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中外学生同堂教学研究

2019-03-21邓庆

现代商贸工业 2019年7期
关键词:教育国际化国际贸易实务

邓庆

摘要: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实践中外学生融合式教学具有必然性和可行性。通过选取部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留学生与本土学生为研究对象,以《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为例,从课程内容、教材建设、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四个方面研究了实施中外学生同堂教学的改革、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同堂教学;教育国际化;国际贸易实务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07.088

1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中外学生同堂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为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化提供了强劲动力。简·奈特(2011)认为教育国际化是在实现教育的目的及功能的过程中融入跨文化的和全球性的纬度。留学生教育应立足于知识迁移,输出和引进并重,实现双向的人员流动。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集中于派出高水平人才,与欧美国家相比,国内高校在留学生的培养和国际化课程的建设方面差距明显。

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采取留学生和本土学生分离式的全英文教学模式,开设全英文授课专业,专门招收留学生,开发单独的教务管理系统,配备对应专业的教师,资源管理方法和教学评价体系与本土学生也是大相径庭。短期内,这种方式将留学生和本土学生分而治之,各行其是,易于组织安排教学活动,但长期来看,两方面的隐患会日益凸显:一是中外学生将错失良机,无法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从而不能分别成长为熟悉中国情况的留学生和具有国际交流能力的中国学生;二是分离式的管理体系导致对中外学生专业课的教学要求交叉重复,教学评价标准杂乱,学校资源浪费严重,分配也很不合理。随着留学生人数的不断增长,招生专业的多样化,这种不统一的教学管理模式势必难以为继,有些高校开始尝试学习欧美的留学生教育教学经验,研究对留学生和本土学生实施同堂教学的可行性。

2《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实施中外学生同堂教学的意义

为使学生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游刃有余,需潜移默化地传输国际化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思想,国际化课程的建设正是重要载体。陈翊(2013)归纳总结现有的相关研究成果,认为国内学术界主要将国际化课程的内涵界定为课程覆盖面的国际化、课程实施的國际化以及课程进程的国际化。国际化课程的建设是从传统的保守的教学思维向国际化和开放式教学思维转变的过程。

“国际贸易实务”专门研究国际货物买卖的实际操作和相关国际规则与惯例的运用,综合性较强。该课程涉及诸多国家案例和全球议题,如AEO互认安排的签署给中日进出口企业带来的便利,全球不同区域外贸市场风险的剖析,在墨西哥市场发掘制造业贸易的新商机,大数据时代贸易方式的改变等等,极具国际导向的课程内容非常适合开展中外学生的同堂授课,同时,学习借鉴国外大学的成功经验,注重对课程进行国际化管理等都体现了课程实施和进程国际化。一直以来,“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内容及教学目标都侧重于培养训练学生的进出口业务操作能力,而忽略学生更高层次的国际商务拓展能力的培养,迫切需要进行改革,当前规模不断扩大的来华留学生群体正为本轮教学改革提供了契机。

以笔者所在学校2015级、2016级国贸专业的留学生及中外合作班的中国学生为调查对象,发放73份问卷,了解不同授课对象对中外学生同堂教学的认识和需求,回收的68份有效问卷中有40份来自中国学生,28份来自留学生。结果表明,对同堂教学有强烈诉求的被调查者占92.5%,其中,中国学生为35.7%,留学生为64.3%;认为实施同堂教学能提高跨文化沟通能力的被调查者占91.2%,其中,中外学生各将近一半。可见,同堂教学创造出多元化的学习环境,本土学生和留学生身处同一课堂,留学生可以了解并进一步理解中国社会的商业文化,而异域的商业习俗也让中国学生有所顿悟,学会从不同角度认识国际市场,跨文化沟通协调和国际商务能力在团队合作学习过程中不断得到锻炼。

3《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实施中外学生同堂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如何有效组织中外学生同堂教学是任课教师应该探究的全新的研究课题和教学领域。“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传统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从事外贸业务所需遵循的贸易规则和国际惯例,熟悉外贸的操作流程,熟练进行商务磋商、制定合同条款,有效应对合同履行中出现的问题。可以说,教学内容主要涉及进出口合同的交易准备、磋商、签订以及履行。随着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国际贸易方式更为便捷,许多中小制造企业和个体外贸经营者通过跨境电商平台成为国际贸易的新兴力量,新产品推出的频率加快,小单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用人单位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毕业生提出很多新要求。因此,针对国际贸易大环境和实施中外学生同堂教学小环境的变化,需要从课程内容、教材建设、教学模式、考核评价方式等多层面做出教学改革与实践。

3.1课程内容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具有国别特色和国际通用性,教学内容丰富多样。蔡小勇等(2015)调查发现新常态经济下中小企业对外贸人才的商务能力提出更高要求,需改革、调整和优化专业课程内容,使外贸人才商务能力欠缺的现状得以改善。本土课程的教学覆盖面广,知识点全面,而在国际化课程教学内容的安排中专业相关性会贯穿整个教学章节。鉴于学生最终就业灵活多变,并不与所学专业完全一致,宽基础还是有必要的,因此,任课教师应根据授课对象的差异及国际贸易实践的变化,既注重课程内容的宽基础性,又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科学与人文教育兼收并蓄。首先,分别以某笔出口业务和进口业务为例,介绍出口合同和进口合同磋商、订立、履行的整个流程;其次,具体介绍各项交易条件,利用同堂学习的教学环境,充实合同交易的准备,调查分析目标市场,掌握产品知识,根据各国外贸实际,选择适用的国际通行规则及惯例,补充跨境电商平台等内容,了解货物运输、报关、报检、保险、结算等方面的新变化,如当前跨境电商平台的货款结算大多采用信用卡或典型的电子商务+跨境支付方式。此外,世界各地区消费者也有自己习惯使用的跨境支付方式,Boleto、Paytm是巴西和印度流行的支付方式,阿拉伯地区主要通过CashU进行在线支付,以及东南亚最大的支付服务提供商MOLPay等。最后,简要介绍目前国际市场上常见的一些灵活贸易方式,如代理、寄售、展卖、国际招投标等,对一些重点的专业术语可适当同时穿插中英文,让中外学生认识到这是国际市场上的共同语言。

3.2教材建设

国内高校一直在持续推广“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全英文或双语教学,很多符合本土思维方式的配套英文版教材已出版,但所选案例多集中于中国的外贸实践,不够全面,同时语言表达不够地道,而国外同类教材图表、案例分析、例题新颖,叙述详尽,而篇幅普遍较长,价格高。考虑到中外学生的接受程度、课时的限制,以及部分留学生经济状况欠佳,难以承受高价位的英文原版教材,需综合国内和国外教材各自的优点,节选所选教材相关内容,取长补短,对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优化调整,先撰写讲义,条件成熟时合作编写教材。在后续调查中外学生对本课程的教学反馈时,他们都普遍提及对这类实践类课程的学习需要加大训练的强度,尤其是教育背景差异明显的来自不同国家的留学生,他们觉得需要不断复习巩固,加强理解,因此,在教材建设过程中,注重根据教学实践中学生的理解程度和案例的使用情况,选择将有代表性,易于理解,易于达成共识的案例编入教材,同时,可专门编写一本英文的习题集,做中学,做中练。

3.3教学模式

一方面英语是大多数留学生来源国的官方语言,他们的中文水平起点较低;另一方面,出于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需要,“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全英文的教学模式成为中外学生同堂教学的首选,这对师生的语言以及相互合作能力都提出了新要求,在实践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问题,需要灵活处理。如来自喀麦隆的留学生就提出,西非国家的企业从中国进口商品时,大多采用先预付部分货款,等货到后再电汇剩余款项的付款方式,而不是课堂上所强调的对买卖双方都更为安全的信用证支付方式,这些实际的困惑和理解上的歧义恰恰给课堂讨论和知识的运用提供了极好的素材,因此,针对外贸从业者需要具备的产品知识学习与梳理;互联网资源的运用;客户背景调查与分析、进出口业务操作等几方面的外贸技能,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同堂授课中,应采用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即课前、课中及课后整体连贯进行。首先,为保证班级成员开展高效务实的合作与竞争,可先进行摸底测试,再将中外学生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要求混合编组;其次,合理安排各项学习任务,课前布置搜集整理资料,课上围绕主题讨论,任务完成时,各小组分别推选中外学生代表作陈述发言,总结讨论情况,授课教师督促每位成员在课程学习过程中紧密合作并负责现场点评,进一步分析章節的重难点和讲解课后练习;第三,发布展会信息,可以场内场外进行互动教学,鼓励学生亲身实践,锻炼能力。通过同堂教学中双方的相互适应和磨合,条件成熟时可共同组队参赛等,如 “安徽技术杯”安徽省大学生国际商务模拟谈判大赛已举办两届,虽然留学生也希望能参赛,但因为通过短期培训不能很好地融合形成团队效应,目前仍是由中国学生组队参加,在后续的同堂教学实践中,可将每届大赛所发布的实际案例译成英文运用到课堂教学中,组织中外学生合作完成任务,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提高国际贸易实务操作能力,并强化对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与掌握。

3.4考核评价方式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同堂教学考核在内容上注重从知识向能力的转变,强调学生的国际创新、实践和交流能力;在形式上,国内每一门必修课程结课时传统上都有书面考试,无特殊情况一般采用闭卷形式,学生的最终成绩由平时表现和期末考试成绩按比例折合生成,这种考核评价方式易使学生只重结果而忽略平时的学习过程。根据中外学生合班授课的特点,研究设计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如书面考试、课程论文、小组研究报告、主题辩论、案例讨论和课堂展示等,并在最终成绩中各占一定的百分比,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考核评价,使学生真正学有所获。

4结论与建议

中国学生普遍反映同堂授课的课堂学习气氛活跃,教学活动更有趣了,学习自主性增强,英语交际能力不断提高,而留学生也对中国学生学习的方式方法和学习强度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开始逐步规范自己的行为习惯,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从原先的相对懒散变得积极热情,对课程的满意度不断提高。与此同时,中外同堂融合式教学也还存在很多问题,因此,既要进一步地推广和普及中外学生同堂教学,又要在推广和普及的过程中精益求精,不断改进。

4.1进一步完善教育服务措施

中外学生同堂教学需要成熟的配套教育服务,切实改进教务安排、实践基地建设、教学软件和图书资料的准备,及时转变教学服务理念,寻找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管理部门和教学单位应加强合作,建设双语课程网络教学平台、更新课程配套的实验软件、调试使用双语选课系统、开展形式多样的研学交流活动等,通过进一步完善教学服务措施,有效配合专业课程中外同堂教学。

4.2吸引更多高素质留学生来校

由于很多高校刚着手开始留学生教育,影响有限,招收的留学生生源和基础差异较大,在学习内容和进度上无法统一,甚至打消了中外学生交往的积极性。学校可组织相关院系参加国外规模较大的教育展览会,并有选择地在当地的一些重点大学做宣讲,让更多的优质生源能够多渠道、多角度地了解中国高校和特色专业,吸引真正热爱中国、喜欢中国文化的高素质留学生来中国学习。

4.3积极开展与公司的联合培养项目

如果缺少实习机会,“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效果会大打折扣。留学生渴望能够多了解中国企业,有在中国企业的工作经历,因此,应关注留学生的特殊背景和个性化需求,积极联系公司开展联合培养项目,通过具体项目的进行,能实现中外学生的密切合作与高度融合,同时,与公司联合培养学位留学生,可以寻求更多的资金来源,部分缓解招生规模扩大后奖学金的供需矛盾,更重要的是,可为中外学生未来可能的商务合作提供机会。

参考文献

[1]徐骞.留学生与本土学生混合式本科教学方法研究[J].亚太教育,2016,(7).

[2]袁海萍.高校中外学生融合式培养模式探究—以上海财经大学为例[J].新课程研究,2016,(2).

[3]文雯,王朝霞,陈强.来华留学研究生学习经历和满意度的实证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10).

[4]杨丽丽,陶忠元.高校国际经贸专业中外学生同堂教学研究[J].对外经贸,2013,(11).

[5]陈翊.国际化课程与本土课程的比较及对策[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3,(2).

[6]蔡小勇,陈辰,余子鹏.新常态经济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国际商务能力需求研究——基于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10).

猜你喜欢

教育国际化国际贸易实务
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大学英语教学定位研究
教育国际化中的学生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