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语文课堂“恋上”艺术

2019-03-21余伟纯

课外语文·下 2019年1期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效果艺术

余伟纯

【摘要】“小学语文课堂‘以艺启教的实践研究”课题,让我们科组教师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以艺启教”,是指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把美术、音乐、表演等艺术的相关因素融入课堂,加以利用,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领学生加以体验,启发学生更深层次地走进课堂,走进文本,并在课后加以实践探究,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语文课堂;艺术;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在以往的教学中,不同科目的课程之间是彼此孤立的,互不相连,而我们尝试打破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建立语文学科与美术、音乐等学科的联系,把语文教学与“画”“唱”       “演”等表现形式有机结合起来。通过跨学科的整合,使语文课变得生动、丰富起来,使学生在自己最感兴趣的活动中主动学习语文,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能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让语文课堂寓情于“画”

语文与画一样,都是反映了客观现实世界。有些课文,就是对画的描述,或者是对如画美景的描述;有些诗歌,则“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赏画和习文,都要求我们要有细致而敏锐的观察力,才能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如果在语文课上,适当地让学生用笔画一画,有时也能起到比用笔写一写更好的效果。 例如,我在教《白杨》一课时,先让学生根据课文描写画一画白杨,并且画一画背景。于是,学生就把自己对课文、对白杨的理解“倾诉”在自己的画笔下,充分画出了白杨之“高”、之“大”、之“直”、之“秀”,以及大戈壁的“浑黄一体”。特别是白杨之“秀”,课文的语言文字并没有直接写出,但是学生却能充分运用画笔来直接表达。通过画,弥补了语言文字对景物描写的不足,使学生进入作者的角色,更深刻地体会到作者所看到、所想到的场景,对课文更易懂、易学了。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插入图画,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课文内容;还可以让学生为一段文字配图,即根据文字意义描绘一幅景象;或者看图作文,仔细观察图画上的细节,然后以语言文字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而且形象思维能力也会有所提高。让语文课堂寓情于“画”,学生将在“画”中表情达意。

二、让语文课堂寓情于“唱”

小学语文教学与音乐的整合,即是把音乐巧妙地融合于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中,使课堂显得自然而又有艺术性。音乐这门艺术具有一种无穷的魅力,不同类型的音乐能对人的心理产生不同的影响。譬如,欣赏节奏欢快的音乐能让人心情愉快,聆听优雅舒缓的音乐能使人心情舒畅,而听了曲调低沉的音乐能令人精神萎靡,显得忧郁伤感,等等。所以,小学语文教学与音乐的整合,弥补了小学语文教学过去对情感因素关注较少的不足,也成了新课程改革下的必然产物。在语文教学实践中,音乐可以作为教学的背景插入。比如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时,我会在出示图片时插入悲情的背景音乐《再见警察》,音乐一响,有些学生因为被触动,马上就流下了眼泪。地震给人类带来的“千疮百孔”,学生一看一听便感受到了,也更深层次地体会到文章的父子情深。

為了教学内容的拓展延伸,教师更应该让语文课堂寓情于“唱”。在教学《怀念母亲》时,为了能让学生深刻地感受爱国情怀,我链接了《我的中国心》这首歌进行教学。首先,让学生去朗诵歌词,理解歌词意思,体会歌词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播放歌曲,歌曲雄浑激昂,震撼人心,熟悉的音乐情感唤起学生对文章情感的理解与共鸣,学生情感得到升华;最后,让学生大声歌唱,在“唱”中再一次感受作者伟大的爱国情操。

教学《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我们唱《天路》;教学《生命  生命》,我们唱《怒放的生命》;教学《梦想的力量》,我们唱《我的未来不是梦》……一首首动人的歌曲,一曲曲优美的旋律,无不激励着学生们奋发向上、积极进取。小学语文教学就应该以学生的情感作为切入点,寓情于“唱”,用音乐去进行对学生情感上的熏陶,给学生以美的体验、美的探索、美的享受和美的成长。

三、让语文课堂寓情于“演”

让学生成为课文内容中的一员,成为课堂教学的积极参与者,会大大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因此,我们可以让学生“演一演”—做演员,做编剧,做评论员。小学高年级,语言训练有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理解重点语句的意思,成为学生的难点。而通过演一演,则能帮助学生体会一些人物语言中的“言外之意”。如在教学《和时间赛跑》一课时,我先让学生去操场赛跑,然后让成功的同学上讲台谈感受。通过这样演一演,帮助了学生理解文中最后一句“假若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的意思。而为了提高学生演的水平,扩大学生参与面,我们可以让学生多评点,而评点的重点就是学生有没有把人物内心世界演出来,有没有把人物内部语言外化为外部语言、动作语言。

另外,巧演课本剧,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重要手段。在教学《晏子使楚》这一课时,我把课文内容改成课本剧,然后安排学生练习,学生听到要表演,兴趣盎然,课后积极练习。上课时,学生尽情表演,尽管表演不是最完美的,但也达到以演代讲的效果。表演中能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表演后能渗透练笔,在学生拥有表演的感受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加深了,对人物神态、语言的写作也有了进一步提高。像这样带有故事性的文章,都可以改成课本剧让学生表演。这样,课堂上学生主动参与的机会便多了。

体裁比较枯燥无味的文章,像说明文,在小学语文课本中,这类文章却较多。如《鹿和狼的故事》《鲸》《只有一个地球》《新型玻璃》 ……它们集知识性、科学性于一体,实用性强。要想把这样的文章上生动,让学生乐于参与,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自述的表演形式,让学生化身为主体。比如《只有一个地球》一文是一篇介绍科普知识的说明性文章,课文围绕“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这句话来写。文章层次分明,条理清晰,每个自然段基本上讲了一层意思。在表达上运用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通俗、生动、准确地对地球的特点加以说明。我发现如果按照课文的顺序像以前一样逐一介绍,会让学生过于疲惫,学习效果肯定不佳。于是我设计了以“地球的自述”为题,让学生自己表演。听到表演,学生又来了兴趣,他们把课文的句子采用自述的形式,配上动作、表情,从地球“美丽又渺小”“资源有限”“不能移居”这三方面自述了地球的有关知识,阐明了人类的生存“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教育我们要精心保护这个唯一可以赖以生存的美丽星球,并以此呼吁人类应该珍惜资源,保护地球。一次的表演相当于一次的练笔,读写相长,共促发展。让语文课堂寓情于“演”,就是让学生享受语文课堂!

“小学语文课堂‘以艺启教的实践研究”这一课题的研究,是非常有意义的。语文与艺术相结合的课堂可以极大地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让他们在视觉和听觉上得到双重的情感感受,加深他们对美的形象的认识和理解。让语文课堂寓情于“画”“唱”“演”,我们的语文课堂一定会充满清新和活力!这正是语文课堂“恋上”了艺术,学生恋上了语文课堂!

(编辑:张晓婧)

猜你喜欢

语文课堂教学效果艺术
纸的艺术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
爆笑街头艺术
提高病理学教学效果的几点体会
加强焊接教学质量提高焊接教学效果的探讨
抓好课的结束部分 深化体育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