质的关键。怎样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首先,要解决认识问题,这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对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意义的认识;二是对阅读能力本身的认识。从实际来看,人们对前者的认识尚可,但对后者的认识相对模糊,有些人只知道培养阅读是重要的,却不知道阅读能力到底是什么,内容都不知道,谈何培养?其实,所谓阅读能力,是指阅读者运用自己已有的经验,顺利而有效地完成阅读活动的本领。一般来说,阅读能力由认识能力、理解能力、鉴赏能力、创造能力、查寻读物的能力几个部分构成。所以,我们要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要分层次培养。一个人阅读能力的形成是有发展层次的,因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分层次进行,不要拔苗助长,低年级要侧重于培养认读能力和理解能力;二是要多角度培养。阅读能力要素是多方面的,它包括一定的知识智力和一定的方法习惯、意志、态度等,因而我们可以从认识思维角度培养,如视觉记忆、听觉辨别、推理判断等。我们可以从语言行为角度培养,如从词语句式,找出上下文的关联词语;我们可以从阅读方法角度去培养,如精读与略读、朗读与默读、慢读与速读、连续和跳读等;我们还可以培养学生独立理解读物的能力;三是要在操作中培养。阅读是一个复杂的智力活动,这种活动不易被教师从外部观察到。为了及时反馈学生阅读能力的表现程度,在阅读教学中要突出可操作性训练。学生阅读时,要让学生表现出一定的行为动作来,这无疑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有极大的帮助。具体来说,可让学生在阅读中通过“画线标号”“质疑评注” “写出要点”等具体操作来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作者简介:张乐乐,女,1985年生,河南省鲁山县人,本科,中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小学生课外阅读。
(编辑:陈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