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阳虚血瘀型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研究
2019-03-20李婷
李婷
【摘要】目的 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阳虚血瘀型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7年3月~2018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阳虚血瘀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78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例,其中常规组患者接受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中西医结合治疗。结果 经过治疗后,观察组阳虚血瘀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生存质量评分,与常规组患者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阳虚血瘀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接受中西医联合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病症,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提升,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阳虚血瘀型;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疗效
【中图分类号】R5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9.3..02
慢性心力衰竭是临床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是一种病情较为严重的疾病[1]。心力衰竭的产生是由于心肌梗死、心肌病、血流动力学负荷过重等原因所导致的疾病,患者会出现乏力、呼吸困难、体潴留等严重的临床症状,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有着严重的威胁[2]。心力衰竭患者在发病后,患者需要接受及时的治疗,临床上在对患者进行治疗时,会给予患者利尿剂和洋地黄等药物治疗,但是西医治疗会使患者产生明显的副作用,因此需要对患者实施合理的治疗[3]。本文主要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阳虚血瘀型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3月~2018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阳虚血瘀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78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例。其中,常规组男28例,女11例,年龄40~75岁,平均年龄(57.36±5.58)岁,病程2~14年,平均病程(7.92±0.71)年;观察组男29例,女10例,年龄41~76岁,平均年龄(58.42±5.60)岁,病程2~15年,平均病程(8.37±0.75)年。西医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均伴有心脏扩大、第三心音奔马律、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急性肺水肿、颈静脉怒张、肺部啰音、循环时间超过25 s等症状;中医诊断标准: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的诊断标准,患者伴有身寒肢冷、疲倦乏力、胸痛、心悸、气短、口干咳嗽、面色黯淡、面肢浮肿、舌淡紫等症状[4]。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西医和中医的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均确诊为阳虚血瘀型慢性心力衰竭;排除标准:排除对药物过敏的患者;排除精神异常的患者;排除伴有心源性休克的患者;排除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5]。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常规组患者接受常规西药治疗,方法为:对患者实施吸氧、休息、限盐限水等基础治疗;并给予患者口服螺内酯片20 mg,1~2次/d联合呋塞米片,剂量为20 mg,1~2次/d;给予患者口服贝那普利片,2.5 mg~5 mg /次,1~2次/d;待患者水肿消退后给予口服小剂量的β受体阻滞剂如酒石酸美托洛尔片,6.25~25.0 mg/次,1次/d;给予患者口服地高辛,0.125~0.25 mg/次,1次/d。
观察组患者在常规组的基础上接受中医治疗,中医治疗包括药物治疗、中医针刺治疗和中医敷贴治疗,其中药物治疗为:给予患者服用温阳活血方治疗,药方为:红参15 g、炮附子15 g、地龙10 g、川芎10 g、丹参10 g、白术5 g、生姜5 g、芍药5 g、砂仁15 g、檀香15 g;将药物用水煎服,每次服用200 ml,2次/d;中医针灸治疗:选取患者的足三里、神门、双侧内关、三阴交、心、交感、神门等穴位,采用平补平泻的手法对患者进针,在得气后,留针20 min,患者每天接受1次针灸治疗;中医敷贴治疗:选用丹参、人身、黄芪、红花、附子、葶苈、商陆,冰片各50 g,研制成粉,用生姜汁进行混合,制成药丸;每次将药丸贴于患者的神门和颤中穴,1次/d。
1.3 观察指标
治疗后,统计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生活质量评分和生存质量评分等数据,并将上述数据进行对比。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
经过治疗后,观察组阳虚血瘀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和生存质量评分对比
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为(29.64±2.91)分、生存质量评分为(108.57±10.32)分,与常规组患者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随着近年来人们生存压力的逐渐提升,人们的身体机能出现明显的退化,我国大部分的人群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导致人们容易出现多种慢性疾病。慢性心力衰竭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慢性心血管疾病,此病的产生与人们的生活习惯、生存环境等有关,此病会对患者的心脏功能造成严重的影响,能够导致患者出现呼吸困难等症状,危及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6]。
以往西医主要对患者实施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以及ACEI或ARB等药物治疗,这些药物对患者的病情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同时会伴有如不能耐受的干咳,乏力,电解质紊乱等明显的副作用,临床效果不佳。在中医理论中,心力衰竭属于“心悸”“喘症”等范畴,患者属于阳虚血瘀型疾病,在对患者治疗时,要以温阳散寒、益气活血为主,本次研究,对患者实施中药治疗、中医针灸治疗和中医敷贴治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病情,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质量[7]。
本文研究得出,经过治疗后,观察组阳虚血瘀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为(29.64±2.91)分、生存质量评分为(108.57±10.32)分,与常规组患者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阳虚血瘀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接受中西医联合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病症,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提升,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杜鸿瑶,刘立壮,张玉焕,等.中西医结合治疗阳虚血瘀型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研究[J].河北中医药学报,2016,31(4):22-24.
[2] 赵振霞,王 进,赵振敏,等.温阳强心汤联合西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v.25(5):463-466.
[3] 肖 晓,高志生,施志琴,等.真武汤合桃红四物汤对阳虚血瘀型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心肌重构的影响[J].河南中医,2017,37(10):1746-1748.
[4] 杨 喆,柴洪佳,王大伟.阳虚型慢性心力衰竭SD大鼠模型的制备及指标判定[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6,14(14):1593-1596.
[5] 陳 琳,李飞泽.益气振心汤对慢性心力衰竭阳虚气弱、瘀结水停证患者RAAS及SNS的影响[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27(6):467-469.
[6] 林 勇,吕渭辉,万晓华,等.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证型与左室射血分数相关性的Meta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7,15(10):1153-1156.
[7] 盛 晟,程晓昱,程 丹.复方真武冲剂对心肾阳虚型心衰病人的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6,14(15):1760-1762.
本文编辑:刘欣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