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导孩子寻找问题的答案
2019-03-20刘黔敏
刘黔敏
在生活中孩子经常会提出各种问题,“小猫为什么不穿衣服”“树叶为什么会黄”“为什么会有风”……有些问题做父母的难以作答。孩子发问,说明他们对社会生活充满了好奇,开始探究这个世界。如,孩子问“为什么下雨后有那么多蜗牛爬出来”,说明他关注到了自然现象;孩子问“我是从哪里来的”,说明他对生命的起源有了疑问。面对这些林林总总的问题,父母如果把自己定位为问题的解答者,就会对这些问题“有提必应”,试图给出正确的答案。但事实上,父母可以不止于让孩子“知知”,还可以尝试在此过程中引导其获得更长远的发展。
很多父母习惯于直接解答孩子的问题,扮演着“先知”的角色,但事实上父母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完全扮演这样的“先知”角色。面对孩子的问题,父母有时不妨适当“留白”,不急着给予解答,而是鼓励其先独立思考问题,尝试探索。
限于自己的生活经验,孩子自己思考得出的答案往往具有猜测性,或带有幻想性。若出现这种情况,父母并不需要用对错的观点对其进行评价,而应持有一种欣赏的态度,并展现出对问题的兴趣。可以引导孩子对一些问题展开讨论,鼓励其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面对年龄稍大一些的孩子,可以進一步引导他们学会面对疑难问题进行思考,对其科学思维进行适当的引导和训练。如,当孩子给出自己的答案后,问一问“你从哪里知道的呢?”“为什么你会这样想呢?”这样既可了解其知识经验的来源和思考问题的方式,又引导其知晓对问题的解答不能仅停留在主观猜测之上,需有科学的依据作支撑,这就是科学素养的有机组成部分。此外,当孩子提出自己的猜测时,家长可以尝试对孩子进行思维训练,帮助其掌握一些基本的科学思维方法。可以问问孩子有哪些解决问题的可能路径?可以作出哪些假设?如何去证实或者证伪这些假设?这样的引导和熏陶,对孩子形成科学思维大有裨益。
当孩子提出问题时,他们希望从父母那里得到问题的答案。而运用发展的眼光,寻找答案的过程可能比获得答案本身更有意义。知识浩如烟海,学无止境。当父母直接给出问题答案时,孩子求知的脚步可能就此停止。若父母能借着解答问题的契机,“鱼”“渔”并重,帮助孩子在此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掌握科学的方法,其所获得就不仅仅是知识经验本身,而是一种学习的能力。针对年幼的孩子,可以尝试从以下方面进行引导。
答案藏在工具里:帮助孩子学会了解使用各种知识载体
问题的答案在哪里?若从父母的口中得知,父母就扮演了知识储存器的角色。但是,父母不可能永远扮演这样的角色。幼儿期的孩子虽然大多不具备识字能力,但帮助其了解获取知识的工具与平台却并非难事。各种书籍、网络搜索引擎都是常用的工具。通过家长的引导,多多接触这些知识工具对养成其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方法都有益处。
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书籍类可以选择一些知识性的绘本引导孩子阅读。《风从哪里来》《地球之舞》《种子的旅行》《昆虫记系列绘本》……大量的科学类、社会知识类的绘本为孩子寻找问题的答案提供了很好的材料。有条件的家长还可以带着幼儿逛逛书店,去寻找适合的书籍。此外,还可以带着孩子去图书馆,在找寻图书的同时让其了解图书馆的功能和使用方法。如,在美国很多家庭都有借书证,有孩子的家庭借书证的利用率会更高。图书馆中一般都有专门的儿童专区,从绘本到少儿读物,很多新版图书都能够在图书馆里找到。这种潜移默化的熏陶,不仅让孩子能够获取某些问题的答案,也有助于养成其爱书、读书的习惯。此外,为孩子示范运用网络各种搜索引擎解决问题,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幼儿未来面对的是网络资讯高度发达的社会,学会使用网络解决问题也是其必备的技能。家长适当引导孩子使用各种搜索引擎寻找问题的答案,网络平台上大量生动直观的科学类社会生活类视频、科学知识库就成为帮助孩子的好素材。在此过程中,可能还会遇到对同一问题不同的解答或观点分歧,这也是帮助孩子形成科学思维的好机会。什么样的信息更具有权威性7结论是通过怎样的研究得到的7存在争议的观点如何看待7这些都可以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在日常的点滴之中传递给孩子。家长还可以引导孩子自己通过观察、查询、询问周围的人去寻找答案。通过自己的努力解答了问题,孩子也会更有效能感。孩子的观察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等也都得到了锻炼。
除了引导孩子使用书籍、网络等工具寻找问题答案之外,让其通过亲身实践的方式解答问题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正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亲身实践了解自然和社会的奥秘,不仅能够拓展眼界,而且这个过程本身就充满了乐趣,有助于提升学习探索的兴趣。
一方面,大量的社会机构为寻求各种问题的奥秘提供了便利。带孩子去参观科技馆、博物馆、植物园……他们所获得的就不是符号化的答案,而是直观生动的体验。小到如何给奶牛挤奶,大到航空飞船的运作原理,都可能在这些地方找到答案。由于这些机构组织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对相关问题往往用孩子能够理解的方式演示、呈现,因此,多运用这些方式引导可能比直接解答效果更好。如,孩子问“为什么东西会往下掉”,这就涉及到引力的概念,用语言向幼儿解释就很有难度,但在科技馆中可能就会用更有趣易懂的方式让孩子理解。此外,针对某些与日常生活相关的问题,如果有条件,也可以让幼儿用“实验”性的方式寻找答案。著名教育家杜威在《我们怎样思维》一书中提出思维的五个基本步骤疑难的情境、确定疑难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路径、推断哪个假设能解决问题、验证假设,这其实就是规范科学研究的基本范式,父母也可以依循着这样的思维引导孩子。如孩子问“面包为什么发霉了”,如果仅仅是告诉其科学的道理,他们可能获得的是一堆似懂非懂的知识。如果引导孩子假设食物发霉的几个影响因素,如食物本身的特点、外部的温度湿度等,再根据其假设进行一个小的对比实验,实验之后的结果自然会让其了解发霉需具备的条件。“做中学”获得的知识不仅让孩子印象深刻,还是对其科学方法的熏陶,一举两得。当然在此过程中,父母需要扮演好“支架”的角色,引导孩子查找工具,为其理清思路,提供实践条件。当他们遇到困难时给予鼓励,让其愿意继续尝试。
孩子有时问的问题,不仅超越了孩子自身的感知和知识经验,对于成人而言可能也属于难解之谜。面对这一类问题,父母该持何种态度呢7是为了维持自己的权威,不懂装懂7还是敷衍过去7显然,这都不是适宜的态度。
面对自己都无法解答的问题,“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一种更好的示范。实事求是,这本身就是一种求真的态度,对孩子是一种正面的影响和教育。家长可以在此过程展示出自己对这个问题的好奇心。告诉孩子,自己也很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想与其一起猜想这个问题的可能解答,这无疑会增加他们探索问题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再与孩子一起借助各种工具,寻找答案。这样既密切了亲子关系,又给孩子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榜样。此外,如果对问题科学还没有定论,也可以就此告诉他们,科学探索没有边界,需要不断学习研究才能找到问题的答案,这对孩子科学观的发展也会产生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