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建设与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有效衔接
2019-03-21汪群陈杰
汪群,陈杰
(常州工学院,江苏 常州 213032)
当前,国家多个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先后在江苏密集叠加。推动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建设,特别要注重加强与国家战略的有效衔接,充分发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文化引领、融合交汇功能,更好地释放国家战略叠加带来的改革、开放、创新、融合红利。这是创造性、高质量推进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建设的重要内容,更将有助于江苏推进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国前列。
一、战略衔接的基本描述
江苏是大运河的起源地,也是大运河成功申遗、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国家战略实施的积极推动者。从地理空间来看,大运河河道贯穿江苏南北,沿线流经了8个地级市。并与江苏境内的江、河、湖有机串联,与江苏沿线的海域彼此呼应,构成了密集交错的水系网络。
江苏也是国家多个重大区域发展战略的交汇点和汇聚区,表现在:(1)江苏是“一带一路”倡议的交汇点,承担着以“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为引领构建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的重要任务。(2)在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为主要内容的国家重大区域战略体系中,长江经济带贯穿江苏沿江8个地级市。作为长江经济带发展基础最好、综合竞争力最强的地区之一,江苏发挥着引领示范、先行先导的作用;而作为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的积极倡导者、主要推动者,江苏更是以全境之力肩负着在更高层次参与国际合作竞争、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率先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使命。(3)区域互补、南北联动,推动苏南提升、苏中崛起、苏北振兴,一直是江苏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取向。扬子江城市群、淮海经济区、沿江经济带、江淮生态经济区建设构成了江苏省内区域发展的功能和空间布局,江苏要全面对接、主动融入国家各个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推动区域的协调发展。
从空间布局来看,大运河文化带南北直接串联起京津冀城市群和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横跨国家三大战略区域,并与“一带一路”纵横交错。其中,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在有效串联“一带一路”倡议、长江经济带建设和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等国家重大区域战略方面更是有着特别重要的地位,不仅向北串联京津冀城市群,与“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江淮生态经济带纵横交汇,而且南北连接着淮海经济带、扬子江城市群,与沿海经济带平行呼应。各个战略的交错叠加使江苏在空间布局上形成了“沿长江、沿淮河、沿大运河、沿黄海”的井字型结构,因而也为相互之间的战略衔接、发挥战略的叠加优势提供了空间上的可能性。而不同战略之间有着不同的目标与功能定位,也使得相互之间可能存在着发展上的重合,也可能存在着发展的制约,这也为进一步推动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建设与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有效衔接提出了现实的必要性。
二、战略衔接的现实意义
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与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有效衔接,是《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提出的建设要求,也是延续和增强大运河文化的生命力、拓展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空间的发展路径。
(一)统筹沿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重要内容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强调把保护传承利用大运河承载的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出发点和立足点,以文化遗产、河道水系、生态环境保护为重点,其中“河为线,城为珠,线串珠,珠带面”的建设思路构建了一条主轴带动整体发展、五大片区重塑大运河实体、六大高地凸显文化引领、多点联动形成发展合力的空间格局框架,为推动大运河沿线区域实现绿色发展、协调发展和高质量发展指引了明确的方向,而大运河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文化特质和精神内涵更是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与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协同推进、融合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文化支撑。
《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提出的一条主线就是要以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为引领,统筹大运河沿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为贯通南北的文化长廊和跨区域的线性文化遗产,大运河自古以来就是联系不同区域的重要经济动脉和生态廊道。特别是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它纵贯江苏南北,沿线涵盖了全省85%的人口、90%以上的经济总量,因此,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建设更应成为推进运河全线及周边地区协调联动、实现区域均衡发展的重要抓手。
(二)战略衔接能够有效拓展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发展空间
在保护传承中科学利用,在利用中促进保护传承,才能推动大运河文化的永续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要在加强与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有效衔接、有机整合的过程中提高大运河文化科学利用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延续和增强大运河文化的生命力,拓展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发展空间。江苏是“一带一路”倡议,长江经济带、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等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交汇点或核心区,推动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建设与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有效衔接是江苏高质量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主要内容,更是凸显江苏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核心定位的重要路径。
(三)战略衔接是优化江苏区域空间布局的现实要求
从江苏区域空间布局来看,一方面有着苏南、苏中、苏北发展差距显著的现实状况,另一方面,“一带一路”、江淮生态经济带、淮海经济区在江苏北部地区汇聚,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扬子江城市群在江苏南部地区交汇,沿海经济带则在江苏东部沿海区域实现了南北贯通,而在江苏中西部地区的南北串联需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来加以补充,从而进一步优化江苏区域空间布局,使其形成东西贯通、南北互联的“井”状结构,进一步加强区域之间的互联互通,这将有助于推动江苏区域间的协调发展。
三、战略衔接的主要内容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是我国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引领,更是国家区域战略实施的集中体现和本质要求。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与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有效衔接就是要推动功能定位的匹配,在战略互补、强化和制约的过程中践行五大发展理念。
(一)衔接“一带一路”倡议,强化交汇点功能,以文化引领促进开放发展
“一带一路”倡议的定位是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强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战略对接,开展更广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开放合作。位于“一带一路”交汇点的江苏,不仅要展示和放大向东(对外)的开放优势,融入价值链的全球分工体系,而且要做好向西(对内)的开放文章,拓展对内对外的新空间。大运河首先是一个流动的文化带,特别是江苏段作为沟通南北的文化中枢,与连接东西的陆海丝绸之路相交汇,形塑了大运河“通、统、融、合”的开放文化特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就是要深入挖掘大运河2 500余年历史演进中蕴含的开放文化基因,充分展示其开放的文化特色,打造开放的文化品牌,通过文化引领促进对内对外、东西南北的开放发展,更好地为江苏在“一带一路”交汇点上赢得发展的新机遇和更大的发展空间。
(二)衔接长江经济带建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文化引领促进绿色发展
“长江经济带”建设旨在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导向,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引领,推动长江上中下游地区协调发展,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在江苏境内,大运河串联长江、淮河两大水系,形成了纵横交错的水系网络,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的建设,不仅要通过水资源的利用开发疏通两大水系之间的水运交通网络,打造畅通高效的江海河联动航道体系,更要以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承载力为刚性约束,连接长江生态保护带和江淮生态大走廊,并且与江苏沿海地区共同构筑起覆盖江苏全域的环形水生态环境保护体系,相互制约、补充和强化,建立江海河关系和谐、质量全面改善、功能显著增强的生态安全格局,充分彰显大运河文化的生态魅力,为江苏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生态环境支撑,为广大群众的幸福生活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三)衔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强化科创中心建设,以文化引领促进创新发展
长三角城市群作为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之一,承担着对外引领长江上中下游地区协调发展、对内推进一体化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任务,更有着建设面向全球、辐射亚太、引领全国的世界级城市群的战略定位,其中江苏作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积极倡导者、有力推动者,更是提出了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目标任务。大运河文化蕴含着大胆探索、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沿线城市历来也是长三角区域经济社会率先发展的典范。推动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建设,就是要充分挖掘大运河历史演进中凝练的创新文化基因,搭建创新创意平台,激发创新创意活力,以文化引领长三角区域的创新发展,更好地推动江苏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
(四)衔接产城融合和乡村振兴战略,健全共生共利机制,以融合交汇实现共享发展
从历史上来看,大运河沿线密布的城镇、乡村都是因运河而生,随运河而兴衰,而近年来大运河保护、开发和利用面临着城市现代化、农村城镇化的严重挑战。产城融合与乡村振兴是当前我国城市发展与农村发展的两大战略。其中,产城融合战略强调产业与城市的融合,注重产、城、人的协同发展,乡村振兴战略强调城乡融合,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需要有效衔接产城融合和乡村振兴战略,坚持以人为本,建立健全人与自然的共生机制、城市与产业的协同发展机制、城镇与乡村的共利机制,消除不合理的城乡建设、产业发展以及过度人类活动等对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的不利影响,实现共建共利共享,让城乡居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
(五)衔接省内“沿江、沿海、沿淮河”功能区建设,促进区域整合,以融合交汇实现协调发展
为推进区域统筹协调发展,江苏已经布局实施了“1+3”功能区战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契入其中,更是进一步将江苏功能区建设的空间格局完善为“沿江、沿海、沿淮河、沿运河”两纵两横的“井”状结构,不仅可以强化南北区域之间的融合,而且能以功能定位的异质性彰显各功能区的发展特色和发展优势,并通过纵横交错、融合交汇促进区域间的经济社会整合,推进区域的统筹协调发展。
四、战略衔接的具体举措
当前,江苏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围绕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走在全国前列的目标要求,扎实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有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有沿线城市的积极推进,有各方力量的精心谋划,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建设已经达成了广泛的共识,汇聚了政策、智库、资本等广泛资源,开展了遗产保护、品牌推广、文旅融合等系列行动,为进一步创造性、高质量推进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在推进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建设与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有效衔接的过程中,仍存在着统筹规划力度不足、目标定位不清晰、衔接思路不明确等诸多问题,在大运河的保护传承利用上有过度倾向、泛化趋势。
因此,江苏在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科学性保护、创造性传承、合理化利用过程中实施战略的有效衔接,应进一步强化统筹规划,深入挖掘和提炼文化引领、融合交汇的大运河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推动大运河文化的创造性展示工作,建立健全大运河文化的创新发展机制和协同治理机制,推进大运河文化带沿线城市的产业升级和产业整合,实现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沿线生态生活生产的良性循环,从而推动江苏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国前列。
(一)强化规划统筹,健全联动建设机制
大运河文化带的“串珠成线,以点带面”建设需要有一个整体的建设规划和强有力的统筹协调机制来推动。一是上下之间的联动与沿线城市之间的互动需要形成一个整体的方向,二是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涵盖文化、水利、生态、交通、旅游等多方面的任务,涉及多个职能部门,他们之间权责交叉、多头管理的问题需要有一个统筹管理、协商机制来解决。建议加快出台“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建设规划”,明确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建设的总体规范,进一步强化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省级统筹管理,完善沿线城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联动建设机制,健全相关职能部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工作会商协调机制,为推动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建设与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有效衔接提供制度的支撑和组织的保障。
(二)打造文化名片,强化多样化的统一
高质量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就是要创新性传承大运河在其历史演变过程中逐步凝练、升华形成的文化基因和内核,以文化为引领统筹大运河沿线区域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涵盖了中原文化、淮扬文化和吴越文化三大文化高地,多样化的文化形态型塑了大运河沿线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差异化特征。推进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建设,应深入挖掘不同文化高地的文化基因,进一步凸显地域的特色化发展,在打造大运河江苏段统一“文化名片”的基础上构建大运河沿线城市多样化的“文化符号”,有效对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中不同地域差异化的功能定位。如沿淮河区域应更侧重于对接“一带一路”倡议,以融合共济的文化特色为引领和支撑,构建海内外联动、东西互济的双向开放格局,发挥其“一带一路”交汇点的功能;沿长江区域则更应侧重于对接长江经济带建设、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以其经世济用、开拓进取的地域文化特色,构建系统创新格局,打造全国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全国高质量发展样板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引领区、区域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和新时代改革开放新高地。
(三)推动创新创意,实现产业活化转型
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就是要创新性传承大运河悠久的传统文化,更要创造性地转化传统文化,使大运河文化“新”起来,阐发出符合新时代发展需求的新内涵和新价值,使大运河文化“活”起来,激发创新创业的活力,使大运河文化“兴”起来,推动产业的新旧动能转化,成为区域开放创新发展的持久动力源。在推进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建设与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有效衔接的过程中,更应注重大运河文化创新创意基因的开发利用,推进创新文化建设,建立健全激发创新意识、保障创新环境、鼓励创新思想和行为的制度体系,实现产业空间的活化和产业的转型升级。
(四)加强生态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建设绿色生态廊道、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促进生态资源的活化利用是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重要内容。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建设要有效衔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不仅要完善沿线生态资源保护利用的整体规划,而且还要与其他国家区域发展战略进行统筹协调、整体规划,形成系统的“沿江、沿海、沿运河、沿淮河”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资源利用的总体规划,建成纵横交错的绿色生态廊道;要防范对大运河的过度开发利用,要按照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坚守不破坏现有生态资源、不挤占运河生态空间的原则,以统一规划、整体推进的“先慢后快”思路,并与遗产保护、文化开发、城乡建设、土地利用等其他规划内容和政策措施在工作目标、思路、步调上保持一致,稳步推进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的开发和利用;要推进区域间生态资源的整合,建立健全生态利益调节的常态化协作机制,构建跨区域生态协同治理的有效平台,形成大运河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资源利用的整体合力,引领和推进江苏全域的生态文明建设。
(五)创新资源整合方式,推动区域协同发展
大运河的开发利用首先是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的融合,“串珠成链”、形成文旅融合发展的新活力不仅需要在整体上统筹规划、协调推进,而且需要不断创新资源整合的方式;不仅需要对大运河沿线的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整合,还要对沿江、沿海、沿淮河等其他区域空间内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拓展文旅融合的深度和广度。此外,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还要进一步推动经济要素、生态资源的整合,紧密联系其他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实现区域间各类资源的合理流动和有效整合,构建区域的协同发展机制,推动区域间的协调发展。
(六)以人民为中心,促进“三生”深度融合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要积极探索生产生活生态“三生”深度融合的有效路径。以产城融合推动新平台与新业态联动,催生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实现城市与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以城乡融合、一二三产融合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培育乡村经济新动能,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以人城融合打造高水平人文空间,推动新时代文化高地文明高地建设,增强文化软实力;坚持以人为本,以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目标,推动生产生活生态的深度融合,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