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术新闻报道的版面设置与社会功能
——以《中国文化报·美术文化周刊》美术馆版为例

2019-03-21高素娜中国文化报编辑

传播力研究 2019年11期
关键词:版面美术馆美术

高素娜 《中国文化报》编辑

众所周知,藏品、研究、展示、公共教育串联起了美术馆的基本职能。《中国文化报·美术文化周刊》一方面结合中央媒体的强大实力,派遣记者深入国内各级美术馆实地采访和调研,掌握了大量材料,为读者提供了丰沛的信息。另一方面,“美术馆”版注重对行业现象、行业问题的探索与追问,为专业观众搭建了学习和思考的空间。

一、版面风格

《中国文化报·美术文化周刊》美术馆版向来以“新闻性、知识性、趣味性”并重,在承载文字信息的同时,力求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抓住读者的注意力。在具体编排中,“美术馆”版遵循整体化、静态式的结构,即版式基本一致、不忌重复、日复一日,强化“脸谱”,在追求简洁风格的同时体现报纸的易读性,利于传播。

栏目是版面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版面的可读与否。“美术馆”版设有“馆长在线”“策展人语”“如切如磋”“精彩展事”“馆藏精品”等不同栏目,以期多视角、多层次呈现美术馆界的方方面面。同时配以“模块”编排,条例清晰、一目了然。在视觉营造方面,为了增强版面的冲击力,“美术馆”版的头条文章会配发相关图片,如参展作品图、展厅互动图、公共教育现场图等,并根据画面的信息量、表现力、细节,决定图片的位置及尺寸。这一充分运用大图片、大标题及色彩、色块、反白、留白等多种编排的手段,创造出了具有瞬间吸引力的强势区域,增添了版面的活力。

“精彩展事”是“美术馆”版的重要栏目,一般固定在版面右侧两栏。它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重点介绍美术馆展览,是推介优秀展览的重要窗口。

二、内容分析

《中国文化报·美术文化周刊》的受众目标主要为全国文化、教育系统的工作人员,美术馆、画院、艺术研究院的画家、理论家以及高等院校的师生和广大美术爱好者等。这在内容上决定了她不仅仅担负着传播深度专业知识和美术类信息的责任,还兼具着普及美术知识和推动行业发展的重任。分析2013年1月1日至2018年5月30日之间的“美术馆”版面发现,该版既有综述、专访、评论,又有通讯、动态和行业“经验”文章,较为全面地报道了当前美术馆事业的现状。

(一)报道特色

“美术馆”版在报道上讲究时效性与深度性并举,每期一篇大文章,或全面介绍某一展览的方方面面,或深度剖析当前美术馆界的热点、现象或动态,重视文章间的搭配和组合。

如在2016年4月3日的版面中,头条文章《第九届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新中国画”对话“新水墨画”》,探讨了近20年来,“新中国画”和“新水墨画”在继承传统、改造传统、融入西方现代艺术元素、开拓水墨发展的现实路径。文章从创作方法、艺术理论、美术馆策划、观众看点等不同角度,呈现了展览的不同特点。在同版的“如切如磋”栏目中,《如何有效开展美术馆公共教育》一文,则从美术馆的专业角度,分析了公共教育的方式和方法,是对美术馆业务的具体探讨;“策展人语”栏目《天真者的艺术》,则通过策展人的角度,对观众进一步理解“一米距离?——第九届天真者的艺术”展提供了更广阔的视角;“馆藏精品”刊登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藏黎冰鸿的《南昌起义》,通过对该图创作背景、艺术特色、绘画技法等介绍,提高读者的鉴赏能力。由此,针对普通观众、艺术家、美术馆从业人员等不同问题和需求的文章,在这一版面中均有呈现。

除此之外,“美术馆”版还通过“全国美术馆藏品普查”“全国美术馆优秀项目”“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全国美术馆优秀青年策展人扶持计划”等不同专栏,系统呈现美术馆界的先进经验和优秀做法,在推动美术馆专业化建设方面,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二)写作特色

“美术馆”版受业界和读者欢迎的一个最重要特点,是她的专业性和人文关怀,这也是“美术馆”版的一大特色。

“采访王璜生是在一个午后。到达他办公室时,他刚从存放藏品的库房出来,正和同事讨论一个展览的作品和相关布展情况。大到展品的陈列布局,小到背景牌的颜色,他都仔细询问。在他的周围,桌上、地上、书架上,数千本书籍密密麻麻地码在一起。”——《王璜生:美术馆不能被赞助者牵着鼻子走》(2013年1月6日)

“近年来,民营美术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昙花一现者不在少数,由于面临资金和政策等诸多问题,很多民营美术馆难以生存,延续10年以上者更是寥寥无几。如何生存并走向更为规范的轨道,是国内众多民营美术馆无法回避的现实。”——《坚守传统文化 承担社会责任——访禹舜美术馆馆长王项》(2017年3月19日)

这是两篇不同文章的开篇,这种讲故事和细节性的写作手法很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但真正吸引读者的其实是文章透露出来的“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精神。文章通过美术馆馆长的经验、境遇和困惑,揭示美术馆的各种状况和难题。这种“人文关怀”也使报道充满了人情味。

在写作手法上,“美术馆”版的很多文章秉承了国内深度报道的主要结构,即:概括性地提出现象——过渡段——事件(通常采用讲故事的形式)——基本事件的调查——进一步深入调查事件的背后——结论(或者提出进一步的思考),如《审美需求催生外国艺术展引进热》《从展览馆向博物馆转型》等。

三、社会功能

当前是我国美术馆建设速度最快、发展最好的时期,如何发挥新闻报道的社会功能,促进美术馆行业的健康发展,也是“美术馆”版的内在要求。紧抓行业动态,透过一个个具体展览及相关活动,凸显美术馆对当下美术创作生产的引导,让公众看到艺术与时俱进的最新态势,这是“美术馆”版的具体做法。

以美术馆公共教育活动为例,该版通过对深圳关山月美术馆、上海中华艺术馆、湖北美术馆、浙江美术馆、中央美院美术馆等具有特色的公立美术馆,以及上海龙美术馆、宝龙美术馆等民营美术馆的追踪采访,为业界提供了丰富多彩、可资借鉴的多种公教模式。如,面向成人、儿童和外宾的志愿者义务导赏;专业性较强的学术讨论会;以社会普及为主的专家讲座;结合特定主题在展厅现场举办的轻松活泼的艺术沙龙活动和与艺术家、策展人对话;将展厅欣赏与动手创作相结合的艺术创作演示和体验工作坊;从大师名家作品获得灵感启发的少儿艺术作品展或针对青少年的专题教育展;结合展览内容和特定知识点开发的展厅导赏手册、儿童教育手册、亲子手册、教师资源手册;利用新技术手段,就艺术创作、欣赏、教育相关主题开展的多媒体语音导览、互联网交流体验等。这些具体的经验和方法,促进了馆际交流和公教活动的多样性开展,发挥了新闻传播的社会功能。

四、不足与改进

在肯定“美术馆”版具有专业性和独特风格的同时,也要看到该版面存在的现实问题。“美术馆”版虽以深度报道见长,以编排简洁、美观、大气赢得了读者认可,但也有信息量不足、新闻性不强的弱点。综合2017年以来的版面发现,该版内容虽然涉及展览、收藏、公教、人物等诸多方面,但由于周期长、版面少的因素,很多上述领域的事件并未能及时报道和跟进。同时,文章的可读性也需第一步提高。经济学家茅于轼先生在《生活中的经济学》一书谈到优秀经济报道的方法,同样适用于文化领域:一篇优秀的财经报道,一定是善于找到经济事件与百姓生活联系的报道,它应该是权威专业的,同时也是深入浅出的。好的财经新闻不光要“嗅出”经济事件背后千丝万缕的联系,还要能把纷繁复杂的经济现象“烹调”得色味俱佳,用最简单明了的语言,把盘根错节的财经事件用最浅显易懂的概念来解释,最好说得妙趣横生,这也就是财经新闻所追求的“可读性”。美术类新闻稿件的编写亦应如此。

猜你喜欢

版面美术馆美术
钢·美术馆展览现场
钢·美术馆二层展厅 钢·美术馆一层展厅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去美术馆游荡
创意美术
美术馆
版面撷英
好版面要有独到的创新技巧
版面“三评”看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