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视觉文化转向对大学生审美素养的影响

2019-03-21刘培中

传媒论坛 2019年18期
关键词:现实文字图像

刘培中

(洛阳理工学院,河南 洛阳 471023)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工业文明的进步和后现代社会语境的出现的,视觉文化应运而生,这是外因的促进作用,而究其内因,可以追溯至原始社会,人类对于感官的需要和依赖性就高于其他器官,视觉在感觉器官中占有重要地位,再加上随着现代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碎片化的图像常占据人类视觉领域的重要位置,并将视觉的优越性最大程度的展现出来,由此可见,视觉对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作用无可代替。

一、视觉文化的范畴及其传统意义上的转变

何为视觉,如果从生物角度,一般而言,就是指主体拥有的视觉感知能力,是通过肉眼来观察大自然和整个人类社会,是一种直观的体验和感受。但当视觉进入艺术领域,那么我们所阐述的视觉显然超越了其生理范畴,这时候视觉就不是简简单单的眼睛所见之物,而是通过视觉感官所可看到的直观图像,这些图像通过人脑传达到观者内心,又通过观者个人选择和得到的感受得出来的种种体验,这才是我们所要探讨的视觉文化。

视觉理解起来比较容易,但是视觉文化虽基于生物视觉之上,但它所要表达的其实是新的内容形式,随着电影、电视、广告、摄影、设计形象、文本图画等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出现,可以称之为读图时代的到来,传统的审美方式发生了改变,艺术经典不再是小众的、精英人士所能触及的,艺术已是“飞入寻常百姓家”,变成大众日常生活的调剂物,图像压倒文字成为主流,视觉感官体验出现极大的不同。一直以来,视觉文化被看作是一种技术性、感官上的行为方式,是可以通过练习就可以形成的视觉表象的技巧性问题,1927年,沃尔特·贝斯《装饰绘画的艺术》中有视觉文化一词,但主要是指绘画、建筑等视觉艺术,约定俗成为绘画、雕塑、设计、建筑的术语,然而以现在的发展趋势,视觉文化早已不是传统意义的研究方向,它在形式上不断更新,内容范围不断扩大,外延已延伸至现实生活和日常文化之中,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在视觉文化中不断边缘化,电视、电影和网络新媒体形式影响力不断上升,并有超越之势,在视觉文化中占据中心位置。

二、视觉文化的转向:非视觉性文化视觉化的趋势

诚然,视觉文化表现形式的转变,也是在说明主体审美意识和认知形式的重大改变,作为新媒体主力军的大学生,接受新事物能力强,易受外界影响,因此,当图像化在日常生活中出现频次增多,大学生对图像的依靠和信赖程度是越来越高。目前,大学生视觉文化转向表现为:一是视觉文化在学习生活中已占据一席之地。二是视觉符号的图像已压倒文字,视觉文化更多地与感性、直接和短暂快感紧密联系。三是视觉文化所呈现出的不经思考的快感,吸引更多大学生去追寻和向往,并呈现出对视觉文化体验和感受也有更高趋势的要求。

在《文化研究导论》中,米尔佐夫已经做出了重要论断:“新的视觉文化最惊人的特征之一是它越来越趋于把那些本身并非视觉性的东西予以视觉化。”并将之与“视觉性”区分开来。①这本书中把“非视觉化”和“视觉化”分别罗列开来,通过对比说明,视觉化也就是视力所能达到的极限,是视线所及,其实就是超越生理限制,将不可见的东西可见化,当然,这里的非视觉化本质就是一种超越,将时空和思维方式进行改变,使形象性认识转为直观性体验。对于可见与不可见理论的由来,20世纪欧洲哲学家一直在用尽不同的方式和途径在对可见与不见进行界定和重构,从笛卡尔所处的时代,甚至更早的柏拉图时代都在寻求二者的辩证关系,并力图从可见与不可见的表现形式来追寻他们背后的思想,因为他们坚信可见与不可见之间是有明显分水岭的,最后得出的结论:可见与不可见不是表象的一般性解读,视觉和非视觉都有不见与不可见的特征,感官意义上的不可见未必就是真正的不可见,如知识和思维虽然是视觉的不可见,其实也能够通过可见的方式进行表示,即不可见和可见并不是绝对对立的,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可视与非可视对日常文化和社会生活具有重要影响作用,并且这种作用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

在一定范畴内,“图像”作为与“文本”是相对立的概念,其外延已超越绘画、雕塑等传统视觉领域,电影、电视、网络媒体通过影像展示为主的内容形式,打破时空界限,混淆影像与现实的存在状态,影片视觉美感虽然也能把它当作静态的绘画作品,但明显又不同于传统绘画,因为动态和逼真再现是影像的优势所在,当然,影像化代替文字符号也是一种时代进步,不仅仅迅速占据了视觉艺术的重要占地,而且,对传统艺术的影响力也是不可估量,甚至导致传统艺术内部的瓦解和变革,目前,手机、网络作为当代大学生接触外界最主要的工具,而短视频充斥手机网络之中,受整个环境的影响,像快手、抖音等以视频为主要形式的软件主宰课余生活,经典读本被束之高阁,思考也变成了奢侈。

三、视觉文化真实性缺失与虚拟性出现

视觉文化的盛行,也是影视作品的空前繁荣,在图片化、影像的狂轰滥炸下,单纯文字的诱惑力又剩下多少?以文学作品为例,以前的经典文学是通过纸质来传达的,以文字的视觉盛宴来体会作者的真实情感,如今,很多作品都被拍摄成影视作品,更多的内容获取都是通过影视,并且呈愈演愈烈之势,很多大学生认识文学作品的途径也多是源自影视作品,这也成了他们认识文学作品最快的方式,有时虽然文学作品以文字的方式展现了,但多图片注释很是流行,与其说是图片为了说明文字,不如说用图像来吸引读者浏览,但文字蕴含的美感有时未必能通过影片来表达出来,但现实就是,文字就是要充当配角才能找到自己的价值。除了文字的重要性被弱化,还有一个问题首当其冲,那就是影视和图片所带来的虚拟性,因为模仿社会的真实性,也许最初是完全地进行模仿和复制,是基于现实的基础,但随后就可能遮蔽现实,甚至是将现实的真实性进行颠倒,这时候的图片符号与现实已然进行了分离,直到最后,符号的现实意义全部消失殆尽,符号只是虚拟的影像和幻想而已。

基于以上论述,随着现代化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有理由去推测现实的世界会越来越受虚拟世界的影响,再加上大学生价值观易受影响,更难抗拒现实与虚拟带来的混淆,出现视觉危机和表征意义的虚妄,在《完美的罪行》中,鲍德里亚说“影像不再能让人想象现实,因为它就是现实。影像也不再能让人幻想实在的东西,因为它就是其虚拟的实在。”②在他看来,现实已经不是实际意义上的社会,而是被表征的时空,虚拟社会也不再是现实社会的模仿,它仅仅只是符号和表现自己,甚至在现实中根本就是无所指,这样一来,或许大学生认识世界的方式也就有了不同,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之间的界限逐渐消融,现实被解构和重组,而视觉的主体也会陷入这种情境中,丧失了分辨虚拟与现实的能力,消解在虚拟化的图像碎片中。

面对这个问题,大学生是否已做好应对的准备,当然,积极的营造舆论氛围很重要,视觉文化不能仅仅是诉诸快感的工具,它应该也是意有所指,有实际表征意义,也能真正参与到学习生活和指导生产实践。尽管视觉技术改变了大学生的认知方式,使他们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得到极大提高,但不可忽视的大学生自身在影视图片的包裹下所产生的麻痹和神经弱化。因此,大学生应避免过度依赖视觉技术和图像媒介,而应从虚拟中走出来,更多的接触大自然,感知现实世界,欣赏经典文本作品。

音乐的余音绕梁之美,绘画的浓墨重彩之风,文学的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意,传统的艺术形式都有独特的魅力和吸引力,大学生要真正回归到传统审美中去,破除图像围城的桎梏,就要倡导多样化艺术表现手法,提倡理性审美,消解图像在现实社会的中心地位,淡化感官快感带来的审美体验,带着批判性的眼光,追求艺术内容的丰富性和真实性相结合,实现真善美的高度统一。

注释:

① 【美】尼古拉斯•米尔佐夫:《视觉文化导论》,倪伟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页。

② 【法】让•博德里亚尔:《完美的罪行》,王为民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28~29、35页。

猜你喜欢

现实文字图像
文字的前世今生
我对诗与现实的见解
巧用图像中的点、线、面解题
热爱与坚持
有趣的图像诗
当我在文字中投宿
漫画:现实背后(下)
一种基于Unity3D+Vuforia的增强现实交互App的开发
现实的困惑
遥感图像几何纠正中GCP选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