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视角下的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
——以汪译《牡丹亭》为例
2019-03-21王黎丽
王黎丽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辽宁 大连 116052)
引言
中国的翻译文化历史悠久,其中文学翻译始于晚清时期,距今只有百余年历史,与两千多年翻译历史相比,文学翻译稍显年轻。在文学翻译的发展过程中,众多的翻译方法不断涌现,其中归化与异化两种翻译方法,近年来越来越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对于古典文学作品来说,翻译方法的选择会对译作的表现力和吸引力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如何在归化法与异化法之间选择适合的翻译方法,一直是译者最为关注的问题。
在翻译研究领域,最早使用归化与异化这两个翻译术语的是美国翻译学家Lawrence Venuti,他在自己的著作《论翻译的方法》中提出:翻译的途径“只有两种”:一种是尽可能让作者安居不动,而引导读者去接近作者;另一种是尽可能让读者安居不动,而引导作者去接近读者;前一种即是“归化法”(domestication),后一种是“异化法”(foreignization)。[1]在我国,“异化法”兴起于新文化运动时期,而“归化法”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才得到深入发展。改革开发以后,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归化法”与“异化法”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汪榕培教授是我国著名的诗文翻译家、外语教育家,也是我国文化典籍翻译的领头人。从1991年起汪榕培教授开始从事中国典籍翻译,主要集中在道家著作、中国古典诗歌和古典戏剧这三个方面。汪教授十分喜欢古典戏剧翻译,尤其是汤显祖的戏剧作品。汤显祖是中国明代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文学家和戏剧家,被誉为“东方莎士比亚”,其代表作《牡丹亭》被誉为中国古典文学史上一部不朽的杰作,与《南柯记》《紫钗记》《邯郸记》并称为“临川四梦”,汪教授花了近二十年的时间致力于汤显祖“临川四梦”的翻译实践,为我国的典籍翻译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牡丹亭》共55出,描写杜丽娘与柳梦梅之间的爱情故事,是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悲喜剧。本文以汪榕培教授的英译《牡丹亭》为例文,通过这部著名的典籍英译本中的翻译例句,探讨“归化法”与“异化法”在中国古典著作译本中的应用并提出自己的感悟。
一、归化与异化
理论上说来,归化是指使用读者熟悉的目的语以及表达方式来表达源语言的内容与文化;比较之下,异化是在使用目的语表达内容的同时,尽量保持源语言的特色与文化。详细说来就是,当源语言中某些语言带有浓厚的文化气息,在目的语中无法找到与之相对应的译文,这时译者可以跳出源语言的形式和文字,采用归化法,从跨文化的角度来传递源语言的文化;而当源语言与目的语之间可以直接进行一一对应的翻译,不会影响到源语言的内容与文化,这时可以使用异化法,直接通过译文传递语言与文化。
“直译”“意译”是拿译文与原文做比较,看译文与原文是否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能统一。若二者统一则为“直译”,若内容统一,形式不统一,或形式统一,内容不统一则为“意译”。而“归化”与“异化”在翻译领域也是老生常谈的术语了,二者的论战持续多年。“异化与归化”“直译与意译”这两对概念是彼此不同,但又相互联系的:我国早期的佛经翻译中就出现了这几种翻译主张的争端,归化是直译的延伸,异化是意译的延伸;到了近代,直译的“质”和意译的“文”的翻译论争还在继续;直到近几年,几种翻译策略的争论才逐渐趋于平和,并且有交融和互惠的趋势。[2]作为文化转向的产物,归化和异化包含了深刻的文化、文学乃至政治的内涵。如果说直译和意译只是语言层次的讨论,那么归化和异化则是将语言层次的讨论延续升格至文化、诗学和政治层面。[3]下面笔者就以汪榕培教授的英译《牡丹亭》为例,从直译、意译和音译注释这三个方面详细探讨归化与异化是如何将语言层面的译文升格至文化与诗学高度。
二、归化法(Domestication)
归化法需要译者的思想贴近读者,站在读者的角度考虑,如果文化差异造成原文不易理解,那么译者不必拘泥于原文的语言形式,可以以读者熟悉的表达方式来译,这时可以采用意译的方式进行语言的翻译,而传递文化方面和减少文化差异方面,归化法可以更好地将译文升格至文化和诗学高度。
(一)意译法(Free translation)
意译是当源语言与目的语在词汇、句法和体裁上差异较大时,译者不应该受到源语言形式的束缚,使译文能正确地表达源语言的内容,又不造成文化的缺失。意译强调的是源语言文化体系与目的语文化体系的相对独立性,在深入领会源语言实质内容的前提之下,跳出字面形式,创造性的表达源语言思想文化。
例1:《牡丹亭·第三出:训女》(绕池游):寸草心,怎报的春光一二?
汪教授的译文是:
How can I ever requite
My parents for their caressing light?
汤显祖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在《牡丹亭》中,共引用了69首唐诗,足见他在唐诗方面的资深造诣。此句便是演化自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原句为“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寸草心”,指从小草中抽取的嫩心;“三春晖”,指春天的太阳。原句中,用“寸草心”与“三春晖”进行比较,实际上是比喻子女的孝心与母亲的慈爱,以此来表达子女无论怎样都无法报答伟大的母爱,具有深厚的象征意义。如果直接把“寸草心”和“三春晖”译为“green shoots”和“spring sunshine”,读者根本无法体会其中美好的文化内涵,因此汪教授在这句话的翻译上别具匠心,译文中没有出现“寸草心”和“三春晖”的字面意义,而是用词汇“requite”和“caressing”将此句的深层含义保留下来,体现了女主人公的拳拳孝心。
例2:《牡丹亭·第十二出:寻梦》(前腔):〔旦作恼介〕唗,偶尔来前,道的咱偷闲学少年。〔贴〕咳,不偷闲,偷淡。
汪教授的译文是:
I came here all by chance,
But you suggest I seek after leisure.
Well,you're not seeking after leisure,but after pleasure.
此处是杜丽娘和丫鬟春香闲聊打趣“咱偷闲学少年”,春香调皮地回答“不偷闲(咸),偷淡。”春香把“闲”趣解为“咸”,然后引出下句“偷淡”。此处的游戏笔墨译起来十分不易,如果按照“咸”“淡”直译成“salty”“tasteless”,读者只会觉得谈话的内容与食物有关,那样就无法体现语言的幽默之处了。因此,汪教授另辟蹊径,选用了“leisure”和“pleasure”,这种译法真是巧夺天工,不仅保留了原意,更体现了灿烂的古代文化。
三、异化法(Foreignization)
异化法需要译者的思想贴近原文的作者,用作者的思维表达原文的内容,力求保留原文韵味,并使读者感受到原文的文化,所以说,异化法有助于原文与译文文化的融合,其中语言的翻译主要通过直译法、音译加注释法等方法来实现。
(一)直译法(Literal translation)
直译,顾名思义就是直接使目的语的词汇、句法、风格、乃至修辞均与源语言保持类似或一致,即是在读者读懂且读顺的前提下,尽量保留源语内容和意象,同时向读者介绍源语独特的文化。
例3:《牡丹亭·第二出:言怀》(鹧鸪天):必须砍得蟾宫桂,始信人间玉斧长。
汪教授的译文是:
When I win the laurel in the future days,
I will prove that I am really smart and bright.
此句是柳梦梅的唱词,意为:此去京城必高中状元,这样才会使人们相信我是个有才之人。“蟾宫”,即月宫,是中国神话中嫦娥仙子居住的地方,也被称为广寒宫。此处不是此句的重点,同时考虑到文化差异,汪教授在此处采取了弱化文化的翻译方法。“桂”,指月桂树,古代人们常把月桂树的枝条编制成冠冕,用以象征杰出或胜利,而此意正与英语词汇“laurel(月桂树叶)”意义相符,英语中“win laurels”意为赢得荣誉的意思。汪教授在译文中采用“win the laurel”,使原文和译文的意思既自然天成,又一一对应,体现了直译清楚易懂的特点,又保留了文化特色,有异曲同工之妙。
例4:《牡丹亭·第十出:惊梦》(皂罗袍):朝飞暮卷,云霞翠轩;云丝风片,烟波画船。
汪教授的译文是:
The mist at dawn and rain at dusk,
The bowers in the evening rays,
The threads of clouds in gales of wind,
The painted boat and hazy sprays.
此句描写的是美好的景象,笔墨生动,栩栩如生。汪教授运用他扎实的语言功底和丰富的词汇,将此番景象直译而出,“朝飞(the mist at dawn)”“翠轩(the bowers)”“云丝(the threads of clouds)”“画船(the painted boat)”等等,为读者呈现出了真正传神的意象。
(二)音译加注释(transliteration plus annotation)
音译法,表现为将一种语言,在保留源语音的情况下,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翻译方法。音译法的优势是保留了源语言的读音,但是在音译的过程中,可能会造成源语言文化的丢失,因此,在合理的情况下使用音译法,可以更有效地促进跨文化交流。目前在我国,对于音译法的讨论主要集中在“人名”和“地名”两个方面,在英译版《牡丹亭》中,汪教授也穿插使用了音译法,既使读者对汉语语音加以认知,又传达了汉语的文化内涵。
注释法是一种补偿性翻译法,有些专用名词在源语言文化中具有特殊的内涵,特别是那些用作比喻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地理位置,翻译时就应通过注释法对其附加的文化信息进行说明。有时好的译文可以保留几乎所有的源语文化信息,但对于缺乏源语文化背景知识的读者来说就不能像源语读者一样理解译文,此时通过注释提供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识可以加深读者的理解,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4]
例5:《牡丹亭·第二十六出:玩真》(二郎神慢):些儿个,画图中影儿则度。著了,敢谁书馆中吊下幅小嫦娥。
汪教授的译文是:
Once more,Let me have a closer look soon.
Well,I've got it.This must be the portrait of Chang E,
A fairy lady dwelling in the moon.
此段唱词中出现了“嫦娥”,她是上古三皇五帝的后人,后羿的妻子,因偷食不老神药而奔月成仙,从此居于月亮之上,世人称之为“月亮仙子”。此处,汪教授采用音译法“Chang E”,并补充注释“A fairy lady dwelling in the moon.”,既使译文通俗易懂,又传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好内涵。
例6:《牡丹亭·第二十三出:冥判》(寄生草):有一个夜舒莲,扯不住留仙带;
汪教授的译文是:
There was a lotus that bloomed at night,
And Empress Feiyan died on the site.
此处的“夜舒莲”和“留仙带”出自于东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玩花而亡的典故。“夜舒莲”是指汉成帝的宫殿中,荷花昼开夜合;“留仙带”典自《赵后外传》,皇后赵飞燕,人如其名,身轻如燕,体态瘦弱,每每迎风起舞时,必拉住其裙子,才能将其留下,因此得词“留仙带”。汪教授将此句中,加入主人公的名字,并音译为“Feiyan”,且加注释“died on the site”,不仅使读者联想到杜丽娘效仿赵飞燕玩花而亡的情境,也传播了中华民族灿烂的古代文化。
四、结语
翻译不是单纯的语言转换,而是一种跨文化交流。归化法与异化法对翻译实践都有着重要作用,两种译法各有优势,又各有不足,“归化”的视阈下,译文会尽量采取读者所熟悉的表达方式和语言风格,有助于使厚重的文化典籍降低难度,扫除障碍,更容易被接受与理解,在跨文化融合的过程中,减少障碍,打破其文化瑰宝的地域性。而“异化”翻译策略下,译文会更加活灵活现的体现出时代文化的生动特点,保留了必要的不同文化的必然差异性,因而也会给读者带来一种完全不同于本文化的视野。[5]对于古典文学作品的翻译来说,单纯地选择某一种翻译方法都是不全面的,所以在翻译实践中,译者需要考虑到作品的内容、文化和针对的读者等方面,巧妙、灵活地应用两种译法,以达到最佳效果,做到既不失真于本国文化,又促进了跨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