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礼明教授“和法”辨治在急性白血病围化疗期中理论研究初探
2019-03-20陈孟豪黄礼明
陈孟豪 黄礼明
【摘要】急性白血病围化疗期患者受邪毒损伤、化疗攻伐的影响,多属于正虚邪实之证,证型复杂多样。运用常规单一的治疗诊治,效果不佳,且疗效局限。黄礼明教授运用中医传统“和法”辨证论治,扎根于基础与实践,指导治疗急性白血病围化疗期患者,其疗效独特,优势卓越,值得进一步学习和研究。
【关键词】急性白血病围化疗期;“和法”辨治;治疗
【中图分类号】R7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9.3..02
急性白血病是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具有恶性程度高、发展急重、治愈率低、预后差的特点。目前主流治疗方法是以化疗为主。虽然现代医学进步使得大多数患者临床症状缓解得以长期存活,但是因其围化疗期间使用的药物缺乏特异性,隨着疗程和剂量增加的改变,对正常细胞无差别破坏性,可导致人体各个组织器官损伤,严重影响到患者的生存质量,甚至危及生命。中医在围化疗期间的协同作用卓越,疗效显著。八法中的“和法”更是祖国传统文化思想在中医里传承的体现,也是中医临床辨证治法的治则之一。在临床中具有广泛的使用价值[1]。但是因为历代医家理解不同,争议众多,是故“和法”概念模糊不清,没有一个统一准确的定义。黄教授认为急性白血病初期邪毒炽盛,直中脏腑,耗竭正气,邪正胜衰,方以祛邪解毒为主,佐以扶正存阴。缓解期因久邪伤营,化疗攻伐,正气已伤,且余毒未清,方以益气养血,调和阴阳为主,佐以搜邪透毒。符合下述“和法”范畴。
1 “和法”的渊源
中医“和法”思想主要来源于《黄帝内经》,虽然其中并没有关于和法的专篇论述,但是涉及“和”内涵的篇章较为广泛。如《素问·生气通天伦》提到“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叶庆莲[2]归纳《内经》含有“和”认为其含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和调、和谐,指阴阳气血脏腑经络的功能平衡协调。(2)协调、自和,指使人体阴阳表里、气血营卫、脏腑经络功能趋于平衡的调和阴阳法。“和法”治法法则发展于《伤寒论》,仲景老先生从经典中演绎而深化,创制了桂枝汤、小柴胡汤、半夏泻心汤等和法方剂,给后世提供了广阔的指导思路。如金·成无己在《医学起源》论述“和法”是专指少阳证,以小柴胡汤和解少阳而言。明·张景岳认为“和方之制,和其不和者也,凡病兼虚者,补而和之,兼滞者,行而和之,兼寒者,温而和之,兼热者,凉而和之。和之意广矣”。清·程钟龄《医学心悟》明确突出和法在治法学中的地位,认为“论治病之方,则又以汗、吐、下、和、消、清、温、补八法尽之。”清·戴北山《广温热论》进一步提出:寒热并用之谓和,补泻合剂之谓和,表里双解之谓和,平其亢厉之谓和”。
2 现代医家对“狭义和法”与“广义和法”的认识
程式“八法”是对后代中医学家影响较为深远,应用非常广泛的一种治法分类。程氏提出“有清而和者,有温而和者,有消而和者,有补而和者,有燥而和者,有兼表而和者,有兼攻而和者,和之义则一,而和之法变化无穷”。有的医家认为狭义的和法专指和解少阳的小柴胡汤;广义和法是包括两种以上方法,针对表里、寒热、气血、脏腑对立双方进行治疗,使之和谐的方法;我们现行中医专业教材对“和法”认识范畴大多数是指狭义和法:大致分3类:(1)针对两个脏腑,如调和肝脾、调和肠胃、调和胆胃等;(2)针对两种不同病邪相兼为病,如调和寒热、补泻兼施、表里同治等;(3)针对半表半里,如和解少阳、治疟等。其对广义和法的认识代表多种治法的组合,即广义和法方剂多为合方,像程氏上述所提到的清法、温法、补法、消法等治法归纳于和,其最终目的是符合《内经》里“阴阳和”的概念。主要是指人体机体机能恢复到谐和、平静的生理状态。有的学者认为[3]在“八法”治法分类中,其他七法中的两种以上治法相兼使用,以治疗表里、上下等相对病位并且寒热、虚实、升降、润燥等相反病性的病证(上热下寒证、表实里虚证、上实下虚证等)的治疗方法。对广义和法的认识总结为:不和则为病,治病以求和。黄礼明教授认为,无论是“狭义和法”和“广义和法”其本质在于调其机体不和,“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
3 急性白血病围化疗期中的“和法”
急性白血病在临床上多以乏力、发热、贫血、出血、肝脾淋巴结肿大、骨骼关节疼痛为主。归属于祖国医学“虚劳”“急劳”“热劳”“血症”“痰核”等范畴。而围化疗期的患者因长期化疗,可造成胃肠道出现不同程度的反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电解质紊乱等。严重者可造成骨髓抑制,降低机体免疫力,不断加重患者感染、出血乏力的程度。所以重视脾胃是急性白血病围化疗期间中医治疗最重要的方向。现代研究报道[4]采取用“和解”方药中半夏、生姜捣碎成泥,外敷神阙穴对防治急性白血病化疗胃肠道反应方面取得良好疗效,其总有效率可达83.3%。“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乃后天之本”。早期阶段的健脾和胃、益气和血,会使得气血生化有源,脏腑充养,正气足精气有余,阴阳有调,便可鼓邪外出;亦或御邪侵入,避发感染。
白血病围化疗期发热者,常常是在药物影响下时发时止。究其原因是因为患者免疫力低下的基础上,大量耐药菌株的产生及各种病原体混合导致感染类型增多,使得单独使用抗生素疗效欠佳,发热症状难以控制。而黄礼明教授认为其缓解后出现的发热,大多数是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脏腑功能失调,正气虚弱,邪毒内侵,两气相争不分伯仲,往往出现寒热往来,口干,目眩。此乃少阳症,方拟小柴胡汤化裁。也有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柴胡具有解热、镇咳、消炎抑菌作用,用量宜大,一般30~60 g,可提高体液和细胞免疫功能,分化白血病细胞,并且是治疗白血病高热的首选药物。
传统医学治疗血证,其重点在于针对各种血证的病因病机及损伤脏腑的不同,结合证候虚实及病情轻重而辨证论治。《景岳全书血证》中归纳对血证的治疗为“治火”、“治气”、“治血”三个原则。即气实宜清,气虚宜补,实火当清热泻火,虚火当滋阴降火,此外加入止血的药物,“存得一分血,便保得一分命”。清代唐容川《血证论》中也提出治疗血证治法总纲,即“止血、消瘀、宁血和养血”。消补兼施,调和阴阳,顺应人体阴阳自和趋向,维持“阴平阳秘”的健康状态,是以为“和”。
4 结 语
历代医家是在实践积累过程中不断发现、创新理论。中医作为急性白血病围化疗期常用的协同治疗方案,黄礼明教授其“和法”辨治可以带来新的临床思路以及理论指导方向,使得急性白血病围化疗期患者脏腑气血的归于平和,阴阳二气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平衡状态,从而达到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的目的。中医理论的包容性,是传统中医学强大生命力的体现。扎根基础与实践,黄礼明教授的“和法”辨治在血液病中值得进一步学习和研究。
参考文献
[1] 李 达,陈 瑶"和法"方药辨治血液病经验.中医杂志,2012,53(15):1329-1330.
[2] 叶庆莲.《内经》和法的含义及其分类初探.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8,14(8):573-575.
[3] 张晓雷,沙茵茵,马家驹,王玉光,姜 苗."广义和法"的概念以及中医辨析.环球中医药.2015,8(12):1481-1482.
[4] 邱翠琼,朱胜伶,李 达.姜夏脐疗法防治急性白血病化疗反应的临床观察.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24(7):592.
本文编辑:赵小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