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国际比较及我国的改革与创新路径

2019-03-21黄晓梅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大学生活动教育

黄晓梅

(西南政法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重庆 401120)

一、问题的提出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高校培养各类创新型人才的一门必修课程,也是培养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其对于高校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认为实践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这构成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理论依据。不论学习还是工作,都要面向实际、深入实践,实践出真知。早在1987年,原国家教委就强调,高等学校要将社会实践活动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考察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现状,却发现尚存不少问题,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效果。基于此,比较并借鉴国外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相关经验,改革与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是本文希望解决的主要问题。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国际比较

(一)美国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特点

1.法制多方保障

美国非常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法制保障,尤其是通过法制保障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经费支持。比如:(1)1989年布什总统启动了志愿者服务行动;次年,他又签署了为“国家和社会服务行动”提供基金的议案;部分州专门通过法案支持甚至强行规定学生必须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才能毕业。(2)1993年克林顿总统签署了为“国家和社会真诚服务行动”提供基金的法律。在此背景下,有的州拨出专款支持大学生社会实践。[1]很明显,系统的法制建设对推动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2.多元主体支持

由于美国受到实用主义的高等教育哲学观念的影响,无论是政府、社会,还是学校和家庭都非常重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突出表现在:(1)美国政府主张教育目的之一就是“确保高等学校学生对国家经济和政治生活中的现象具有分析批判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2)美国实力雄厚的大企业非常重视与高校在技术创新方面进行“产-学-研”为形式的社会实践教育合作。(3)除了政府、企业外,还有宗教机构、媒体、社区机构、民间机构等的支持,并且对社会实践起着重大推动作用的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经费、风险由政府、社会和学生分担。[3]

3.实践形式多样

美国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非常丰富,除了普遍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在课程体系中的比重等传统措施,还积极创新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具体包括:(1)社会公益服务活动。据统计,美国高校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大学生占到50%以上。其目的在于引导大学生健康的学习动机,练就适应社会竞争与职业选择的本领。(2)政治教育实践活动。高校注重让大学生参加如反对战争、种族歧视的活动;倡导男女平等、维护和平的活动以及选举和竞选活动,其目的在于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3)校企联合实践活动。哈佛大学以重视社会实践闻名于世,正如该校商学院的罗杰教授所说:“我们的教育方式与其说是学院式的,不如说是现实主义的;我们的方法是实际第一,理论第二。”[4](4)公民体验教育活动。美国“责任公民”教育11条要求高校除课堂教学外,还必须组织学生到裁判所、警卫局、法律事务所等机关学习,很明显的目的是让大学生亲自体验现代公民的责任。

(二)英国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特点

1.制度保障校企协作

(1)1975年的《20世纪90年代英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绿皮书,从政策上加强了高校与工商企业的联合;1987年的《高等教育——迎接新的挑战》白皮书制定了一系列促进校企合作的政策。(2)为了顺利贯彻“高等教育能力教育”思想,1988年出台了教育改革法案,规定采取校内教学与到企业实践相结合的途径,培养企业急需的精通技术的中等人才。(3)2005年发表《技能:在商务中增强,在工作中提高》白皮书,主张发展“产-学-研”合作机制,不断提升国家竞争力。总之,这些加强与工商企业实践联系的制度保障措施,对大学开展社会实践起到了推动作用。

2.支持机制系统完备

除了政府以外,高校和社会也充分互动合作,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主要包括:(1)经费支持。社会各界包括非政府组织、工商界、各大中小企业和大型网站,在制度要求下,都为大学生创业实践提供经费支持,支持的方式为通过赞助基金和提供创业奖学金等。(2)项目支持。英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与创业教育项目结合得非常紧密。如英国“壳牌技术创业项目”是一项在全英国范围内安置大学生到中小企业实习的计划,发挥着提高大学生实践技能的重要作用。总之,高校与产业界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为大学生获得有关工作场所的体验提供了条件。

3.突出实践能力教育

(1)20世纪90年代以来,英国高校在大学生培养上开始更多关注社会需求,致力于提高教育的“社会相关性”以培养适应社会、经济、科技发展需要的人才。(2)在此基础上,英国高校普遍认同“高等教育能力教育”并开展了积极的改革探索。“能力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主张“产-学-研”的结合,加强实践环节。正如约翰·哈威-乔尼斯所说:“我们国家与社会发展依赖于学校提供高水准的能力教育。”[5]

(三)日本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特点

1.制度措施推动

日本出台了系列制度措施推行社会实践:(1)初步阶段:1987年通过了《关于教育改革的现行具体方案——教育改革推进大纲》,1991年召开的第七次教育改革会议决定了90年代以后的教育改革继续以“大纲”为基础。文部省在教学大纲中规定“特别活动”的目的是“通过良好的集体活动……培养齐心协力地建设美好生活的自立的实践态度和将来能正确生活的能力”。(2)完善阶段:1997年发表的《关于推进体验式就业的基本思考》明确在“产学”合作的基础上把对大学生的就业意识和就业能力的培养作为大学教育的一部分。总之,经过几个阶段制度保障的改革,为高等教育机构切实开展体验式就业提供了重要契机。

2.支持体系完备

这主要体现在:(1)企业积极支持。通过确定多元主体的实施体系和分工负责机制,确保企业等提供足够的实习岗位,确定在大学教育中的定位和实施效果,使体验式就业得到贯彻和落实。(2)社会教育支持。社会教育被定义为“有组织的校外教育活动”,它与学校教育相比,内容更广,形式更多。日本正是利用了社会教育的硬件(如场所、设施、人力、财力等资源)和软件(如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进行直接或间接的教育。

3.内容形式多样

这主要体现在:(1)劳动教育实践活动。日本文部省新颁布的《学习指导要领》总则中要求培养学生“体验从事劳动和创造的喜悦,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和职业观”。(2)就业体验实践活动。其体现并实践着日本职业生涯教育的核心理念。包括:一是使大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学校所学的知识是如何应用于实际工作之中,从而激发学习动机;二是品尝职业工作的酸甜苦辣,加深自我认识;三是加强学校与社会、企业的联系,培养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四是满足企业选拔人才的愿望和需求。(3)纪念性实践活动。日本学校每年都要举行许多全校性活动,使大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获得经验,也可使大学生从中受到道德观念教育和道德行为训练。

(四)德国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特点

1.法制强力保障

德国大学生参加社会服务活动形成了一整套全国性的制度。包括:(1)强制实行义务民役制。联邦德国基本法明确规定“年满十八岁的男性公民均有义务在武装部队、联邦边防军或民防部队服役”。1960年,德国联邦议院通过的《服民役代替服兵役法》规定服民役者的待遇与服兵役者相同。经过15个月的服民役后,青年们都认为从中收获很大,锻炼了洞察社会的能力和实际工作的能力。(2)颁布联邦职业教育法、联邦职业教育促进法和手工业条例等以强制规范大学生的社会实践。(3)部分地方把让孩子从六岁起参加各种劳动、学习生活本领写进了法律并要求严格执行。

2.“双元机制”模式突显

“双元机制”是政府对职业教育进行宏观管理,由学校、行业主管部门和企业实施的三重负责制,它是一种国家立法支持、校企合作共建的办学制度。这种制度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并以实践为主,注重的是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课在整个培训中占60%以上。在“双元制”模式下,专业实习受到高度重视。如理工科大学生在学完1~3年课程,参加考试并合格后,还必须参加一定的生产性实习才能撰写毕业论文,对实习时间也有严格限制。

3.活动形式多样

具体包括:(1)教学安排中的实践活动。德国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贯穿整个教学过程。(2)课堂练习中的实践活动,可以起到对大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作用。(3)科技活动中的实践活动。主要包括工厂参观、工厂实习、学校的科技节、企业在学校组织技术讲座等。这些形式多样的活动提高了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同时,大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道德品性方面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改革与创新路径

(一)实现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制度化和法治化

1.实现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制度化

当前,我国由于缺乏实践前的组织机制和实践后的检查评价机制,加上激励机制不健全,难以调动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因此,我国应当:(1)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约束机制,对学校与学生等相关主体进行约束;(2)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评价机制,包括实践的阶段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制度[6];(3)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激励机制,对企业与学生等相关主体进行激励,从而确保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取得实效。

2.实现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法治化

通过完善立法保障大学生社会实践,是许多发达国家的共同特点。法国、日本、德国都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提供了积极的法规政策导向,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7]因此我国应当:(1)真正贯彻《教育法》规定的“教育必须为社会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具体落实《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学校应当对学生的社会服务活动和勤工助学活动给与鼓励和支持”。(2)各级政府要借鉴国外经验,积极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从法律层面强制性地保障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必要的人力和财力投入,真正将社会实践活动纳入法治化轨道。

(二)实现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专业化和综合化

1.实现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专业化

具体包括:(1)实现指导队伍的专业化。通过建立指导教师遴选机制,构建专业化的校内指导骨干队伍和校外指导骨干队伍。可以从在校的专业教师、政治辅导员,以及本校毕业到校外企业和单位工作的具有相关指导经验的校友中遴选,并给予课时量和经费支持;还可以设立大学生社会实践专门研究课题,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专门研究团队,定期召开指导队伍工作交流会,可以是校内的,也可以是校际的,从而不断提高指导的整体水平。(2)实现实践内容的专业化。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能否聚焦于专业化方向发展还应该成为衡量其发展水平与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准。[8]在组织大学生寒假暑期进行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学校必须结合大学生的专业实际,围绕专业和课题任务来组织、开展,从而使学生发挥专业特长,巩固专业知识,同时检验专业知识,调整专业结构[9]。可以根据本校开设的专业寻找社会中相对应的企业和单位,从而设计多种多样的适合大学生专业的社会实践活动内容。

2.实现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综合化

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目的是经历实践锻炼,因此需要高校建立社会实践的综合指导实施机制:(1)实施理论型指导。开设社会实践指导必修课程,由专业指导教师授课,让大学生掌握系统的社会实践理论体系。(2)实施项目型指导。一是学校和学院层面设立针对大学生的各类创新项目并配备指导教师进行项目式的指导;二是鼓励大学生参与专业教师申报的各类研究项目从而开展调查研究。(3)实施职业型指导。充分利用搭建的各类社会实践平台,利用校外骨干教师对大学生进行职业指导。(4)实施实务型指导。将大学生派遣至专业相关单位和企业等社会实践基地,由相关领域实务人员进行指导。为实现以上目标,大学生社会实践必然需要充足的经费支持,国外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经费往往是由学校、学生、政府和社会共同承担[10],该经验值得我国借鉴。

(三)实现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社会化和服务化

1.实现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社会化

既然是社会实践就必须以接触社会现实、解决社会问题为导向。高校应当:(1)推进大学生深入社会、认识社会和分析社会。大学生终究要进入社会而不能逃避社会,因此应当让大学生关注社会的发展变化,学会收集、分析社会需求信息,使他们将来就业或创业时能够与社会的需求相适应。(2)结合大学生申报的创新项目或者指导教师的研究课题,组织大学生开展以问卷调查、现场观摩、实地考察为主要形式,旨在解决社会问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分析我国当前社会、经济、文化等领域存在问题的现状、原因,最终思考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的对策与方法,从而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

2.实现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服务化

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既是学习的过程,又是参与社会服务的过程。韩国大学将社会服务列为必修课,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对他人的关心和改变利己主义充斥的校园气氛。借鉴其经验,我国高校应当:(1)充分利用人才密集的优势,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提前将自己所学知识全面服务于社会,促进社会发展,实现转识成质与转质成行的目标[11]。(2)切实为社区和农村提供真正的服务。美国服务学习的目标就在于根据社区的真实需要开展社区服务,将理论学习中的知识运用到改善社区生活问题中去[12]。墨西哥大学则设立了必修课《社会服务》,要求学生们走出去,热情地传播科学和文化,切实扶助贫苦民众。这些课程作为必修课进行考评和记录学分。最终实现双赢,达到提高教育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重目标。

(四)实现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系统化和多样化

1.实现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系统化

在国外,高校的社会实践活动主要体现为政府、社会、学校、家庭、个人全面重视和参与的全社会网络化运作模式。美国和日本在此方面非常典型。借鉴其经验,我国应当做好:(1)政府要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制度、政策和经费方面的支持;(2)学校要确保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组织实施,确保指导队伍的专业化和相关经费到位;(3)企业要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平台、机会甚至经费赞助;(4)指导教师队伍必须切实履行职责并创新指导方法;(5)家长要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心理支持;(6)大学生要主动提高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总之,我国必须形成完善的政府、高校、社会、家庭、指导教师和大学生一体化的支持体系。

2.实现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多样化

社会实践更偏重于运用知识和提高能力,更注意培养高质量的创造性的人才。借鉴国外经验我国应当:(1)让大学生“走出去”参加社会实践。一是参加服务社会的公益活动,如组织法律专业大学生进行普法宣传,提高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的法律意识;二是参加校企联合科技实践活动,如组织工科专业大学生到工厂参加科研项目攻关,以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实际问题;三是参加文化进社区、进农村实践活动,如组织艺术专业大学生进行文艺演出,以丰富居民的文化生活;四是参加社会实践调查活动,结合各类科研创新项目深入社会,收集第一手数据信息;五是参加纪念性实践活动,利用全国性的纪念活动,组织大学生参加从而获得锻炼机会,培养组织协调能力。(2)将企业、单位“请进来”推进大学生低成本的社会实践活动。一是职业体验实践活动,如各级法院的庭审可以搬到政法院校内进行,方便政法院校学生足不出户就获得直观学习机会;二是校企联合文化实践活动,如高雅艺术(音乐会、京剧、戏曲等)进校园活动,让学生有机会免费聆听;三是科技活动进校园实践活动,如邀请科技界专家开展讲座,让学生听取前沿科技知识等。(3)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需求,实施社会实践融入“互联网+”计划,将人工智能新技术与传统社会实践模式有机结合,促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转型升级。[13]

(五)实现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早期化和全程化

1.实现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早期化

德国把让孩子从六岁起参加各种劳动、学习生活本领写进法律,并规定不执行的为违法。美国政府要求不参加志愿服务的中学生不能毕业。因此,(1)我国高校可以考虑将社会实践必修课的时间提前,大学新生第一学期就可以开设社会实践必修课程,帮助他们了解社会实践的基本方法、内容设置、实践结果分析等,并将其作为今后社会实践的重要手段。(2)建立指导骨干队伍与大学新生的社会实践指导联络机制,可以确保大学生一边学习理论知识一边接受实践指导,从一年级结束的寒假开始就可以进行社会实践的具体操作。这样,接下来的三年和四年时间就有了充分的时间进行各类社会实践。(3)强烈建议从高中或者初中阶段就开设社会实践必修课从而较早地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观念。

2.实现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全程化

社会实践活动应该贯穿于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全过程:(1)坚持课程与活动相结合,充分利用每周、每天的课余时间,组织一定的社会实践活动。(2)坚持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在校内实践的同时,充分利用双休日走出校园参加社会实践活动。(3)坚持日常与假期相结合,特别是利用寒假暑期较长的时间,进行时间较长的社会实践。(4)坚持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在大三、大四集中实践的同时,关注大学生日常的分散社会实践。充分利用时间实践“三下乡”、社会调查、科技活动、创业活动、勤工助学、挂职锻炼、社会考察等,从而保证社会实践活动贯穿专业课程的始终,实现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充分结合。

(六)实现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个性化和国际化

1.实现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个性化

社会实践必须贯彻学生主体原则和因材施教原则:(1)结合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安排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与将来打算从事的工作结合起来,也可以让学生提前进行职业体验,从而为其最终的职业选定提供参考。(2)根据大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如对喜欢钻研的大学生可以安排科技创新活动;对沟通协调能力较强的大学生可以安排基层挂职锻炼;对能吃苦的大学生可以安排勤工助学活动。这样必将充分调动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避免社会实践“千篇一律”走过场的低效局面。

2.实现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国际化

经济的全球化必然要求人才的全球化从而确保他们能够参与国际竞争;而人才的全球化必然要求大学生走出国门以扩展全球性视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国际化也必将逐渐培养学生的国际化思维。因此,我国应当:(1)组织大学生到外企或合资公司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体验先进管理经验,把握对人才的要求。(2)利用国际合作办学机制开展短期或长期的国际交流活动,实行学生互派、互认学分的实践活动。(3)组织大学生到国外的大型企业单位进行考察和实践,和国际接轨。这些都是顺应大学生社会实践全球化的必然之举。

猜你喜欢

大学生活动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题解教育『三问』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大学生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