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师在小学古诗课堂中的重要性
2019-03-21赵靖李建魁陈萍
赵靖 李建魁 陈萍
【摘要】课堂中有两种角色:教师和学生。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但是要想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真正实现,使其学有所获,必须要加强教师在课堂中的引导力。教师引导力的重要性在小学古诗课堂中显得尤为明显。笔者将结合调查和一线工作的经历,真实吐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传统文化;教学观念;文化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照和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古诗词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以多样的形式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教育部编小学语文教科书在去年九月份正式投入使用,其中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古诗词的比例增加了。这些都在告诉教师一个信息——教授古诗词光靠读读背背是不够的。笔者在研究生论文中有一项针对教师的调查报告《小学古诗文教学现状调查问卷(教师卷)》,有效答卷67份,其中有几项调查结果如下:
在“您认为小学古诗文教学的目的是什么(多选题)”一题中,88.06%的老师认为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94.03%的老师认为是“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89.55%的老师认为是“提高审美能力,陶冶学生情操”,37.31%的老师认为是“考试需要,得到高分”。在“您认为小学古诗文教学应更多关注什么(单选题)”一题中,2.99%的老师认为应“关注文章的解释”,55.22%的老师认为应“关注传统文化的传承”,26.87%的老师认为应“关注作者的思想感情”,14.93%的老师认为应“关注字音、字词和背诵”。看到这样的“答卷”,我们应该很欣慰,但是走进课堂,我们又开始忧虑。可喜的是,我们的教师都有一个正确的教学观;可悲的是,我们的观念大部分只用在了做选择题上,我们心中有最佳选项,却很少在真实的课堂中付诸行动。究其原因,可以整理为以下几点:
一、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学观念有误,为考试而教
古诗词的篇章对于一本语文课本来说,占比小,加之考试题型单一,学生得分顺利。换句话说,即使这首古诗老师不讲,只要学生会背、会默写,也可以完成考试。纵观现在的古诗词常规课,教师大多数还是以读诗、译诗、背诗为主,课堂单调而无趣。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不高,学生自然也不会兴趣高涨。会背诵、能默写、得满分就是学生对自己的最大要求,也是教师的最大满足。从调查结果来看,教师知晓在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可如果一节课只有背诵、翻译和默写,教师们所“在意”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从何而来?
北京大学教授温儒敏在他的讲话《学生的语文素养从哪里来》中指出,语文素养是指“中小学生具有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文学、文章等学识修养和文风、情趣等人格修养”。全国小语会会长崔峦老师认为,语文素养的特点是综合性和实践性,“它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感情、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 语文素养的涵盖面广泛,语文素养的习得也是多途径的。对于调查问卷中“在古诗词教学方法上,您是否做过研究 ”一课,53.73%的教师研究过古诗词教学方法,46.27%的教师没有研究过,也就是近一半的教师对古诗词教学是不够重视的。
古诗文作为优秀传统文化,学生传承其中的文化与文明,必定是建立在对其有所感悟、有所理解的基础上。这种感悟与理解不一定是当下立即就有的,但是一定要像一颗种子一样,埋在学生的心里。因而,这样的课堂必定是老师精心引导的,教师要有所感,才能将情感有所抒发。
二、语文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积淀不足,薄弱而教
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旨在对中外文学知识的掌握,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掌握最为重要。中国传统文化的含义广泛,古典文学、绘画、书法、戏曲等都是我国的传统文化。对于语文教师而言,阅读和学习古典文学就是培养和提升传统文化素养的有效途徑。韩军老师曾在《韩军与新语文教育》中这样写道:“我曾在不同场合调查数千名中小学语文教师谁通读过《论语》《史记》、‘四大名著。全部通读的竟无一人。这是大陆语文教师队伍的现状,也决定了大陆语文教育整体面貌脱离中华文化根本。”在调查问卷中,对于“您喜欢阅读古诗文吗”一题,非常感兴趣的教师占40.3%,兴趣一般的教师占59.7%,不感兴趣的教师占0%。
在“对于下列诗句,您熟悉的是(多选题)”一题中,选 择“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的教师占35.82%,选择“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的教师占43.28%,选择“公子王孙逐后尘,绿珠垂泪滴罗巾”的教师占50.75%,选择“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的教师占43.28%,选择“都不熟悉”的教师占16.42%。
在“下列书籍您看过哪些(多选题)”一题中,看过《红 楼梦》的教师占88.06%,看过《牡丹亭》的教师占32.84%,看过《陶渊明集》或某个诗人的文集的教师占50.75%,看过《老子》的教师占38.81%,都没有看过的教师占7.46%。
古诗文是古代文学经典中与小学语文老师有密切关系的作品,但是大部分教师对古诗文的态度是“一般喜欢”。问卷调查中所给出的诗句第一条“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将进酒》中的诗句,但是占比却不高。第二句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蜀相》,第三句出自唐代孟郊的《赠去婢》,第四句出自宋代柳永的《蝶恋花》。虽然所选诗句都出自名家名诗,但是依然有16.42%的教师都不熟悉。在问卷调查所列古典书籍中,《红楼梦》作为四大名著之一,占比较大,但是具有戏曲性质的《牡丹亭》和具有哲学思想的《老子》却只被甚少部分的教师阅读过,甚至还有7.46% 的教师都没有 看过。
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直接影响到古诗文教学,为人师者,表率者也,尤其在小学教育中,一方面,老师在学生心中的形象是高大的,对小学生来说老师就是智慧的化身;另一方面,小学生接触古诗文的时间短,受制于自己的学习经验和生活阅历,对古诗文的美和学习意义没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以学习间接知识为主,对教师的教学有绝对依赖性,因此,教师的教在古诗文的教学中占据主要地位。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不足,一来是缺失深厚文化底蕴的表现,这会从教态、教法、教学风格中流露出来;二来会对古诗文教学意义认识不够,仅依靠教参和辅导书的教学缺乏灵活性和生命力,就无法用自己的知识去影响学生。
三、教师怠于深挖古诗词背后的资料,随性而教
备好课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这就使得我们老师会走进一个误区——《教师用书》上的内容对于教学来说就足够了,《教师用书》上没有提到的,教师也不用去深究。语文课堂是发散性的课堂,比如教授王维的送别诗,我们还应该适时引入王维的其他诗,如王维的边塞诗和山水田园诗。
一堂好的课堂,是让学生真正有所收获的课堂。教材是固定的,学情却是在变化的,语文课是没有边际的课,只要是 对课堂有用的知识,都可以进行拓展和延伸。例如《送元二使安西》一诗,如果你不解释“元二”的名字来由,那么该名字就会成为课堂上无法消除的笑话,影响到对诗境的把握;如果不告诉学生“柳”代表古人折柳送别的文化,是古诗中的意象,那么下次再见到古诗中的“柳”时,他就不会想到离别;如果不出示一张地图,学生就无法想象古人为什么要如此注重送 别……而这些教学材料,都是需要教师从书中、从网上去挖掘的,缺一项,都会影响到我们的教学效果。
新时代的教师,应该是会学、善思、勤研的教师。
“教无定法”,过去的古诗词课堂只有读书声,现在的古诗词课堂除了有读书声,还应该有讨论声、告白声,让学生在古人的文化中进行合理的想象和联想。教师多问几个“为什么”和“怎样”,激起学生思维碰撞的火花;让学生投入到诗词中,与古人对话,抒自己心志,对古人告白,对现在的文明告白。
“教学相长”,面对一堂课,教师也是学生。从备课起,教师就是一个学生的角色,学习古诗,学习史料,学习更好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掌握更为真实的学情;课堂上,倾听学生的表达,感悟古诗的魅力,反思教学设计的优劣。
参考文献
[1]温儒敏.学生的语文素养从哪里来[N].中国教育报,2012-9-3.
[2]崔峦.学习《语文课程标准》 深化语文教学改革(上)[J].课程·教材·教法,2002(3).
(编辑:张晓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