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数字化课堂观察优化师生交往行为的策略研究

2019-03-21张小莉张克谦周凤敏

关键词:策略研究

张小莉 张克谦 周凤敏

摘   要: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教学相长的互动过程。在课堂中师生交往行为直接影响教学的可接受性和师生的参与度,对教育效果的达成起着至关重要作用。“多元交互式”数字化课堂观察平台采集课例的相关信息,对课堂中师生交互行为进行详细分析,主要包括师生交往形式、交往情绪和课堂评价三部分,概括得出在课堂实践中师生交往行为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以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教师专业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课堂观察平台;师生交往行为;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9)02-0004-05

“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美国著名教育评价学者斯皮尔伯格曾经这样说。课堂观察是一种科学的、有效的教育教学研究方法——通过信息技术观课平台对师生交往行为进行科学的观察,对课堂情况进行详细的记录、分析和研究,并以此为根据促进学生课堂学习效果的提升、教师职业技能的发展。课堂观察是促进教育事业改进的重要途径,它的起点和归宿都是指向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为教师搭建反思自我的平台,从而促进教师更好地了解自我、提升自我、发展自我。

一、 评价师生交往行为的“多元交互式”数字化课堂观察平台

(一)“多元交互式”数字化课堂观察平台

我国的教育随着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发生着新变革,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对教学进行评价是大势所趋。这样的方式使课堂评价更加客观也更具科学性,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乃至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多元交互式”课堂观察平台,是在“互联网+教育”的大背景下,通过把互联网技术与教学评价结合起来,用更具说服力的数据分析代替过时的“印象评价”。笔者选用的数字化平台将专业化的观察量表与网络观课平台相结合,通过在教学过程中采集的“教”与“学”的各类信息与数据并进行处理和分析,为课后评课提供客观的、量化的、专业的依据。这种“多元交互式”课堂观察平台把过时的、主观的、经验式的听评课,转变为数字化、标准化、可测量的机械观察;还克服了听评课受时空限制的问题,真正使课堂评价从经验走向专业化。“多元交互式” 课堂观察平台主要针对教学行为和学习行为,其中教学行为又包括媒体应用行为、师生交往行为、课堂提问行为、专业表达行为。本文仅就“师生交往行为”这个角度进行分析。

(二)“多元交互式”数字化课堂观察下的师生交往行为

新课程改革强调创设一种师生交往、互动、互惠的教学关系,强调师生关系的平等、和谐及民主,可见师生交往行为的重要性。在教学活动中应该明确教师和学生应该是教学过程的平等参与者,又同为受益者。所以好的师生交往行为对教育教学效果的達成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如何优化师生交互行为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让学生实现“被迫学”达到“主动学”的状态,就需要运用多钟手段观察课堂中师生交往行为,给出科学合理的评价。“多元交互式”数字化课堂观察平台就实现了这一要求,“多元交互式”数字化课堂观察平台中的“师生交往行为”观察量表的一级观察指标包括交往形式、交往情绪和课堂评价三个板块,其中交往形式分为教师讲解学生倾听、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提问全班回答、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学生质疑教师解答、学生交流相互评议和指导学生评论或辩论;交往情绪分为教师激情感染、班级气氛热烈和个体表现突出;课堂评价分为教师点评用语有针对性、教师点评用语有激励性、有理有据纠错且保护学生自尊心、进行形成性检测和及时反馈检验结果——分“A优秀、B良好、C中等、D合格、E不合格”5个评价等级。听完课后观课平台会自动生成观察数据,授课者可以依据统计得出的具体数据信息,了解自己这堂课的主要优点、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对进一步提升教学的实效性、改进自己的课堂实践能力,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师生交往行为的观察结果

把信息技术运用到课堂观察中,极大地解决了观察指标的难题,也提高了观察效率和科学性。利用“多元交互式”数字化课堂观察平台采集信息结束后,点击“下一步”,平台自动呈现统计数据。本文选取的是一名具有八年教龄且获得中学一级职称的教师,探讨课例为鲁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合作的艺术》,课型为新授课。

对本课观察后得出具体数据,依据这些统计图和课堂采集的具体信息,观察者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课堂进行客观、科学的评估。用数据说话,由数据来诊断教学中的问题,可以帮助教师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针对性地进行改进,有效提高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

三、整合观察结果,分析优化师生交往行为的策略

“多元交互式”课堂观察平台,通过对课堂信息的采集和分析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了数据支撑,通过细化观察项目,遵循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得出更具科学性和合理性的课堂观察结论。在《合作的艺术》课例中根据课堂观察平台观察的师生交往行为中的三项观察指标,最终得出师生交往行为的评价结论:

(一)主要优点

1.交往行为中的“学生交流相互评议”实现思维碰撞

根据观察数据的统计,在《合作的艺术》课例中“学生交流相互评议”一项有3次组织学生评议,总体评价效果A级——学生个体表现突出占到了8.06%。根据这些统计数据得出:第一,评议时机恰当,课例中所有的交流评议都是基于学生有充分思考基础而无法进一步思考时,教师指导学生在组内进行合作交流,表达各自看法;第二,评议次数恰当,课例中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目前的认知现状,设置了与之相匹配的评议次数,使学生真正对学习中的难点和重点,通过深入的评析而得到更好的解决;第三,评议过程中老师的引导恰当,在学生交流评议的过程中,教师能很好地抓住引导时机,及时有效地引导全班学生投入到活动之中,学生在适时、适度的引导中不断提高自己思维的深刻性、广泛性、全面性、批判性、灵活性和系统性。根据这些观察数据可以推测授课老师平时都很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能够制造让学生充分表达思想的机会和营造敢于表达的课堂氛围。

2.交往情绪中的“教师激情感染”活跃课堂气氛

教学激情是教师必备的一项基本素质,尤其是文科教师,它是讲课具有感染力的重要因素。在教学中教师要有足够的激情,只有自身有了激情,才能感染学生、带动学生。教师都有这样的感受:当我们处于积极的情绪状态时、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课堂时,学生也能够受到教师的感染更愿意进入上课状态,上课过程也更加专注,学习效果也更好。根据课堂观察显示的数据,在《合作的艺术》的课例中,交往情绪这一项指标中的“教师激情感染”达到10次,总体评价效果A级。这些数据说明在授课过程中教师特别重视用自己的激情感染学生情绪,使得课堂气氛活跃,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教师的激情会传递给学生并有所感染,当教师之爱传递给学生时,带着这种爱去探求新知的课堂就会高效,学生有创新,教育才有价值。

3.课堂评价中的“教师点评用语有激励性”激发学生热情

教师评价是课堂中一个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而激励性的评价语言更会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达成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合作的艺术》课例中“教师点评用语有激励性”达到5次,总体评价效果A级。这些数据说明授课教师营造了一种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从整体上把握课堂,及时称赞孩子们在回答问题时表现的精彩之处,并及时地给出激励性的评价,给学生以关怀和鼓励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要,学生也会在教师的激励之下取得更大的进步。在课堂教学中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师时刻关注每个孩子,以关爱、理解、赏识、鼓励的态度去评价学生,启发学生的心智,从而不仅促进学生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促使学生的健康成长,能够真正实现“平等对话”。这样的课堂才是有意义的课堂,才是学生真正喜欢的课堂。

(二)主要偏差及优化策略

在分析课堂观察的数据显示,在各项指标中还是存在一些偏差的,其中“交往形式”中的“学生质疑教师解答”“学生交流相互评议”两项指标的偏差性行为尤为突出。

1.交往形式中的“学生质疑教师解答”的分析与优化策略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的问题意识。 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有了兴趣才会深入学习和探究。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不断产生疑惑并解决疑惑的过程,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质疑的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学生有了质疑会推动他进行积极而深入的思考,从而对现象产生更大的兴趣。提问的过程也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助于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学习环境,而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学生敢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升学习积极性,促进自身进步。在《合作的艺术》课例中“学生质疑教师解答”只有1次,总体评价效果B级,在40分钟的新授课中只有1次质疑是比较少的,这对于学生学习新知识、开展深入思考培养批判精神是远远不够的,所以系统建议授课教师要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意识。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优化“学生质疑教师解答”:

(1)创设氛围,让学生“敢于质疑”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温馨和谐、相互信任的课堂氛围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深入思考,在深入思考后更易发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只有常常质疑发问才会有问题产生,而因为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教师鼓励学生质疑,能更好地开发学生思维的潜能,更好地促进他们接受新知识。形成敢于质疑、善于质疑的良好和谐的课堂氛围,能够激发学生深入学习的热情,达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2)教会方法,让学生“学会质疑”

从心理学角度说,好问和好奇是人的天性,也是求知的表现。教师应从多角度教给学生质疑方法,让学生学会把有价值、有意义的问题提出来。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做好榜样示范作用。教师可以先从思考的重要性开始,让学生明确思考与怀疑的关系,强化质疑的重要性,再提出具体的要求,可以用提问的方式,如用提醒别人注意、考考别人等,鼓励学生提问,鼓励每个学生敢问。具体来说可以设计几种情形:用以前学过的知识不能解决面临的新问题;设定开放性的问题,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让学生根据学习的内容自己设计问题,给出答案其他同学质疑等。设定科学合理的情境更容易让学生学会从哪些方面质疑,怎样质疑。

2.交往形式中的“学生交流相互评议” 的分析与优化策略

师生交往过程中生生互评占了1.62%,只有一次组织学生相互评价,评议效果不好,几乎所有的成果交流评议都是由教师完成,压制了学生相互评议的积极性,失去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机会。课堂观察中还发现:教师是评价的主体,学生对同伴、对授课内容、对教师的评价几乎缺失;评价的拓展性不够,往往教师的点评就意味着学习任务的结束,评价的生成性不足。教师应该抓住课堂评价的每一个契机,善于捕捉动态评价中的关键信息,将其转化成精彩的生成,让评价引领课堂。

(1)树立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意识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自然也是评价的主体。因此教师应该树立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意识,即明确评价主体应是多元化的,包括自评、组内互评、组间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等多主体參与的学生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评价的机会,这就要让学生对自己进行评价同时也要积极评价其他同学,鼓励学生实现自评与互评相结合。在平时的教学中大部分学生都是以四至八人为一个学习小组的,小组相对比较固定,成员之间经过长时间的接触交流,彼此比较了解,这就使得小组成员间的互评相对比较客观和真实。评价的每一项都有一个参照和监督,学生之间及时对评价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交流,使小组成员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发现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优点和缺点,哪些方法是对的而哪些方法是错的,哪部分学的好、哪部分还存在问题,促进各自优化自己的学习过程从而提高学习成效。各组之间的评价还有利于激发各组的竞争意识,为了让本组得到更高的分数或者更好的评价,各组会积极发言,促进各组都有更大的进步。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相互评价,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增进学生间的多向交流,取长补短。当然课堂评议的内容可以是文本中的观点、教师的讲解、同学的回答,其他组整合的答案等。学生的评价更能展示其思维过程,更有利于帮助教师诊断学情,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充分达成教学目的。

(2)注重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新课程改革提倡对学生的评价方式要多样化,教师要善于发掘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从多角度去评价学生。注重孩子各方面能力的培养,着眼于每一位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教师的评价,要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课堂评价的方式大致可以分为:

第一,口头评价。包括口头表扬、语言鼓励或以面部表情的赞许。课堂口头评价是最及时、最直接的评价方法,具有鲜明的随机性和灵活性,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网络连缀和推波助澜的重要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具有导向和激励功能。

第二,分层评价。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差异,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教学活动的方式要面向全体,照顾到每一个层面的学生。不能只顾优等生,而忽略了中下生。应当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作出与之相应的教学目标,并且对他们进行分层评价。分层评价更有助于激发不同程度的孩子的学习热情,更好地达成教学效果。

师生交往是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信息交流、情感交流的交往过程。通过交往,重建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新课改的一项重要任务。苏霍姆林斯基:“我坚信:常常以教育上的巨大不幸和失败而告终的学校内许许多多的冲突,其根源在于教师不善于与学生交往。”这充分强调了良好的师生交往行为对教育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数字化课堂评价一定也会向可测量、标准化的方向发展。本文利用“多元交互式”课堂观察平台对《合作的艺术》一课提供的详实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了很多科学性的结论,在本课例中有可取之处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这对于进一步优化师生交往行为,实现教育信息的共享,提高教师评价的针对性和科学性,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更科学的改良依据。

参考文献:

[1]韦   钰.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09.

[2]沈   毅,崔允漷.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张   蓓,朱雪梅.基于数字化观察的地理教师专业表达行为评估研究——以“中国的地理差异”为课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6,(9):38~40.

[4]俞海燕.網络背景下的师生交往:变化与对策[J].教育学术月刊,2002,(05).

[5]余清臣.论教师的师生交往能力建设——基于布迪厄资本理论的思考[J].教育科学研究,2008,(10).

[6]王   鑫,马广超.中小学师生交往问题研究——基于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J].现代交际,2016,(14).

猜你喜欢

策略研究
会计审计风险因素与信息化审计策略研究
精英领航 集体突围
低段小学生自主识字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
农村信用社支农能力策略研究
中美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策略比较研究
关于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策略研究
初中语文略读课文教学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