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更新引导下滨河片区的规划策略初探
——以滁州市清流河右岸中段片区为例

2019-03-21丁嘉唯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滨河清流旧城

丁嘉唯

(天津城建大学建筑学院,天津 300384)

引言: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今,短短近七十年间,我们的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城市建设的速度、规模惊人。不难发现这种快速扩张的城市化进程和大规模建设已不能适应城市发展,且问题百出。大拆大建的时代已经过去,城市需要像我们的身体一样不断呼吸吐纳,储备养料,增强活力。我国城市发展进入了新阶段,由“数量时代”向“质量时代”迈进。

一、城市更新的内涵、历程和面临的选择

(一)城市更新的内涵

城市更新的理念和内涵随着城市更新实践的发展不断变化与充实。与城市更新相类似的术语包括城市改造、旧城更新、旧区改建、城市再开发、城市复兴和旧城整治等。在美国,城市更新一般指社区环境较差、标准偏低、规划落后、贫困的地区或者落后的景观进行自我改造的过程[1]。城市更新是对于城市已建地区存在的问题,以转换新旧功能、周转存量资源、营造生态环境、提升人文氛围和修复社会结构为目标,采用多维度、系统性的观点和方法,通过整合城市开发、履行计划、付诸行动,使得亟需改变的地区,在经济、物质、社会和环境方面得到持续的显著改善。

(二)我国城市更新的历程

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城市更新的历程并不长,大体上可分为两个阶段

1、1949年一20世纪90年代,处于摸索与彷徨时期。所谓的更新仅局限于以小范围的危房改造、公共设施的补缺、基础设施的提升等方面;城市的建设方针是“城市建设为生产服务、为劳动人民服务”,以生产性建设为主,旧城改造规划思想是充分利用旧城,更新改造对象主要为旧城居住区和环境恶劣地区,在城市的边角旮旯一味填充。旧城建设量不断垒加,从某种意义上非但没有改善居住环境,反而加剧了旧城环境的恶化,这种背道而驰的“改善”方式也为今后更新改造工作埋下了诸多隐疾。

2、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经济体制转轨,这一时期以“两个根本转变”为社会发展主导思想[2]。在此思想的影响下,旧城更新运动兴起,其中,以大城市为甚。这一时期,我国旧城更新动力机制呈现多样化,表现为城市均面临着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战略调整、旧城基础设施匮乏与居住条件差、市土地市场逐渐形成带动旧开发、大规模新区建设为旧城区更新改造转移工业并疏解人口创造了有利条件、高速城市化阶段致使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带来旧城区的人口空间压力等五大方面[3]。因此,针对历史问题的长期积累和现实经济、社会、环境问题的具体反映,国内旧城更新已不再局限于危旧房改造或是基础设施建设等单一问题,而是综合解决旧城交织存在的物质性老化、结构性和功能性衰退等重要问题。然而,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广义、快速”城市更新,与西方国家二战后前期的大规模推倒重建的城市更新有许多相似之处,产生了大量负面影响。表现为四个方面:采用推倒重来的方式,造成拆迁规模过大、速度过快,尤其是在城市中心区;一些城市改造突破规划控制,造成开发强度大、容量高、密度大,为城市交通和基础设施带来压力,也难以达到疏解旧城密集人口的目的;对于历史文化名城或一般城市历史地段的文化价值认识不足,城市特色正在消失;一些城市中心区改造采用较高标准,不能为各收入阶层创造经济适宜的住宅,社区生活失去往日的多样性,缺乏活力。

(三)我国城市更新的现实选择

我国城市快速发展、社会经济结构激烈变动、宏观环境异常复杂以及政策条件层出不穷,这些外界因素使得城市更新成为一个战略性的难题。在面对过往的城市更新遗留下来的诸多城市问题,现阶段中国的城市更新需要具有更高、更广的视角,需要更为宏观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特别是环境发展目标。正所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需要综合处理城市的物质性老化、结构性衰退。当前中国城市更新处在城市结构快速转型、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城市激烈竞争衰退问题和日益多元化的社会构成大环境中,面对来自物质形态层次、创新氛围、人文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的需求,城市更新已然超越了传统物质规划的领域,需要我们更深的思考和更谨慎的行动,需要做出新的现实选择:

1、从区域角度审视,强调整体有序的空间发展策略和城市系统、城市生长的更新思想,在多层次区域中把握城市更新的机遇和挑战,界定更新的目标和内容,实现在区域层面的城市更新效益上的最优化和时序上的同步化。同时,站在城市系统、城市生长发展的角度,对城市环境、城市历史、空间特征等因素进行研究,关注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问题,注重城市各部分功能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协调。

2、从城市角度出发,超越物质空间的社会经济环境多元复合目标。城市更新的目标应建立在城市整体功能结构调整综合协调的基础上,由过去关注单纯物质环境改善转向对增强城市发展能力、实现城市现代化、提高城市生活质量、促进城市文明、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更广泛和更综合的目标上,追求的是全面的城市功能和活力再生[4]。

3、综合系统的更新行动和弹性、多样城市更新方式。城市更新不同于一般的房地产开发,其更新过程中需充分考虑各种社会利益,各项措施也必须紧密跟进。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产业是带动城市发展的支柱,扶植与引入新兴产业,并将其融入所在区域是关键。

二、城市滨河区

(一)城市滨河区概念

水陆交界区域大多物质齐备,资源丰富,进而衍生出很多人类文明的发源地。城市中的河流对于整个城市的格局空间、生态景观乃至居民生活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关于城市滨河区的概念并没有确切的定义,它是城市中一个特定的空间地段,指“与河流、湖泊、海洋比邻的土地或建筑;城镇临近水体的部分”。城市滨河区是城市滨水区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指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陆域和河流相联接的部分的一定区域的总称。和城市其他地域相比,它有着巨大的空间领域的优势,对解决城市空间匮乏,增加城市空间容量,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二)滨河区公共开敞空间

河滨片区的公共开敞空间包括水域空间,河滨的广场、公园、散步道、滨水道路空间,以及河滨区在建筑实体外存在的开敞空间体。

三、滨河区开发建设的规划策略

但凡成功的城市滨水区,其规划建设均以经济、社会、环境综合效益为目标;而开发的最终目标是要创造一个生机勃勃的城市地区,一个富有特色的城市空间。从繁荣经济、重塑地区竞争优势的要求来看,河滨开发地块的功能定位和项目选择至关重要;而功能定位和项目选择,本质上可归结为空间配置和产业选择。在新的城市更新理念的指导下,笔者认为大拆大建肯定不合时宜,保留有价值的区域,加以改善,注入新的元素,方可彰显出片区的活力,体现片区的价值。

四、案例分析——以滁州市清流河右岸片区为例

滁州市清流河右岸片区用地混杂,有废弃的工厂,有脏乱差的城中村,有静谧的“花鸟市场”,有闹腾的“周末狗市”。一个本应宁静的河滨片区,却异常聒噪。一个坐拥着城市最优质景观的地区,亟待更新。

(一)清流河

清流河,亦称乌衣河,是长江一级支流滁河的左岸支流,大部分在安徽省滁州市南谯区、琅琊区境内。清流河因滁州古名清流县而得名,滁州至今有清流公园、清流关、清流街道办事处等地名。清流瑞雪为滁州十二景之一。清流河是大自然对滁州人的慷慨恩赐,是滁州的母亲河,以往的清流河“微婉流淌碧云带,堤翠桃红霞鹭飞”在滁州人的心里不知流淌了多少年,她像一幅出自大师笔下的山水画,深深地定格在滁州人记忆的深处。

(二)片区概况

滁州市清流河右岸中部片区北至明光路高架,西接创业路,东临清流河,南至体育公园北侧,衔接老城与城东,是滁州市重要的过渡区。它地理位置特殊,形态狭长,在河流和铁路的夹缝中而存,又下沉于两个高架桥之下。右岸中部片区因清流路高架桥分为南北两块,北地块一家药企暂作保留处理,宜庭家纺工厂进行更新改造,工农小学原址扩建;南地块则保留一处滨河名园居住小区。

(三)现状及道路分析

右岸中部片区的东侧现状布满了密集的安置区,其重量不重质——建设强度偏大,由于前期空间形态缺乏整体设计,尤其是滨河天际线和创业路沿路街景缺少有效的组织,造成总体环境景观并不理想。

右岸片区最大的问题是交通不便,片区内部道路不成系统。因为片区从北到南2000余米,几乎所有的交通量均加载至创业路上,且创业路下穿两条高架桥。北地块交通问题尤甚,出行至老城区、城东区只能借助明光路高架桥北的一座危桥。在片区的规划中考虑建设一条跨河桥梁,从而将交通量适当的引流。现状路网密度低,与周边区域连接目前主要通过创业路解决。现状创业路双向4车道,路宽24m。规划片区内堤顶路基本贯通,路宽6m,以慢行为主。

(四)设计构思与设计重点

1、整体空间形态

清流河右岸中部片区在整体空间上进行了有效的梳理,从而塑造出疏密有致,开阔舒畅的空间形态。规划中主要运用两大策略:

策略一为“绿楔入城”:原总规中将绿量集中在清流河两侧。目前河滨南北向绿量已经充足,在保持总规中绿化用地总量基本不变的基础上,对绿地结构重新调整,并梳理出三条东西向景观绿楔,镶嵌其中,从而促进滨河生态环境与城市建设空间的相互融合。首先将瑯琊大道空间景观轴向东有机延伸至清流河,沿线通过改造现状厂房或新建建筑以形成连续的社区公共服务带,此为第一条绿楔。其次,清流路高架桥作为入城的门户道路和重要的城市景观桥,两侧绿地在原总规中比较窄,本次规划加大了绿地宽度,留有足够的绿廊,增加视觉上的通透感,此为第二条绿楔。再者,南地块结合对现状水系的景观整理,配套建设景观餐厅、阳光阅览室等设施,以此打造一个专为市民营造的环境优美,空气清新,自然恬静的休闲公园,此为第三条绿楔。三条绿楔弥补了东西向绿量不足,改善了周边居民原本只能纵向融入到清流河滨河景观的尴尬状态。此番更新改造之后,片区的空间形态更加缜密,结构脉络更加清晰。

策略二则为“高低有序”。具体操作手法是沿河第一排住宅以多层为主,自河道向外建筑高度依次递增。结合创业路西侧的现状高层分布布置高层社区,共同形成高低错落、丰富的滨河天机轮廓线。进而在关键节点布置标志性公共建筑(构筑物),突出沿河景观重点,形成有序的滨河景观节奏。最北端地块住宅沿清流河一侧为多层,高层住宅向西北角集中布局;琅琊路景观轴延伸段北侧地沿河设滨河休闲商业建筑,住宅以高层为主;琅琊路景观轴延伸段南侧地块建议沿河设滨河休闲商业建筑,住宅以低层或多层为主;门户公园北侧滨河地块建议清流河沿线第一排住宅为多层,高层建筑集中于地块西北部;北侧地块东南端设置商务办公高层,作为标志性建筑。门户公园南侧设置低层商业公共建筑,作为南部邻里中心和清理河游客中心;新建住区内,低层或多层建筑沿水景小游园与清流河布置,高层建筑集中在创业路和门户公园沿线,靠近清流河一侧高层建筑高度不超过33m。地块最南端设置河畔星级酒店,作为标志性高层;水景小游园南侧新建住区内,建议沿水景小游园与清流河第一排建筑为低层建筑,高层建筑集中在创业路沿线。

2、产业的选择

清流河右岸中部片区的产业选择值得深思,考虑到该片区坐拥优质资源,优势明显,与清流河一期、二期优美的景观风貌相伴,是生态宜居的佳处,具有发展全龄化社区的潜力。且观其与万科良渚文化村不论在区位、规模、居住人口、周边资源都有着极大的相似性,因此片区产业可以借鉴良渚文化村的产业模式。

良渚文化村采用的是类似“城中城”的做法,在200万平方米的大社区中心插入一个6万平方米的养老社区随园嘉树,提炼出邻里式养老的概念,从而形成一个内循环、自我平衡并不断成长的综合有机体。

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爱老助老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儿女养老是根本,社会养老是措施、设施、条件,只有把儿女养老的社会美德、风尚树立起来,才能使社会养老的设施获得充分发挥和利用,才能使社会养老事业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在右岸片区插入这样一处养老社区,打造一个从0到100岁的全生命周期综合型社区,为滁州市民提供“老人和子女一碗汤距离”的理想居住片区。全龄化社区实际上还是以中青年为主,老龄人社区总量只占到百分之二十左右,一般来说,每七八栋楼、十来栋楼有一栋养老住宅楼(楼自身不全是老龄人居住,尽管这个楼本身是专为老年人而设计),这样父母和子女的距离可以比较近,所谓“一碗汤的距离”。

五、结论

近年来滁州市城市建设放慢了脚步,更加注重“质”的提高。清流河右岸片区景观优势显著,在城市更新的引导之下,通过整体形态的把握和控制,河滨区建筑布置疏密有致,高低错落,同时借助养老产业的植入,脱胎换骨,从支离破碎走向整合优化、浑然一体。希望本文能对其他河滨片区的发展有一定的引导和帮助作用。

猜你喜欢

滨河清流旧城
玉溪 滇中的清流如玉
观赏草研究概况及其在太原市滨河两路的应用
浅谈旧城更新中建筑立面整治的策略与意义
秋日忆绍兴
城市滨河湿地生态景观营造探索
《中国村落》找寻那股最原始的清流
清流绝壁(书法对联)
国民党军在红军长征后对清流的“清剿”
中国城市新旧城空间规划的历史经验
等待候鸟——第五山城步道滨河区灯光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