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学教案培养学生课前预习习惯之我见
2019-03-21范效彬
范效彬
教师上课前要认真备课,学生听课前更要备学,这就是预习。《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改变过去的传授式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由此可见,课前预习的运用既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自觉性,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又能促进语文学习所必备的学习技能的形成。预习不但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自主学习,掌握自学的方法,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预习还有助于了解下一节要学习的知识点、重点、难点,为上课扫除部分知识障碍,通过补缺,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有利于知识系统化;最后有助于提高课堂学习的效果,预习中不懂的问题,上课时,老师讲解这部分知识时,学生的学习目标就明确,态度就积极,注意力也集中,容易将不懂的问题弄明白。因此,通过教师的引导,激发学生主动预习的动机,使学生乐于学习,善于学习,提高自主学习、主动预习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的终身学习都将会有重要的影响。
下面,我就谈谈我在教学中运用学教案培养学生课前预习习惯养成的几点做法:
1、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
叶老指出:“一篇精读教材放在面前,只要想到这是一个凭借,要用来养成学生阅读书籍的好习惯,就自然非教他们预习不可。”
1.依据学教案的提示,培养“找”——查找作者,查找与课文有关的资料。
有些课文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是学生从来没有接触过的。因此,学生在课前就应该做好充分的预习准备,借助工具书或者是上网搜集相关信息,提前查阅课外资料,并进行细致整理,提前浏览,初步掌握。以便在课堂上,可将搜集整理的资料与同学、老师一起交流。这样的学习才会使课堂更加丰富多彩,既锻炼了学生搜集整理知识的能力又培养其动手查找资料的习惯,有利于学生深入地了解课文内容以及作者写作的意图,为学好课文打下良好的基础。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安徒生写这个故事的背景学生是不了解的,学习中会遇到许多疑难,比如:小女孩为什么在大年夜还要卖东西?小女孩为什么会产生那么多的幻象?“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中的“幸福”是什么意思?学生在预习课文时,教会他们通过查找资料,了解到当时丹麦处于资本主义社会,许许多多穷苦的儿童过着和安徒生的童年、和画面上的小女孩同样贫困的生活。安徒生通过写小女孩悲惨的遭遇,让人对小女孩产生深切的同情。在这基础上理解作者写作的目的是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那么对于以上课文疑难问题的理解就会迎刃而解了。所以,要养成学生课前查找资料的习惯。
2.依据学教案的提示,培养“查”和“圈”——查字典知字音、解字义、圈重点。
关于生字词的学习,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我要求学生在初读课文时,首先要学会解决字词,扫清阅读障碍。要善于动手在文中把本课的生字找出来,通过查字典,找出生字的拼音,写出这个生字的音序,注意观察找出部首,除去部首外,这个生字再查几画,最后再给生字组词,并且把这个生字的注释写在文中该字、词的附近,加深印象,便于在阅读中理解词语。再次,圈重点,要求划出课文的重点词、重点句、重点段,做到重点突出。例如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的《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中,根据学教案的导学提示,在品析“幸福”时,学教案提示:对小女孩来说,这些幻景是多么的美丽幸福,请用“——”划出能体现小女孩感到幸福的相关语句来。在体会现实的残酷时,学教案中提示学生阅读相关段落,用“﹏﹏”划出表示现实的句子来。通过幻象和残酷的现实进行对比,体会当时社会下层人民的苦难,从而揭示当时社会的黑暗。这样的课前预习,既能通过自主学习来理解课文内容,又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了一种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可以受益终身。而摘录,就是对于课文要求掌握的生字、新词或者优美的语句等抄写在积累本上,这便于巩固记忆。抄写的过程中数量可以自己决定。这个习惯的养成不单只是为了完成生字的自主学习,还养成了学生查字典、做积累、做好圈点勾画的习惯。所以,教给学生知识,不如教会他怎样获得知识要好得多。对于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句,用醒目的符号圈出来,以备老师讲课时认真听、仔细记,做到难点突出。
3.依据学教案的提示,培养“思”——分步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朗读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而学教案只是一个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一个载体,在编写学教案时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设计的问题都围绕课文要解决的重难点进行,或者是为了解决课文后面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去精心编写。而朗读在学教案中只是一句提醒的话,那么,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去引导学生有效地读文了。在朗读课文时,我分为三步来进行,第一步为初读,对课文内容进行一个整体了解,读准生字、新词;第二步是有感情地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理清课文脉络。例如在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时,第一次读文要求学生自主学习掌握生字词外,还要大概了解课文讲了一件怎样的故事;第二次读文要求学生能在了解课文写作顺序的基础上,给课文内容进行分部分,并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内容;第三步则是精读,通过细致地朗读、思考,解决课文中的重要问题和难点问题。例如在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时,“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中的“幸福”是什么意思?让学生在读中思考,结合写作背景来理解“幸福”的含义。
另外,不同文体的文章,它的朗读要求是不相同的。记叙文的朗读要求,我们必须做到能从整体上感知文章内容或语段,能理清文章的结构脉络,能初步把握住文章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能初步感受到文章的语言特色。
注重落到实处——重视课前预习检查。
对于预习作业——学教案的检查,我们往往有这样的想法,反正课堂上还会教,一些预习作业有时间就看看,没时间就不看了。这样的做法会带来许多不利,每位学生其实都有惰性,他们的年龄还小,更是如此,如果老师一次两次地不看不批,学生预习成绩得不到老师的认可,他们就会失去预习的热情,他们会想:反正老师不看的,只要随便做做就行;反正课堂上老师还会讲的,我乱做一些没关系。这样的话,提高预习的实效性就成了一句空话。所以,我都抽空认真检查学生的学教案,学生就有了认真预习的动力。而且学生对新教材内容进行预习后,非常渴望得到教师的评价。教师及时地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检查、反馈并给予学生激励性的鼓励,会让学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和喜悦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性,使课堂教学效果大大提高。这样才能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预习积极性,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语文预习的有效性。
在培养学生养成预习习惯的时候,我还注意把课外和课内相结合起来。一般学生的预习都放在课余,利用课外自习课时间来完成,如一直这样一成不变,学生就会对运用学教案进行自主学习产生倦怠,而且也不能检验学生真正的预习能力。因此,我每过一段时间就会利用某个自习课的时间,让学生当堂预习,当堂检查。这样,让学生真正能自觉主动地投入到每次的预习当中去,在借助学教案进行自主学习的训练中真正提高学生的预习水平。
在教学中,我就是这样借用学教案的导学作用教会学生有效地预习,掌握预习的方法。在具体操作中,我循序渐进地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教学生掌握“找”、“查”、“圈”和“思”这些基本的方法,把好预习关,让学生在平时的训练中养成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这样,课堂上学生就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因为有了一定知识的积淀,所以有了自我的见解,有了主动的表达,有了思想的碰撞,有了创新的火花,课堂就如同一条潺潺流動的小溪水,有浪花轻舞,有音乐轻扬,令师生陶醉。
课堂是教师的主阵地,也是孩子们交流学习的场所。充分的课前预习,会让孩子们学习更从容,会让教师的课堂迸发出令人激动的精彩。有一位名师说过:“一堂好课,如一首交响乐,总要讲究旋律,节奏,音响的和谐。”而预习,就是这首交响乐的前奏。因此,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重视预习并教会孩子预习。
(作者单位:海南省琼中思源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