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鄄城砖塑屋脊兽的制作工艺调研》
2019-03-20汪一鸣
摘 要:鄄城位于山东省菏泽市西南部,当地的砖塑是鲁西南民间砖塑手工艺的代表。本文根据鄄城谢家砖塑第五代传承人谢新建的口述,以及对烧制砖塑的土窑的现场分析,并对照了少量现存的实物,全面了解了其制作过程,系统地记录了工艺全貌,关注工艺的传承。
关键词:砖塑 工艺 传承
鄄城砖塑不是第一次听说了,鄄城却是第一次去。砖塑谢家在鄄城县彭楼镇上,腊月十九那天,正赶上镇上年前的大集。上午,我们到了谢家,只有谢新建的母亲在,毕竟临近年关,去麻烦别人不好意思空手,老太太自是热情的招待,并麻烦邻居去集上寻儿子。虽然在各种资料上记载的鄄城谢家砖塑传承人大多是谢学运,但是我们并没有找到他,年过半百的他依旧在派出所工作,越是过节也越是忙碌。谢新建是他的侄子,也是谢家砖塑的第五代传承人,砖塑并不是主业,他是中学的政治老师。
在等待的时候,站在镇子的街道上,细细打量周围的房子,几乎每家每户的房顶上都有鸟兽模样的砖塑,但是大部分都形状呆板,毫无美感。鄄城谢家砖塑每一件作品都是由人工逐一雕刻,每一件都独一无二。《天工开物》中有关于瓦的记载:“其垂于檐端者有水滴,下于脊沿者有云瓦,瓦掩覆脊者有抱同,镇脊两头者有鸟兽诸形象。皆人工逐一做成,载于窑内受水火而成器则一也。”鄄城砖塑的制作过程主要分为选土,筛土,和泥,捏塑,烧制五个部分,每一部分都很重要,环环相扣,缺一不可。
首先要选土,做砖塑所用的土与我们平时做雕塑或者陶瓷所用的土完全不一样,我们平时用的土大都是经过加工处理的,价格也比较高。虽然塑形方便,但是对于民间建筑而言成本太高,并不适用。砖塑所用的土是在农村常见的淤泥,鲁西南地区是黄河冲击平原,这种淤泥再常见不过了。平时也听老师讲过,为什么鲁西南会有那么多泥玩具,孩儿模,民间砖塑泥塑什么的,地理位置也是关键。淤泥分为两种,一种是埋藏于地下较湿的淤泥,这种泥没有经过太阳暴晒,在使用的过程中容易干裂,会影响砖塑的制作。另一种是在地表较干的淤泥,这种泥在使用时要先浸泡,由于它经受过暴晒,所以在使用的过程中不容易干裂。
选好土之后,要将土放在室外暴晒,直至他们晒干,经过暴晒的土在使用中更有韧劲,不容易开裂。淤泥完全晒干之后要用筛子筛掉一些石子等杂物,保证晒出的土细如沙。土中的小石子在烧制的过程中会发生炸裂,甚至会把烧制的窑毁掉,所以在筛土的过程中一定要认真。谢新建老师拿起院子里堆放的淤泥给我们看,这些淤泥已经干透了,由于天气冷并不容易粉碎,也就没法用了。谢老师说“这些泥要等到天气暖和了,才能粉碎后再筛了。”
把筛好的土堆成一个小山包,在上边挖个小洞,往洞里加水,加水时一定要掌握好量,水过多,泥会干,砖塑易裂,水太少,泥太湿,不易成型。等土全部浸湿后拿铁锨搅拌,再用脚踩,就是当地俗称的“脚蹬泥”。这道工序最好反复进行三至四遍,以确保泥可以成型,并增强其柔韧性。泥成型后就可以用手取适量大小的泥进行反复的揉,并摔打,泥的韧性越强,在制作的过程中越能保证作品质量,整个过程和和面很相似。
在备好泥后就可以進行捏塑了,捏塑是整个制作过程中最能体现砖塑艺人水平的一步,也是最具有艺术价值的。砖塑艺人在捏塑时所使用的工具不像我们做雕塑或者陶瓷所使用的工具那么多样复杂,简单的枣木用刀削成合适的形状,然后放在 油中浸泡,这是为了工具表面更光滑,防止在使用中因挂泥而破坏纹理。其实在砖塑的捏塑过程中主要工具就是制作人的一双手,用手捏塑更容易把握泥的形状。每一件砖塑作品都不是一次成型的,比如在做屋顶正脊中央托宝塔的狮子时,要先捏好狮子的躯干,然后把它放在封闭的房间里晾干,大概两三天的时间,等它干到6—7成,有一定的支撑度时再安置狮子的头和宝塔。
砖塑做好后要经过几天的时间彻底晾干再入窑烧制。烧制砖塑用的窑是砖塑艺人自己搭建的传统土窑,是一个直径两米的半圆形,分为上中下三层,上面两层放置砖塑作品,最下面一层添置柴火。一窑可以容纳一千多件砖塑作品,耗时三天。这三天内内要不停的添柴,以保持窑内温度,温度最高时可以达到一千度左右。烧窑是一件很考验耐心的活,技术含量也很高,土窑不像现在使用的电窑直接输入温度和时间就可以离开等成品。烧窑结束后,要用泥巴封住窑顶,用柴草塞满火道,把烧成的砖塑闷住,等土窑彻底冷却后再开封取陶,防止窑内接触冷空气而炸裂。砖塑的的制作过程看似简单,实则不易,这也体现了砖塑艺人在手艺传承方面存在了不容忽视的问题。
我们跟着谢老师去了土窑,土窑分上下两层,下层填柴火烧制,上层可堆放上千件砖塑。谢老师说“已经有半年多没烧过窑了,这天气太冷,烧不了。一般都是在夏天,连着烧三天才行,期间不能离人。”他捡起地上散落的一件砖塑,说到:“这件是电脑雕刻的,看着很死板,每一件都一样,现在大部分人家都用这样的。之前有做仿古建筑的找我做(屋脊兽),只给了一周时间,我就没接。后来他们找的外地的人来做,我去看了,真是不讲究。”当我们问起谢老师有没有徒弟时,他叹了口气道:“现在年轻人谁还愿意做这个,说实话,在外面打工也比这个挣的多。镇上的小学有时候会找我去讲课,偶尔社会实践的学生会来家里,只要他们来,我就愿意教,愿意讲。但是没有人愿意一直学了,这活太累,太脏,还要耐着性子,不好学。外人不愿意受这份罪,只有自己家的人才能学好,但又不赚钱,也就没人学了。”其实不仅谢家砖塑如此,许多家族性的民间手机的传承都会遇到这种问题。子承父业,代代相承,辈辈相传。不愿传给外人,而自家人往往不得已才学。
作为鲁西南传统建筑装饰的鄄城谢家砖塑取材于土,精美的砖塑作品的原材料使用的是最为普遍的泥土,虽然制作砖塑的材质简单,但是它通过画面的故事情节,描述正义与邪恶、忠义与奸佞、善良与丑恶,通过砖塑艺人简单而又精妙的手法展现了寓教于乐的意义,传承了历史,传承了文化。
参考文献
[1] 《民艺学概论》 潘鲁生 唐家路 董占军著 山东教育出版社
[2] 《天工开物》明 宋应星著 俞婷编译 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3] 《民俗学概论》 钟敬文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
[4] 《中国古建筑瓦石营法》 刘大可著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5] 《中国建筑史》 梁思成著
[6] 《鄄城谢家砖塑艺术与祠堂建筑研究》 城市建筑研究 韩素娟
[7] 《鄄城谢家砖塑艺术中的多元俗信观》 郜翠平 西北民族大学
作者简介:汪一鸣,女,汉族,籍贯:山东省菏泽市,单位:山东工艺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