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精神”对新疆精神脱贫的价值和意义探讨
2019-03-21古丽孜拉胡阿提
古丽孜拉 胡阿提
(1.新疆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1;2.新疆财经大学商务学院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1)
一、胡杨精神的内涵
胡杨精神在思想上、行动上与革命时期的红色精神一脉相承,是红色精神在和平年代里的西部传承,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开发新疆、建设新疆过程中所形成的伟大精神,象征坚韧与执着的胡杨精神是一代代扎根边疆、勇于奉献的人们留给我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在革命年代它成为促进新疆和平解放的精神动力,在和平建设时期成为推动广大官兵和新疆各民族人民生活更快更好发展的精神动力。今天中华民族进入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时期,虽然党的执政能力和国家的综合实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是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进道路上,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是现实存在的,在新疆由于历史的原因,这样的现实困难和挑战尤为突出。保持新疆的社会安定、民族团结和经济发展,让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老一辈留给我们的可贵的胡杨精神永放光芒,成为在新时期新疆各民族人民战胜贫困的精神力量,因此准确把握胡杨精神的内涵显得十分必要。2016年10月21日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同志强调“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2]
(一)胡杨精神是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新疆和平解放后,进疆人民解放军15万人根据中央军委的命令集体就地转业,组建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经济上团结当地各民族群众以发展生产建设新疆、政治上抵御来自疆内外的分裂势力以保卫边疆。转业军人和先后来到新疆的支边青年在恶劣的沙漠戈壁环境中,依靠坚强的毅力和勤劳的双手,克服了常人难以想像的困难,开垦荒地、修渠种树为新疆的现代工业和农业发展奠定了基础。解放军在新疆的农业生产是在茫茫戈壁滩上一切从零开始的,因为生产设备匮乏,新疆军区代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王震命令部队有组织接收国民党军队遗弃的废兵器自己打制农具,用战士们省下来的口粮到几十里甚至上百里外的老百姓那里换种子,向懂得栽种技术的随军农业专家学习栽培,耕地的马匹不足就由战士们8人一组拉一张犁,没有住房就在雪地上挖地窝子住,部队在艰苦的环境中参加农业生产,粮食可以自给,不用从苏联进口,为国家节省了开销,也减轻了人民的负担。1952年播种面积达到162万亩,收获粮食1.9亿斤,皮棉近700万斤。部队自有耕牛3万头,羊55万余只,猪3.5万头,家禽5.2万余只,自给率(含津贴、服装、菜金在内的所有费用)达到65%,从生产初期无菜、无油、缺吃少穿的困境,发展到每人每天2斤蔬菜,30克油,每人每月3-4斤肉。[3]面对极其恶劣的生存环境,支援边疆的广大指战员及普通的劳动群众以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克服了来自各方面的困难和挑战,肩负起了和平时期的新任务,踏上了和平时期的新征程,在荒漠和戈壁滩建起了农场、学校、厂矿、医院,击退了来自疆内外的各种分裂势力。在共产党的带领下为了革命事业愿意面对各种各样的艰难困苦,甚至愿意奉献出宝贵的生命,建设和保卫新疆的人们把胡杨精神提升到了新高度,赋予了新的价值意义。
(二)胡杨精神是自强不息的奋斗意志
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奋斗精神的民族”、“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4]解放前的新疆几乎没有现代工业,新疆各民族人民的各种日用品和穿的衣服都要从内地运进或者从苏联进口。在新疆兴办工厂既缺资金又缺人才,广大指战员精打细算,节省开支。到1952年在新疆建成了一批如:八一钢铁厂、八一面粉厂、新疆第一水泥厂、十月汽车修理厂等大中型企业。
解放初期,新疆虽然有丰富的煤炭资源,但是由于技术原因,开采的方法非常落后,产量低,成本高,煤价也就高,新疆冬天极其寒冷,百姓对煤的需求量很大,老百姓的生活也就受到影响。新疆军区司令部动员广大指战员义务劳动开掘了六道湾露天煤矿,建成后的露天煤矿缓解了新疆燃煤问题。负责露天煤矿的专家王衡升感动地说:“以往工人就是用机器开掘,每天也只能掘1.5立方米,而解放军只靠一把锹一双手,每天能掘3立方,有的战士居然能掘6立方,这简直是奇迹!我从你们身上看到了共产党人的精神,看到了祖国的前途!”[5]解放前新疆不产钢材,新疆的经济发展受到严重的制约,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1952年新疆有了自己的第一座小型钢铁联合企业,1952年6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驻苏联大使张闻天视察后高兴地说:“祖国西北边疆也能炼钢轧钢了,实在了不起!你们就是新中国的塞上娇子啊!”“马路不平,电灯不明”是当时新疆又一困境。1953年建成的苇湖梁电厂是当时驻疆军队用20个月的时间建成的乌鲁木齐从此结束了没有电灯照明的历史,送电那天各民族群众欢天喜地,载歌载舞,歌唱解放军,歌唱共产党。在一代代支援边疆的人们的自强不息的努力奋进下,建成一座座现代工厂,结束了新疆各族人民烧不起煤、用不上电和没有平整的公路的历史。
(三)胡杨精神是扎根边疆的深切情怀
新疆和平解放后,各项事业的发展要靠懂技术的人来开展,如果留不住人,新疆的发展就无从谈起。1957年周恩来指出:“要在新疆建立包括克拉玛依油田和乌鲁木齐地区的将来的工业中心,如果没有新疆各民族和内地汉族的共同努力,就搞不成功。首先铁路就修不成。铁路通了劳动力不够,资金不够,也没有办法来开发。”[6]驻疆的10万解放军是从井冈山、延安等革命圣地来到新疆的,革命胜利后,他们没有停止脚步,坐享胜利成功的喜悦,而是继续带着革命红色基因、带着为祖国守卫边防的爱国热情来到经济发展落后,自然环境恶劣的新疆,虽然他们已经转业了,但是他们的建制仍然是部队建制,这就决定了对组织的调配的服从,反映在人力资源的调配上如上世纪50年代初期为了解决驻疆部队“成家”“安家”的问题,王震亲自到上海找陈毅市长,请他帮助动员上海女青年支援边疆,此外又由湖南、四川、山东等地动员调入大批女青年来疆,之后在50年代的中后期,又有30多万的支援边疆的青壮年,60年代初期又有许多知识青年从内地的大城市如上海、天津等地来到新疆支边。很多转业军人和支边青年都无怨无悔,还用张忠翰的“十万雄狮到天山,且守边疆且屯田。塞外江南一样好,何须争入玉门关。”自勉。
(四)胡杨精神是甘于奉献的优良品质
在人民解放军刚进入新疆时,毛主席就做出重要指示:“你们到新疆的任务,是为各族人民办好事”。毛泽东的指示鼓舞着所有在疆奋斗的人们,他们发扬了必须吃苦、敢于吃苦、能够吃苦的精神。王震写了一篇介绍新疆部队1950年的生产成绩的《新疆军队生产简短总结》,时任西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的张治中说道:“文章是很朴实的,但又是极其生动的,几乎可以说不是用笔墨写成的,而是用驻在新疆的人民解放军的血汗写成的。应该说,在这一年中,驻新战士所表现出来的忘我的献身精神,发挥的高度的军队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所鼓舞起的漫溢新疆天山南北的生产热情,在新疆的发展史中创造了惊人的变革。”[7]为了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在开发新疆建设新疆过程中,转业军人和支边青年更多的是服从国家或上级的统一要求和部署,深刻认识到每个个体的前途与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是相吻合的。国家或上级要求做什么,就坚决做什么,做到只有坚决执行命令,不讲任何条件,发扬爱国主义精神,为了祖国统一和边疆稳定,也为了新疆建设事业走上正轨,将自己的个人得失和生死置之度外,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这种服从意识深深融入到支援新疆建设新疆的人们的血液之中。
二、精神扶贫融入新疆少数民族地区扶贫开发的必要性
2015年11月27日至28日,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脱贫致富终究要靠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8]扶贫开发的任务具有艰巨性和长期性的特点,是为了广大人民的利益而服务的,在扶贫道路上要求无论是扶贫帮困的服务者还是扶贫的主体都要充满斗志,不断提升自身各方面的能力,靠自己坚定的意志和辛勤的劳动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在扶贫工作不断深入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使我们对扶贫工作的认识不断提高,精神扶贫越来越成为了新时期扶贫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贫困地区实现早日脱贫的重要举措。
(一)精神扶贫的内涵及其辩证关系
“精神扶贫”源自于精神贫困。精神贫困是顽固的“心病”,人的隐匿性的心理制约着行为,所以相对于物质的匮乏,精神贫困更难治理,产生的负面作用也更大。自然环境的特殊性、产业发展水平的落后性和社会情况的复杂性为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精神贫困提供了土壤,在少数民族集中的贫困地区精神贫困表现为:因环境恶劣而导致的听天由命习惯贫困;因自身能力受限导致的不思进取无奈的贫困;过渡依赖物质扶贫的以贫为荣,甚至产生“争贫闹访”等行为。在担任福建省宁德市地委书记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根据“宁德模式”的扶贫方式的经验总结提出了精神扶贫,并且把实现全面脱贫就要“建设好贫困地区的精神文明”,写进了他的《摆脱贫困》一书中,“重硬轻软的做法,那种认为商品生产发展了,脱贫问题就自然而然地解决了的想法,都是违背辩证法的”[9],因此在我国边远贫苦的少数民族地区打赢脱贫攻坚战就是要抓好精神扶贫。精神扶贫从激发摆脱贫困斗志和摆脱贫困技能来看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扶志,就是要让贫困地区的民众要树立起坚定的脱贫志向,习近平总书记说:“幸福不会从天而降,好日子是干出来的。”“引导贫困群众树立‘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观念”。[10]要发扬当年广大支边官兵和人民群众百折不挠、不畏艰辛的韧劲。打赢脱贫攻坚战,我国的脱贫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和反复性就在于一味地物质帮扶不仅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不利于贫困人口振奋精神和坚定意志,对扶贫帮困的主体顺利开展长久持续的脱贫工作也就不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致富贵在立志,只要有志气、有信心,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二是扶智,培养和提高贫困地区民众的脱贫技能授人以渔,我国历来重视科学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早在1956年我们就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口号。后来又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科技发展需要教育先行,我国大部分贫困地区都是少数民族集中地区,由于各种原因他们的教育水平普遍低下,很多民族地区致贫的最主要的原因在于缺乏科学技术知识,即便是他们世世代代从事的传统产业,由于没有很好的运用新科技助力传统产业,不仅不能帮助他们改善生活,甚至还对生态造成严重的破坏从而雪上加霜。生活和生存条件上的“贫弱”的结果就是贫困人口摆脱贫困信心“贫弱”的扶“智”与扶“志”互为条件缺一不可。两者是激发脱贫攻坚的内生动力,“扶志”和“扶智”两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依存。一方面,两者所起的作用不同,“扶志”更主要侧重于心理层面,解决的是观念、心态等问题,是隐匿性的;“扶智”更加侧重于能力层面的建设,如人们对知识、技术、信息的获得,是外显性的。另一方面,“扶志”是基础,为贫困群众树立信心、确立目标,就是要建立起“飞”愿望。“扶智”是成就目标和愿望、增强信心的有力支撑,就是为了“飞”而进行能力培养,“扶智”须先“扶志”,“扶志”必须“扶智”,也就是说“扶志”和“扶智”是打好和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内生动力。
(二)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精神贫困的表现
我国仍然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表明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区域发展不平衡,制约贫困地区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实现贫困地区的脱贫,真正解决贫困问题,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我们既要帮助贫困群众树立信心、转变观念引导和激发自身主体的力量,又要帮助贫困地区群众开展科技文化教育,提升自身主体的能力,而我国西部地区是最主要的贫困地区。新疆是西部地区最大的省区,新疆的贫困人口分布区域呈现边缘性和较高民族比例的特点。贫困人口的精神贫困主要表现为:一、没有人生目标,主体意识缺失。一方面新疆偏远地带的落后闭塞的环境,是一些贫困居民世代物质匮乏的主要原因,特定环境形成了贫困居民特定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旧的、落后的、一成不变的生活方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也就无法推动生产发展为他们致富,而落后的价值观念也造成了他们习惯贫困、安于贫困的心理。因此脱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向政府伸手,靠救济过活。二、思想观念落后,主体能动性缺失。在新疆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普遍一致的存在思想观念落后,民族贫困地区受宗教思想的影响很深,对于自身贫困的改观寄托于来生,甚至不惜借钱办各种名堂的酒席,比穿比排场,没有知识改变命运的认识,认为花钱上学找不到工作还不如早点帮衬家里,对女孩子的教育更是极度不重视,甚至还有嫁女儿致富的愚昧做法。三、掌握的技能单一,主观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比如在新疆游牧的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人口除了放牧不掌握任何技能,而且这种技能也是粗放式的,加上他们的国语水平差,学习新技能严重的受到自身能力的限制,新的时代背景下、扶贫开发的内容不断优化,传统农业和养殖业的开发、新产业的开发都需要掌握一定生产技术的劳动力,职业能力单一严重的制约着贫困人口的脱贫。
提升主体意识的“扶志”和提升主体能力的“扶智”就是提升贫困民众的精神需求,人的精神需求是内在,属于人们头脑中的思想认知问题。与外在的物质需求相比较属于一种更高层次的人生追求,是一项艰巨而又复杂的工程。
三、“胡杨精神”对新疆精神扶贫的价值和意义
胡杨精神是中华民族革命精神的组成部分,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固边稳疆的重要保障,在中华民族迈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今天,胡杨精神成为我们开辟新征程取得新成就的坚强有力的支撑。
(一)胡杨精神为新疆民族地区精神扶贫提供了思想指引
扶贫开发不仅仅是脱贫对象在物质要求上的发展,因为在物质取得进一步发展的过程中,精神贫困制约了物质增长成为了扶贫开发工作的一个痛点,扶贫开发还需要对扶贫主体在观念上进行重塑。胡杨精神能为扶贫主体的观念重塑提供有利的思想指导作用,因为胡杨精神与扶“志”所需要的宝贵精神十分契合。扶“志”最根本的就是要使贫困地区的脱贫对象和脱贫一线的干部改变过去不相信自己有改变困境的能力和机会的消极想法,建立起扶贫脱贫的理想信念,这也是我国进入到扶贫攻坚战阶段所急需解决的问题。首先,坚定的理想信念可以凝聚人心,广大稳疆固边的指战员和支边青年身处新疆恶劣的自然环境下,在最基本的生活生产用品极度匮乏的情况下取得一次次胜利和一项项成就,就是革命的理想信念把大家凝聚在一起形成了巨大的不可战胜的力量。新疆民族地区的脱贫攻坚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的特点,这个新的伟大而艰巨的征程对于脱贫的对象和扶贫的主体来讲就如同在长征路上一样需要强有力的理想信念,因为共同的理想信念是脱贫的对象和扶贫的主体凝聚在一起的最强有力的精神动力,也只有脱贫的对象和扶贫的主体凝聚在同一个目标之下,脱贫攻坚战才能取得胜利。其次,坚定理想信念是人们奋斗的动力源泉,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在新疆固边屯垦的指战员和人民群众在荒漠戈壁上建农场、工厂、学校、电厂,在面对饥饿、伤痛和死亡威胁时却依旧勇敢向前迈进,就是有着坚定的保家卫国的理想信念,打赢脱贫攻坚战就需要有稳疆固边的战士和支边青年的奋斗精神,在新疆扶贫脱贫的彻底性越来越受到精神贫困的制约,反复致贫的现象非常不利于扶贫主体开展扶贫工作的积极性,在开展扶贫工作中认为扶贫看不到希望,简单应付,不知道扶谁和怎么扶,对贫困居民的基本情况不了解,扶贫资金不能用在刀刃上,不仅导致扶贫资金的浪费,反而使真正贫困的人口感觉不到政府的关怀,感觉自己“被抛弃”。这就导致了扶贫主体不能“有的放矢”和脱贫对象不能被“精准关怀”,从而双方都没有了战胜贫困的奋斗精神,阻碍了扶贫进程,固边兴疆的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不仅可以对扶贫主体也对脱贫对象起到激励作用,帮助扶贫主体和脱贫对象为摆脱贫困克服困难,勇往直前。再次,坚定的理想信念是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在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中,坚定的理想信念是我们取得一个有一个伟大胜利的重要支撑,在新疆固边稳疆的任务取得重大胜利的背后是党中央毛主席的正确领导,在考虑到当时我国刚建国不久,生产力水平还很低,在新疆更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导致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发展落后,而各种西方势力还在想方设法破坏我们伟大祖国安全和稳定,新疆一些分裂势力的余毒仍然存在,因此要使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重大发,展必须结合新疆的实际做到既发展经济,又要稳固边防,为社会主义新中国奉献力量的理想信念使广大支边战士和青年团结在党中央周围。使解放后新疆的各项事业步入正轨。打赢扶贫攻坚战是新时期摆在我们面前又一个伟大而艰巨的任务,它事关人民的根本利益。脱贫致富就是新时期我国人民的最根本利益,它关系到扶贫主体和脱贫对象的前途和命运,在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伟大斗争中,解放后建设边疆、保卫边疆的胡杨精神所蕴内涵为扶贫主体和脱贫对象提供了思想指引,这一精神不仅可以帮助贫困地区的扶贫主体结合各地区具体的致贫原因去开展适合不同地区的新的扶贫工作,帮助贫困人口去逐渐转变他们封闭的思想。也可以成为新疆少数民族地区扶“志”的丰富的教育资源和精神源泉,能够真正的为广大的贫困人口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从而为扶贫工作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二)胡杨精神为新疆民族地区精神扶贫提供了价值引领
在新疆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中,受到人们观念、心态、知识、技术水平的影响,物质脱贫受到制约,巩固脱贫成果面临一个困境。解决贫困人口的精神扶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胡杨精神是我们稳疆固边的宝贵精神财富,在新的时代背景之下,可以发挥胡杨精神的价值引领作用,实现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精神脱贫。首先,自强不息,勇于创业的精神,中华民族自古就有自强不息和勇于创业的优良品质,党和人民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传承了这种品质,使之成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的关键时期,要实现全国范围内的十几亿人口整体达到小康水平,必须要发扬无畏艰辛的精神,一方面扶贫主体要勇敢开拓,制定出符合贫困地区实际情况的扶贫方式,才能真正的帮助贫困人口实现整体生活水平的提升;另一方面,脱贫对象要改变等、靠、要的惰性和被动的脱贫态度,要有提升自己的生存技能的决心和信心,要有和扶贫主体一道形成合力战胜贫困的信心。其次,扎根边疆,建功立业的精神,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有一个著名的观点:“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人的质量,而不是自然资源的多寡和资本的数量。”[11]新疆屯垦年代注重于农垦开发,专业军人无论是纪律性还是觉悟性都很高,在党的号召下,为了新疆各民族人民的建设事业能够安心于固疆守边事业。新时代新疆扶贫开发事业的顺利发展不能再只简单地局限于农牧业的发展,因为不仅民众脱贫不能真正实现还对生态环境带来极其严重的破坏,所以除了改进传统产业之外,还要发展特色产业和新产业,吸引和留住更多优质人力资源,弥补因资源缺乏和自然条件受限而产生的制约新疆扶贫开发的缺陷。在新疆扶贫事业靠的就是当地为数不多的各类人才和一批批政府有组织下派的扶贫干部、援疆干部,他们是新疆扶贫事业能否顺利推进和取得成功的关键,如果他们对扶贫工作漠不关心,对群众置之不理,甚至把下基层工作做为自己以后工作晋升的跳板,那么对于党的事业将造成巨大损失。因此新时期取得脱贫攻坚战的胜利,扶贫主体也要继续发扬广大官兵和支边青年固守边疆、建功立业的精神。再次,甘于奉献,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扎根新疆的开拓者和建设者离开自己的家乡抱着“建设祖国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理想,付出艰辛的劳动,洒下青春和汗水,在新疆实现了戈壁变良田、沙漠变绿洲的梦想,这种优良品质是新疆各民族人民的精神财富,在实现新疆扶贫开发事业胜利的道路上不管是扶贫主体还是脱贫对象都必须发扬敢于奉献的精神,在脱贫道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做到为了实现自己的生活迈向更高的台阶勇于吃苦,早日实现脱贫攻坚战的伟大胜利。
如今,我国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期,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不达标。新疆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战略地位极其特殊。扶贫开发是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工作总目标实现的重要的一个环节,只有尽快改善新疆农牧区、边境地区和困难人群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才能让他们与全国人民一道共享改革开放的红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多重温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伟大历史,心中会增添很多正能量。”[12]毋庸置疑,胡杨精神蕴含了无限丰富的“营养剂”,是我们当前推进精准扶贫强大的“正能量”。弘扬胡杨精神推进精准扶贫,实现贫困地区振兴,各族人民只有紧紧围绕在党中央的周围,在党的带领之下才能实现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国家的伟大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