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山县巍宝山南诏土主庙宗教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初探
2019-03-21朱亚杰
朱亚杰
(西南林业大学,云南 昆明 650224)
1 引言
南诏土主庙作为巍山彝族地区土主文化的重要载体,经过了长达250多年的进步和发展,逐渐奠定了在彝族人民群众中的地位,彝族同胞视其为祖庙,土主庙对于该地区的宗教文化同样具有重要的影响。据相关调查研究发现,历史上我国多处都有土主文化的记载,但较多的集中在我国的西南地区,尤其以云南的彝族地区为代表,巍山作为众多的彝族群众聚集区加之南诏土主庙的广大影响,以致众多的研究者认为巍山县区域是西南彝族的发源地,更是彝族土主文化的核心。
2 南诏土主庙的宗教文化
2.1 南诏历史简介
南诏土主庙是巍宝山早期修建的的宫殿之一,它坐落在云南省大理州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以南10 km的全国森林公园巍宝山山腰之间,南诏土主庙是巍宝山道观旅游景区沿途内的第一所宫殿,体现出了它在巍山彝区中的地位。南诏第一代大王细奴逻首先建立大蒙国,起源于巍山地域,后迁都至大理太和城,南诏国在253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共经历了十三代大王。公元714年唐玄宗下令加封细奴逻为土主大王后,南诏第三代大王盛罗皮为祭奠先王修建了南诏土主庙,历史发展过程中主要土主及贡献如下。
奇嘉王细奴逻(公元671~674年)是南诏国的始祖,是彝区公认的南诏彝族第一代大王,它最先创立的大蒙国经过多年的发展成为了南诏国的前身。
威成王盛逻皮(公元672~728年)继位期间劝导臣民学习文化,提倡从儒尊孔,使南诏的汉文化得到了很大的推广,他是南诏土主庙的始建者。
云南王皮罗阁(公元697~748年)继位后顺利地统一了六诏建立了相对独立于唐王朝的地方王国南诏国。
南诏土主庙在巍宝山建筑群中地处位置比较平坦,山门前方开阔,选址别具匠心,殿门前方是创世纪广场,右侧与文昌宫相接。南诏土主庙作为我国彝族同胞重要的祭祀拜祖场所,是目前我国存在的最有历史文化和研究科考价值的彝族土主庙。
2.2 空间布局
南诏土主庙始建于唐开元二年,起初总占地2330 m2,建筑占地面积为1210 m2,南诏土主庙是一座三进两院的殿宇(图1),殿宇座西向东,规模布局严谨,整座土主庙呈现出规则矩形布局,属于中轴对称的封闭院落格局,分别由上下两个院落构成,中轴线从下往上依此为殿门、次殿殿、大王殿以及两旁的偏殿构成,大殿坐落在最高处直接相望踏歌场,大殿与山门高差为5.2 m。
2.3 建筑形式
南诏土主庙属于仿唐朝建筑风格,分别由大殿、偏殿、长廊等主要基础建筑构成,大殿内分别塑起了以细奴逻为首的南诏十三代大王等多尊铜像。大殿为歇山顶式的建筑风格,大王殿(图2)修建在高1.5 m的石基之上,面阔三间前设廊道正间为雕花隔扇门,两次间设窗,前檐下以垂柱及花板作为配饰,殿脊两端均饰以青花细瓷的鱼龙正吻。
山门为重檐歇山顶,仿三门殿设计风格。次殿的建筑风格为单檐歇山顶式风格。大殿两侧偏殿采用了重叠的平檐建筑风格,看似恢弘阔达,彰显出了南诏国时期严格的等级规章制度。
2.4 植物配置
南诏土主庙内的植物多以盆栽植物为主,大多采用了对植以及列植的种植方式。为方便祭祀节庆期间移动,下院落内两侧分别种植大小均一的五盆桂花(图3),象征彝族同胞们对于吉祥、和平、美好的生活的追求,次殿后列植12株侧柏,表明了人们对于神灵的敬重,上院落内两侧分别种植四棵桂花和一颗白玉兰,植物栽植均采用对称种植的原则,院落内其余植物也都已桂花和小柏树为主。
图1 土主庙总平面
图2大殿正立面
图3植物配置
2.5 造像石刻
南诏土主庙在经过多年的发展和修缮后重塑了南诏十三代王等十九尊青铜神像,每一尊铜像特色鲜明,大殿中修筑了一尊高达一丈有余的细奴逻神像,他头带帽纱,帽子上雕饰有二龙抢宝和卷云纹,衣服则是紫色九龙袖袍,腰上系有玉带,脚穿云头平鞋,从铜像中的神态可以看出其脸庞宽大、相貌威严,身体挺直而坐,在铜像的两旁各塑造有一对文武侍童,左边的侍童为波罗旁手中捧有土主大印用黄色绸巾包裹,右边郭郡矣则是身挎大刀,具有彝族战士的威严,其它众多的大王及土主雕像都出神入化、技术精湛娴熟、工艺雕刻精美,有着特殊的美学观赏价值。南诏土主庙的院落内刻有南诏十三代君王的雄风(图4)以及众人朝圣的画面,甚是威严。“南诏边疆图”“南诏王阁罗凤出巡图”“南诏王异牟寻异政图”三幅重要的南诏历史珍宝图则绘制于土主庙的大殿之中,院落内东西墙壁绘制《南诏图传》红砂石浮雕,每一幅精美的图案均反映出了南诏国深刻的历史底蕴。
图4 壁画
南诏土主庙上院落内立有两块石碑(图5),称作祖公碑,每碑高六尺,宽三尺,厚半尺,用当地石头打磨而成,一块记载了庙宇的由来,另一块记载了本村祖公名字。
图5石碑
2.6 楹联佳句
南诏土主庙有很多的楹联佳句,大部分记载了南诏土主庙气势宏伟,历史发展过程等内容,在大殿细奴逻铜像的右侧墙壁上遗有清光绪十五年用毛笔书写的三首诗,分别为“阿蒙应得镇灵山,当日发祥自此间。异启九隆传继体,攻城百战辟雄关。哀牢自古无王位,大厘于今仰圣颜,若使大朝能用度,何劳兵革费盘桓。”此诗反映出了南诏国的由来以及在当时国度中的地位和作用。“仙杖敲来十数传,以唐终始溯远编。诏安有愧朝廷小,割据何溅禅让贤。百二河山留嗣主,十千兵马胜它年。迤今俎豆馨香处,庙貌如新尚廪然。”这首诗则体现出依附于盛唐时期的南诏国的传位制度以及南诏土主庙的恢弘气势。“南诏霸业缘何在,前明殿撰录功勋。我生斯世恨已晚,前不见古人后无今。第从野史寻发迹,发迹还自巍山始。仙杖敲来十三世,迨至买嗣运方止。我今相距数百年,伯业彪炳争相传。奇遇只遗仙迹在,千秋盘石独沧然。”[1]最后一首诗则写出了诗人对于南诏霸业的赞叹以及向往,可以看出南诏繁华时期的社会和谐美满。在南诏土主庙殿门前刻有一对楹联“问南诏五百里山河,寸土皆非,归来福地洞天,不忘昔日耕耘处。于李唐十三传终始,雄图何在,似此闲云野鹤,获遂当年崖穴心。”深深的反映出了闪耀着神秘色彩的南诏王国在发展过程中所堆积的的宗教文化底蕴。
2.7 丰富多样的节庆和庙会
南诏土主庙有众多的宗教节日和庙会,由于是彝族的本主庙,所以较多表现出来的是当地彝人文化的特点,主要的节庆庙会有以下几个。
土主的大节: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开始,彝族大多数人民聚集在这里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在祭祀活动完毕后傍晚时分举行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
“二月八”:巍宝山山会期间的农历二月初八是巍山彝族地区传统的年会,在这一天巍山彝族村寨都要举行规模庞大的祭祀先祖活动,通过于神灵用当地彝族语言的交流,祭祀者首先把彝族最古老的祖先密枯奉送到南诏土主庙内,然后由毕摩向供奉在土主庙内的南诏王祷告,虔诚念诵《密枯毕摩经》,而后杀鸡宰猪进行丰富多彩的祭祀民俗活动。
土主的小节:农历九月十四日,与土主的大节活动类似,但仪式较为简单。
3 南诏土主庙宗教文化的特点
巍宝山作为我国著名的道教名山,是云南省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国内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南诏土主庙作为巍宝山道观群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其宗教文化的特殊性以及所呈现出来独具鲜明的特点,为巍山彝族区增添了丰富的宗教文化内涵和艺术雅趣。
3.1 历史底蕴丰富
历史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人们也逐渐形成了朝拜先祖祈求和平幸福的思想形态,南诏土主庙的出现极大受到了当地彝族人民的拥护,它经过了历朝历代的洗礼依然保存了较为完整的宗教文化传统,巍山彝族地区的这种宗教文化最初是建立在一个家庭对于家族祖先崇拜的基础之上,随着土主庙接纳了更多彝族同胞们的祭拜之后形成了区域大家庭的土主崇拜,这种土主崇拜是对家庭祖先崇拜的进一步发展,它可以使更多的彝族同胞参加到这种意识形态活动中,巍山县彝族的本土居民对于南诏土主庙的朝拜形式经历了一个由低到高的转变,由小家庭到大家庭演替,并且经过了长期的发展依旧保存了下来。
3.2 多文化融合
我国宗教中普遍的现象是多种宗教互相渗透、互相包容,这种现象在南诏土主庙中同样存在,南诏土主庙中的土主宗教文化与巍宝山道观群中的其它宗教文化相互影响共同进步潜移默化的形成了相辅相成的作用,南诏土主庙作为彝族文化传播的圣地,由于其所在巍宝山道观群山中,所以与道家文化也有一定的关系,据民间相传彝族第一代王细奴逻在耕田种地时遇到了由李天师和张天师侍奉的太上老君的指点后富贵为王,后代显赫,道家文化作为巍宝山道观群重要的文化内涵及资源,却在巍宝山与土主宗教的传播共同交融与开展,这体现了彝族文化的包容性,另一方面,南诏第一代大王细奴逻的妻子作为白族的三公主,首先接受了彝族的本主文明,更受到当地人民的支持,在大殿中更是塑有其青铜雕塑,这足以表明了彝族与白族文化的交汇呼应。
3.3 民俗与宗教活动互相交融
宗教性质的活动是宗教文化中重要的组成分支,对于广大人民群众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彝族同胞在南诏土主庙进行声势浩大的祭祀交流的同时,往往还会举办一些其它具有娱乐性质的民俗活动,此类活动的参与者不仅仅局限于广大的彝族信徒,一切喜爱热闹气氛的群众都可以参与其中,从这一类的宗教民俗交流中能够看出,既有宗教性质的求神朝拜活动,又有广大群种之间的文娱活动,以敬仰神灵为核心,以乞求多福消难为最终的愿望,形成民间多样文明的集中展现,这类与民俗活动互相交融的宗教祭祀形式使广大群众更为了解土主文化,也使土主文化得到了较好的保护。
4 南诏土主庙宗教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4.1 存在的问题
南诏土主庙是南诏彝族土主文化散发和宣传的场所,土主文化作为我国传统宗教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长时期的发展过程中堆积了多种多样的内容,所以土主庙在历史、思想、审美、娱乐等方面的价值是值得探索的。依据前期关于巍宝山宗教文化的问卷调查中发现游客对于南诏土主庙的宣传力度以及服务设施的满意度最不乐观,70%的游客认为应当加大政府等方面的扶持政策,结合实地调研整理出当前南诏土主庙的现状问题主要集中在管理体系模糊、大众的熟悉程度较浅、保护力度不够、开发过程中忽略了一些真实的历史文化等。
4.2 解决方法
4.2.1 构建合理的管理体制
因为巍宝山南诏土主庙具备较强的彝族本主特性,加之土主庙对于彝族同胞的重要性,使得南诏土主庙的管理权分别集中在了彝族土主管理机构与巍宝山道观群景区管理,因为两支机构协调解决问题存在的不健全造成了管理上的缺陷与凌乱,从而使相关部门把南诏土主庙当作普通景点来管理以及整顿,造成广大的旅游者对于南诏土主庙的文化了解局限在了普通景点层面,另一方面在节庆期间不同种类的朝拜方式、错综复杂的上香祭祀活动在安全方面留下了较大的隐患。参照国务院颁发的《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巍宝山南诏土主庙要严格依据条例,分清楚宗教景点的管理体制,理顺宗教景点的治理关系,多方面共商协调解决问题,争取实现统一的管理机构体系,合理的进行管理,构建出以政府为主导,教界人士自觉遵守,社会参与者合理保护传承和利用体系,从而不断的促进南诏土主庙的和谐发展。
4.2.2 加大宗教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力度
宗教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具有历史悠久、影响意义深远的特点。我国当下许多人对于宗教的认知较浅,大部分的人宗教认知集中在了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大众宗教,态度也相对比较客观和理性,相比于土主崇拜,较多的人认为是一种思想僵化陈旧的观念,更有甚者认为这是一种“迷信”、“封建”、“非法”的活动,然而土主崇拜却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在政治方面土主庙可以凝聚一个地区人民积极向上的思想观念,使当地居民凝聚力加深。在宗教功能方面彝族的宗教崇拜不像其他宗教一样,它更注重于现实生活中的进步与美好。在生态方面居民所崇拜的土主的思想观念在一定程度上为巍山彝族地区的生态完整性提供了保障。为此,政府应当加大宣传力度,解放思维模式,更新人们的观点,利用现状分析,增强研讨交流,还要动员多方面力量积极的进行申遗工作,发挥出南诏土主庙的经济功能,在此过程中一定要尊重事实,尊重历史,让大众和社会各界充沛的认识土主庙的价值和意义,深入的了解土著文化的历史底蕴和内涵。
4.2.3 保护为主开发为辅
重新修建或者扩建土主庙也属于保护土主文化的内容,在土主庙重新的修缮和扩建过程中只要遵循保护历史为主的原则,才能达到真正的作用和效果。修缮的过程中首先要把历史原型放在第一位,不能一味的寻求发展和创新,每一栋建筑的修缮和增添要在真实的历史基础上进行改善,合理的采纳多方面的建议,适当增加保护与引导设施的数量,使游客可以充分的了解南诏土主庙的价值和作用。关于对土主庙宗教场所进行改善的多篇文章的阅读发现,在土主庙的修缮和扩建过程中肉眼可看的内容比较容易修改,只要遵循合理的仿唐建筑风格,此类的变化就不会引起太大的争议,但触及彝族土主崇奉中心内容的变动则会容易激起争议,内部形态的主要变化是对土主信仰者最大的不尊重,因此在对土主庙的修缮和扩建过程中涉及土主中心内容的时候应当谨慎行事,听取当地群众意见,合理分析发展。
5 结语
南诏土主庙作为我国彝族同胞祭拜活动的宗教圣地,它对于宣扬土主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是中华宗教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们不能把保护和宣传宗教文化作为一句空的口号,要积极地行动起来,把保护好南诏土主庙及土主文化落实到实处,以传承和发扬彝族土主文化为目的让更多的彝族同胞把本主文化展现开来,使更多的人民了解正确的南诏土主文化,并且进行科学性地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