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研发机构创新发展机制研究
2019-03-21丁红燕李冰玉
丁红燕 李冰玉 宋 姣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山东 青岛 266580)
正如钱颖一(2016)在《创新的创新》一书的“序”中所述,21世纪不再争论计划与市场,全球都认同创新是驱动社会发展的最终力量*钱颖一:《创新的创新·序》,浙江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v-vii页。。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十八届五中全会又提出创新要成为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我国经济要向高质量经济发展,即主要依靠科技创新发展、科技创新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科技创新需要载体,新型研发机构就是在产业变革和科技革命的历史交汇下应运而生的主要创新载体,并逐渐成为各地吸引创新人才,推动产学研结合,加速成果产业化的重要平台*左朝胜:《应运而生 趁势而起——广东省科技厅厅长黄宁生畅谈新型研发机构》,《科技日报》2014年第23期。。近年来,新型研发机构从应运而生、趁势而起到蓬勃发展,逐渐成为学者们开始研究的对象。他们通过对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华大基因研究院等典型新型研发机构的研究,使大家对新型研发机构有了初步的认识*曾国屏、林菲:《走向创业型科研机构——深圳新型科研机构初探》,《中国软科学》2013年第11期。。随着新型研发机构的数量逐渐增多,根据新型研发机构的发展实践发现了新型研发机构所具有的共同特征*陈宝明、刘光武、丁明磊:《我国新型研发组织发展现状与政策建议》,《中国科技论坛》2013年第3期。。得益于学者们对新型研发机构的研究不断深入和完善,外界对新型研发机构的概念、特点以及组织管理模式等有了更清晰的认知,但是目前的文献对于新型研发机构创新发展机制的研究还比较少,而这是研究新型研发机构创新发展非常重要的问题。我们主要通过对我国创新发展实践的总结分析其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推理出创新发展机制。这对于新型研发机构的研究具有补充和完善作用,而且对于我国新型研发机构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新型研发机构创新发展的影响因素
(一)新型研发机构的特征
截止到2018年末,已有包括广东省、江苏省、深圳市、苏州市等22个省市及地区发布了支持新型研发机构的文件和政策,并形成了诸如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等一批著名的新型研发机构[注]胡海云、姜迪、蒋婧:《江苏省企业研发机构的差异化研究和政策建议》,《江苏科技信息》2018年第24期。。我们对这些新型研发机构的创新发展实践研究后发现,相对于传统科研机构,新型研发机构具有投资主体多元化、组建模式多样化、资源配置市场化、管理机制企业化、研发方向需求化、人才队伍国际化等显著特征,尤其是在建设主体上,新型研发机构的资金投入主体、建设运营主体和产权共享主体与传统科研机构都有很大的区别。传统科研机构创建模式单一,一般属于国有的事业单位,有固定的人员编制和事业费,参照公务机关的体制机制管理,“计划”特色明显[注]谈力、陈宇山:《广东新型研发机构的建设模式研究及建议》,《科技管理研究》2015年第20期。。而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模式多样化,由政府部门、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社会组织、产业联盟、科研团体或个人等不同类型的主体,通过独立创办或以多种形式组合共建,参与市场竞争,能够有效促进技术、人才、资金等创新要素的优化配置,更加符合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和产业发展的需求,有力地弥补了传统科研机构的缺点和不足[注]李金惠、王静雯、王増栩:《广东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现状、政策及建议分析》,《技术与创新管理》2018年第3期。。新型研发机构的开放性与互动性,使其不仅能够同周边创新主体有效互动,而且还能跨地域、跨组织寻求创新合作,成为了创新资源汇聚的平台。此外,国家及各地市的政策支持及市场对新型研发机构的需求在新型研发机构的发展过程中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新型研发机构创新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
根据我国新型研发机构的发展实践及特征,可以发现影响新型研发机构创新发展的因素主要包括创新战略、外部环境、创新驱动力、内部管理模式和要素资源等五个要素。新型研发机构的创新发展的影响因素具体如图1所示。
图1 新型研发机构创新发展影响因素
1.遵循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新型研发机构创新发展的根本。
新型研发机构是我国科技创新的主要载体,其终极目标是创新,因此创新战略是其主要的战略[注]郑秋生、张宏丽、李金惠:《广东国家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建设中企业研发机构的作用》,《科技管理研究》2018年第1期。。创新战略及管理人员的创新精神是维持新型研发机构持续性地进行高水平研发的源泉,是其他因素发挥作用的基础,对其他因素起着促进的作用。新型研发机构为了实现创新战略,以经济社会重大需求为导向进行研发,管理、技术等主要围绕协同创新进行,加大对研发的投入,创新人才资源政策,强化激励机制,调动科研人员的创新积极性,从而实现创新战略。遵循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决定了新型研发机构的创新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对新型研发机构创新发展提出的本质要求。
2.外部环境为新型研发机构创新发展创造需求。
外部环境主要包括市场环境和制度环境。供给侧改革充分说明了我国某些产品科技含量和经济附加值不高,不能够满足人民的消费需求,因此,市场的需求对新型研发机构的创新发展提出了要求。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新型研发机构要随时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研发内容,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市场环境为新型研发机构的出现创造条件,制度环境则为其发展提供了保障。为了鼓励科技创新及新型研发机构的发展,国家及各省市纷纷出台了针对新型研发机构的支持文件,这对于新型研发机构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制度支持[注]罗嘉文、于玺、米银俊:《新型研发机构发展创新研究》,《中国高校科技》2018年第11期。。
3.多领域协同创新为新型研发机构提供持久创新驱动力。
相对于传统的研发机构,新型研发机构更加注重产学研等一体化发展,因此,在创新驱动力上,注重技术、市场、管理、制度等的全面协同创新。市场上来自最终消费者以及同行业竞争者的压力,迫使新型研发机构不仅要提升研发活动的效率,而且还要紧跟市场需求,关注市场动态,不断调整研发内容。不同于传统的研发机构,新型研发机构的管理模式及制度具有灵活性,在合理灵活的管理制度下,最大程度地发挥参与各方的协同创新作用。市场、技术、管理、制度等多领域的全面协同创新为新型研发机构的发展提供了持久的创新驱动力。
4.内部管理模式保障了新型研发机构的顺利运行。
在内部管理模式上,组织管理模式和协同创新模式均更加有利于创新及成果的转化。在组织方式上,新型研发机构一般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理事会作为组织的决策部门,负责组织的战略定位和发展方向等重大决策。这种灵活的组织结构既能够实现“投管分离”,又能很好地将上级的决定、命令贯彻执行下去。在管理模式上,新型研发机构普遍采用扁平化的同级管理模式。相比于按照功能划分的“金字塔型”的垂直管理模式,这种“扁平型”的管理模式体现了一种全新的以团队为核心的理念[注]夏太寿、张玉赋、高冉晖等:《我国新型研发机构协同创新模式与机制研究——以苏粤陕6家新型研发机构为例》,《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年第14期。。在这种模式下,研发、职能、公共服务等各部门处于同一层级,各部门之间职责和权限划分明确,功能之间相互补充、相互联系,有利于各部门之间加强联系与合作,促进新型研发机构内部进行协同创新。
新型研发机构的另一大特色就是创造了高度协作而又分工明确的政产学研合作模式。政产学研合作模式早已突破了“研究成果—产业化”的简单线性模式,正在朝着网络化、虚拟型的协同创新模式发展。新型研发机构的建立为政产学研合作各方在协同创新网络下保持长期、稳定、互惠、互利的协作关系提供了条件。
5.要素资源为新型研发机构创新提供基础。
新型研发机构的核心为研发,而研发需要资金和人才。因此,大量研发投入和人才要素的积累为新型研发机构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基础。近些年来,我国各类组织都意识到了研发投入对于创新的重要性,在研发投入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新型研发机构在研发方面的投入力度更大,如华为公司将销售收入的10%以上的比例投入研发,在2007年到2017年的10年间投入3 940亿元作为研发资金,大大高于国际平均水平。
新型研发机构在用人机制方面更加灵活,除了大力引进国内外领军人才外,还鼓励具有创新胆识和创新能力的年轻人承担重任,如在华大基因研究院,17岁的高二学生就能担当研发经费达500万的项目组长。同时新型研发机构着力培养具有原创精神和源头创新能力的年轻研究人员,如深港产学研基地借助北京大学与香港科技大学丰富的教育资源优势,为深港区域及珠三角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培养了大量具备全球视野、国际竞争力和先进管理理念的高层次人才。新型研发机构在实践中成功践行了尊重人才、培养人才的发展理念,实施了企业和员工共同发展的人才战略。新型研发机构除了为科研人员提供丰厚的薪酬外,还通过为创新人才开通子女上学、就业等绿色通道的方式,吸引了一大批国内外高端创新人才[注]Sapra,H., Subramanian,A., Subramanian,K.,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Innovation,Theory and Evidence, 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2014,49(4):82-106.。与传统研发机构相比,新型研发机构在人才积累方面具有重大优势,这也是新型研发机构能够异军突起并获得长足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注]廖晓东:《创新体系竞争视域下的广东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研究》,《科技与经济》2017年第4期。。
二、新型研发机构的创新发展机制
根据新型研发机构创新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其关系,我们将新型研发机构的创新发展机制细分为创新动力机制、管理协调机制、要素配置机制及风险管理机制等四个子机制(具体见图1)。这四个子机制相互作用和影响,形成一个有机的、系统的整体。四个子机制之间的关系及各个机制的相关机理具体如图2所示。
图2 新型研发机构创新发展机制及其关系
(一)新型研发机构的创新动力机制
新型研发机构的创新动力来自内部驱动与外部驱动两个方面(如图3所示)。市场需求及不断的变化为新型研发机构提供了创新的方向和领域,这构成了新型研发机构创新发展的市场外部驱动。作为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载体,新型研发机构的主要任务为将科学技术等知识资源转化为产品。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企业寻求技术创新的路径越来越快捷,企业与研发组织之间可以实现实时信息传递与沟通,两者合作的成本正在降低,信任度正在提高[注]吴卫、陈雷霆:《不同信息条件下新型研发机构形成和作用机理研究——基于创新驱动发展的视角》,《科技管理研究》2018年第11期。。企业与研发组织之间,以及各类研发组织相互之间能够建立长久稳固的技术联盟。新的技术联盟日常运行与管理灵活简便,组织的协同性也大大提高。在新的市场环境下,科技创新的需求及信息技术的应用,为新型研发机构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外部驱动。
各地政府为了鼓励新型研发机构的发展出台了多项措施,为其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注]Czarnitzki,D., Hussinger,K., The Link Between R&D Subsidies, R&D Spending and Technological Performance , SSRN Electronic Journal,2004(4-56).。各地出台的文件内容既包括了有关新型研发机构认定、管理的条件以及程序,还涉及了相关的考核指标以及激励措施。对于已经通过认定的新型研发机构在初创阶段以及后续发展阶段,各地通过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一系列措施给予优惠政策。政府给予的优惠政策为新型研发机构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注]Hewitt-Dundas,N., Roper,S., Output Additionality of Public Support for Innovation:Evidence for Irish Manufacturing Plants,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2010,18(1):107-122.。
图3 新型研发机构创新动力机制
在内部驱动方面,新型研发机构通过市场、技术、管理、制度等多领域全面协同创新进行自我改革与创新,以适应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当市场需求发生变化时,新型研发机构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调整研发活动的内容与重点,技术创新能够快速地反应市场需求的状况,并且在人力资源管理、研发投入等方面进行快速调整,与市场创新和技术创新相匹配,形成协同创新,从而和外部驱动力共同形成新型研发机构的创新动力。
(二)新型研发机构的管理协调机制
新型研发机构的管理协调机制如图4所示。
图4 新型研发机构管理协调机制
新型研发机构由政府部门、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社会组织、产业联盟、科研团体或个人等不同类型的主体,通过独立创办或以多种形式组合共建。其诞生更具有针对性,新型研发机构具有组织不稳定性。因此,其组织管理模式要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能够适应不同类型的研发主体。新型研发机构的组织管理模式的灵活性和各方的协同创新模式,能够更加有效地协调人力资源和研发投入等要素资源的有效配置,进而推动了创新战略的实现。新型研发机构的组织管理模式及协同创新模式,克服了传统研发机构单一模式的弊端,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各个参与主体的作用,提高科技资源的利用效率。其原因主要包括:第一,参与市场化竞争使得新型研发机构的技术创新意识和技术创新能力更强;第二,参与主体多元化,使得新型研发机构跨专业、跨国界整合资源的能力更强;第三,新型研发机构聚集了各个领域的创新人才,具备更强的知识创新能力。
(三)新型研发机构的要素配置机制
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要素资源为新型研发机构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市场需求、创新战略、国家政策支持以及内部管理模式这四个维度直接或者间接地为新型研发机构的发展配置了相应的要素资源。新型研发机构的要素配置机制如图5所示。
图5 新型研发机构的要素配置机制
首先,市场需求为新型研发机构创新提出方向,要求新型研发机构配置创新所需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要素。其次,新型研发机构的创新战略,要求组织的各项活动以创新为核心,人力资源、资金投入都要围绕创新进行,会使得组织配置创新所需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要素。再次,国家政策支持为新型研发机构要素资源的流入提供保障。国家针对新型研发机构出台的一系列支持政策和保障措施,为新型研发机构配置创新所需的人力资源和研发资金提供了制度支持。最后,新型研发机构灵活的内部管理模式为创新人才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在开放、包容的工作环境中,以市场化的激励措施,激发研发人员的创造力,同时吸引更多的人才要素流入新型研发机构中。
(四)新型研发机构的风险管理机制
新型研发机构所面临的风险主要是技术创新所带来的风险。技术创新风险是指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项目本身的难度与复杂性以及研发机构自身能力的有限性导致研发机构技术创新活动中止、撤销、失败、或达不到预期的经济技术指标的可能性。因此,合理控制技术创新风险对于新型研发机构提高研发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针对外部环境及新型研发机构的创新发展系统所带来的风险,新型研发机构经过相应的风险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等风险管理的步骤及流程,选择合适的应对措施,最终达到创新战略的目标(具体如图6所示)。
图6 新型研发机构的风险管理机制
新型研发机构在风险应对上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新型研发机构投资主体多元化,除了由高校、企业、科研院所联合创办之外,还包括技术联盟、创业投资基金等多种类型组织参与构建。针对研发高投入、高风险的特点,新型研发机构可以根据风险共担的方式来确定利益分配。根据参与主体投入的资本、人力、场地等贡献价值的大小确定风险与收益比例,通过风险分担的方式既将风险控制在各个主体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还实现了投资主体承担风险与获取收益对等的原则。此外,社会上的保险等金融机构提供专业服务以及政府为重大科研成果研发提供风险投资等措施为新型研发机构应对风险提供了坚实的后盾。
新型研发机构的创新动力机制、管理协调机制、要素配置机制及风险管理机制等四个子机制共同作用,形成一个系统的整体,共同推动新型研发机构的持续有效的创新。
三、促进我国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建议
(一)政府层面
1.各地市应尽快出台支持新型研发机构的支持政策。
新型研发机构在广东、江苏、浙江、深圳等地发展良好。这得益于这些地区的政府对于新型研发机构的支持。外部制度支持对于新型研发机构的发展具有重要的驱动作用。各地市应根据自身的状况,尽快出台支持新型研发机构的政策。由于对新型研发机构的扶持不仅涉及科技行政管理部门,还涉及财政、土地、税收、金融等部门,因此,要建立多部门联动机制,择优扶持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和发展。各种扶持制度的出台及完善,对新型研发机构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外部的制度驱动动力,有利于促进实现其持续的创新,对创新战略的实现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全方位、多种扶持方式并进,加强监督和考核。
不同类型的新型研发机构,分别在建设、运营、科研设备后补贴、成果转化、考核奖励、创新创业、税收金融及人才引进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扶持[注]Guan,J.C., Yam,R.C.M., Effects of Government Financial Incentives on Firms Innovation Performance in China: Evidences from Beijing in the 1990s, Research Policy,2014,44(1):273-282.。扶持的方式多种多样,包括:优先安排和审批建设用地,直接财政资金支持,科研设备后补贴,成果转化奖励,考核奖励,项目支持,等等。在财政资金使用的整个过程中,要明确资金的开支范围,加强对资金使用的监督,以保证财政资金运用的效率和效果。
3.在政策和方向上合理引导新型研发机构的发展。
根据各地的实践,新型研发机构主要特点存在于筹建方式、组织结构和内部管理模式等方面。因此,政府部门应该在以下方面进行合理引导:
(1)鼓励企业与高校、政府等各方合作,共建新型研发机构。
(2)管理现代化,建立科研人员为主体并体现其地位的网状或矩阵型的组织结构。
(3)引导建立由产学研等多方主体共同参与的理事会制度和与之相适应的管理制度,实行管投分离、独立运作。特别要建立完善协作创新主体之间的风险分摊、利益分配以及激励机制,允许科研收益及成果转化收益的一定比例(较高比例)归科研成果主要完成人及团队,提高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二)新型研发机构层面
1. 明确创新战略,配置要素资源进行创新。
新型研发机构的使命为创新。因此,新型研发机构要确立以创新为核心的战略。在要素资源的配置上,要以创新为目标,加大组织的研发投入力度,在人力资源的招聘、留用、考核、晋升等方面以创新战略的实现为目标,增加研发人员的积极性。
2.建立及完善以创新为核心的组织管理模式。
按照新型研发机构的特点,新建的实行合作共建的模式,改组的加强与政府和高校的合作。无论是何种渠道成立的新型研发机构,必须实行管投分离,独立运作,建立以科研人员为核心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为了提高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在创新成果的利益分配方面,要加大对科研人员收益分成的比例。
3.建立和完善内部协调管理机制。
研发活动是一项受制度、市场、技术制约的高风险活动。为了提高研发的成功率并将其快速地转换为创新成果,新型研发机构需要在企业内部建立和完善制度、市场、技术、人力和风险相互匹配的内部协调管理机制,使外部驱动、内部驱动与创新要素资源相协调,并将风险降低到可以接受的水平,从而提高创新的效率和效果,实现创新战略。
总之,新型研发机构是我国高质量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要从政府和新型研发机构两个层面促进新型研发机构的创新动力机制、管理协调机制、要素配置机制及风险管理机制的完善,促进新型研发机构持续不断的创新,以实现其创新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