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康镜像理论视域下的《狗十三》
2019-03-21万文婷
万文婷
摘要:曹保平导演的电影《狗十三》用细腻朴实的叙事方式向我们展现了青春少女的心理路程。李玩青春期的内心变化按拉康的镜像理论三阶段进行分析:“前镜像阶段”“镜像阶段”“后镜像阶段”等三个部分,并运用拉康的“他者”理论揭示李玩从“青春以逝”到“青春以死”的青春之路。
关键词:拉康 镜像理论 李玩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03-0137-02
一、拉康镜像理论简析
雅克·拉康作为法国著名的哲学家医生以及精神分析家,先后在自己的著作中提出了众多的理论,例如镜像理论、欲望辨证等,这些理论对于法国哲学界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其中拉康所提出的镜像理论的核心就是自欺,所谓的自欺是指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对自己进行正确认识的人,在一种格式塔中会产生一种强烈的错误认知。
在拉康所提出的众多哲学理论中,最为著名的就是镜像理论。前镜像时期就是指一个婴儿在刚出生的时期,只能够被动的去接受外界给予他的一种感知,而不能够利用自身的感觉器官主动的去接受外界,此时婴儿对于外界的感知是不足的,更是破裂的。这一时期的婴儿不能够在自己的脑海中形成对于外部世界的整体认知,其仅仅是靠着自己对于他人对世界的讲述来进行最初世界的认知。影片中的李玩初期经历着青春期的混沌,这个阶段的她不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无法感知外在世界的法则。这样的感知使得李玩只能以任性,放纵的方式来表达“镜像阶段”初期的自己。
由于镜像时期在人感知世界建立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所以镜像时期可以被称为人成长时期的一个里程碑阶段。在这一时期中,镜像的想象认同能够使幼儿的想象力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虽然,这种镜像时期形成的对于想象力的控制与婴儿后期养成的实际控制能力有着本质的区别,或者说婴儿在镜像时期所养成的对于想象力的控制并不是一种真正的控制,李玩在青春期用力“呐喊”之后,最终选择了妥协,成为了一位大人们眼中的“乖孩子”。并没有真正获得掌控力的她,不断反问自己与他人“你见过真正的大人嗎?”李玩在发现楼上每晚的鸟叫声是神经病大叔发出的,不断挣扎质疑后,发现这个世界的美好与自由,可能只存在于疯子的臆想世界里。
二、镜像阶段
(一)最初镜像认同受挫——混沌的自己
刚出生的婴儿处在混沌状态,拉康称其为“前镜像阶段”,十三岁的少女李玩面对镜子,提问镜中的自己是红色毛衣好看还是绿色毛衣好看,是选择物理小组还是英语小组,选择其中任何一个,但是不论选择哪一个,李玩可能都会为自己选择结果而感到一定的失落后悔。这种感觉的产生正如青春期的自己,对于外界印象支离破碎,混沌中没有答案。影片中李玩初遇小狗,取名“爱因斯坦”。正是这位伟大的科学家提出了相对论,它是支撑平行宇宙的基础,而平行宇宙正是李玩日思夜想的。当她孤独无助之时,只有寻求更宏观的陪伴。“爱因斯坦”这只小狗就是整部影片的主线索与象征物,它总是被关在狭小的厕所,正如关在铁框窗户里的李玩,两者的镜像联系都在影片中不断印证青春期的少女被无形的外在力量束缚着,又试图冲出牢笼。李玩房间里贴着枪花乐队老炮儿主唱Axl rose的海报,挂着艾薇儿2004年专辑《Under My Skin》,这张专辑的中文名字是“酷到骨子里”,她试图用这种外在方式向权威宣誓自己的独立与自由。李玩完成了青春期对自我的认同。
婴儿在日常生活中,如果能够发现自己在镜子中的身形已经能够任意的活动,可能就会在脑海中误认为自己已经能够对自己的身体形成完整的控制,从而将自己的行动完全的交给意识进行支配。李玩认为这个时期的自己“酷到骨子里”,已经完全能与权威抗拒,为此在这个时期的李玩凭借自己对于世界的认知而不断的向大人的权威进行挑战。影片中主线索“爱因斯坦“的走失,让她失控,她只是想要宣泄对这个世界的不满。影片中展现李玩寻找“爱因斯坦”的镜头,均是站在女主人公的角度来诠释,极具张力。飞速摇摆的镜头,伴随着跌宕起伏的音乐,让她一步一步地揭开现实世界的面具,明白现实世界只是在美好外衣伪装下的丑陋。十三岁的李玩找的是狗吗?她找的是自己的青春。
(二)镜像阶段——妥协的自己
婴儿成长的镜子阶段虽然是拉康依据幼儿成长的不同阶段所提出的一种假设,但是镜子阶段却为拉康的镜像理论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基础。没有镜前的孩童也就不会有镜像理论。影片中李玩的态度发生了改变。在经过一系列叛逆、挣脱之后,她选择了向这个现实的世界妥协。影片中情节展现了李玩对于那只不是“爱因斯坦”的狗,选择了违心相认,对于权威象征者“爷爷”,她选择了屈服。
拉康认为婴儿在经过镜像理论后,就进入了镜像理论的第二时期想象界。在这一时期中,婴儿自己看到的就是一个本像。影片中李玩请教表姐英文单词“Hypocritical”的中文意思时,表姐告诉她中文,是“伪善”的意思,全影片的画龙点睛之笔。父亲教育李玩不准喝酒,却在成人的宴席上让她敬酒。父亲教育李玩对爷爷奶奶要孝敬,却在弟弟犯错后告诉她弟弟还小,不必道歉。成人世界里总是打着一切为孩子好的旗号,让孩子学会了与这个社会相处,父亲的双标不得让青春期的李玩想象着另一个自己的存在。现实中这个“乖巧”的少女也许只是想象的存在,她看到的自己是误认为的本身。影片中李玩提问高放:“你见过真正的大人吗?”高放没有给出答案。也许平行宇宙中的另一个李玩不会因为要融入这个社会而变得“伪善”,那个世界里有李玩想要的答案。
(三)后镜像时期——寻找真实的自我
在镜子阶段的最终完成阶段,拉康指出:“主体在这一个阶段所经历的欺凌性因与主体欲望欺凌性产生的原因不同,而导致主体的反应不同。虽然这种解释能够让大多数的读者满意,但是这种做法却掩盖了奴隶一般的欺凌性,奴隶对工作中的挫败回应以死亡的欲望。在“镜像阶段”中李玩面对现实妥协之后,镜像中的李玩也许是另一个平行时空的她。“后镜像时期”的李玩再次寻狗,被家人抛弃的狗正如被家人冷落的李玩,在现实的生活中一直被欺凌的自己不断寻找真实的自我。哲学家鹤见俊辅有言,年轻人做的事总是对的。这里的年轻,更多指青春状态下包含着的反抗力量也就是指现在所讲的一种精神叛逆。在高放表白李玩后,李玩拒绝,脑海回忆“以后这样的事还多着呢”。当李玩在饭桌上犹豫不决后的把狗肉吃掉的那一瞬间,她完成了真正的与自己的妥协,她认为自己寻找到了真正的自我。李玩在“后镜像阶段”成为了大人们心中想要的模样。此刻的她已不再年轻,她没有了反抗的力量,学会了如何能够在生活中通过顺从大人而获得更好的成长。
同时,在拉康“镜像理论”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一旦主体学会到如何运用语言后就能够充分的运用语言来进行自己欲望的申诉,同时也能够通过语言的描述来判断自己的欲望是否能够达成。在镜子中,人们会由于对自己的认识不明确而对自己保留了较大的生活欲望,但是现实是残酷的,语言能够明确的告知人类明确的欲望实现效果,拆毁镜像在人心中所设定的一种期望。影片中的一幕是李玩再次遇见“爱因斯坦”后,并未与其相认。内心害怕“爱因斯坦”认出她,又无比期待“爱因斯坦”认出她。想成为镜中想象的替代者,又想成为现实的自己。李玩离开了“爱因斯坦”,在一阵大风吹后,曾经贴的“寻狗启示”在风中飘荡,影射出了李玩彻底向自己的青春告别,似乎找到了她理想中的真正自我。
三、结语
在影片的最后阶段,是一个残酷的结局,李玩最终的梦想破灭,自己一开始是做什么的最终还是做什么的,没有浪漫的理想主义。在影片中,一个关于李玩回家的镜头,曹保平导演使用一个低平的镜头将小街上的教堂进行特写,营造了一个焦灼的时代背景,在影片的最后,导演继续运用地坪镜头来展现教堂,但是这时的教堂却是一个明亮的镜头,由此影片中的这种暗示于我们而言,是一种青春的告别。
参考文献:
[1]拉康.拉康选集[M].上海:三联书店,2001.
[2][3]嚴泽胜.穿越“我思”的幻象:拉康主体性理论及其当代效应[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7.
[4][法]拉康.助成“我”的功能形成的镜子阶段———精神分析经验所揭示的一个阶段[A].朱立元,李钧.二十世纪西方文论选[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5]李常叶.从拉康的镜像理论解读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J].东南传播,2012,(12):158.
[6][法]拉康.精神分析中的言语和语言的作用和领域[A].朱立元,李钧.二十世纪西方文论选[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