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千古名文《岳阳楼记》”中的人格解读
2019-03-20王立水
王立水
《岳阳楼记》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散文中另辟蹊径、情文并茂的佳作,文章充满着对自然的赞美、对友人的赞许与期待之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表现了作者博大坚贞的抱负与情怀。文章通篇饱含着作者深深的情感,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立体的范仲淹。
一、从文中可读出范仲淹面对生活的勇气和信心
探究其文必须知人论世,身世的艰难,锤炼了其坚韧不拔之精神,范仲淹于太宗端拱二年(989)生于徐州,出生第二年父亲去世,29岁的母亲贫无所依,抱着襁褓中的他改嫁朱家,来到山东淄州(今山东邹平县附近)。他也改姓朱,名朱说。他少年时在附近的庙里借宿读书,每晚煮粥一小锅,次日用刀划为四块,早晚各取两块,拌一点咸韭菜为食。这就是成语“断齑划粥”的来历。这样苦读三年,直到附近的书已都被他搜读得再无可读。但他的两个异父兄长却不好好读书,花钱如水。一次他稍劝几句,对方反唇相讥:“连你花的钱都是我们朱家的,有什么资格说话。”他才知道自己的身世,心灵大受刺激。真是未出家门便感知世态之炎凉。他发誓期以十年,恢复范姓,自立门户。孟子云:故天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家庭的不幸,漂泊生活的凄风苦雨,寄人篱下的辛酸苦楚在他的心里刻下了深深的烙印。身世的不幸、生活的艰辛锤炼他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生活没有击倒他,反而激起他挑战生活改变命运的决心和力量。
二、从中我们可读出其语言的慷慨激昂,一个不折不扣的硬汉形象
军旅之生涯,铸就了其铮铮铁骨,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进士。宋仁宗时带兵在西北地区打仗,遏制了西夏的侵扰。庆历元年(1041),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采取屯田固守策略,巩固边防,使西夏不敢进犯,当时边塞流行着“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的话。范仲淹虽是一介书生,但文韬武略,胆识过人。他知己知彼,分析敌人的优势和自己的劣势,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庆历二年(1042),范仲淹密令19岁的长子纯佑偷袭西夏,夺回战略要地“马铺寨”。西夏见无机可乘,随即开始议和。西夏人说他“胸中自有数万甲兵”。范以一介柔弱书生领兵获胜,除其智慧之外,更主要的自身生活磨炼造就了他的意志品质,同样军旅生涯也造就了其铮铮铁骨。这从其《岳阳楼记》的语言中人可读出那种排山倒海,气势如虹的场面与壮观:“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虎啸猿啼”“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长烟一空,皓月千里”这样有气势,有力量的语言只有从事过军旅生涯的人才能写出如此磅礴恢宏的文字。读到此处,我们仿佛看到硝烟弥漫的战场,仿佛看到范仲淹在战场上那种气定神闲,令敌人丧胆的气魄与豪迈。我们仿佛看到了诗人气吞万里如虎,金戈铁马的儒将风范。
三、从中我们可以读出一个政治家的情怀與良知
范仲淹一生仰慕品行高尚的历代贤相名士,多次写过诗文表达对爱国忧民之士的敬仰与学习。1034年,当范仲淹第二次被贬到桐庐任上时,路过严子陵隐居之地(严是汉帝刘秀未发迹时的好友,刘称帝,严坚决隐而不出。)他便为严子陵修了一座祠堂,并亲写了一篇《记》文,文末歌曰:“云山苍苍,江水茫茫,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这四句话不仅赞颂严子陵的伟大人格如同山高水长,同时也是作者人格精神的写照。范仲淹为官讲究实事求是,“吾爱吾师更爱真理”,甚至不顾及老师晏殊的荐举之恩而直言不讳。“处江湖之远,居庙堂之高”,不忧其君,则忧其民。做官做到这份上,可以看出范仲淹人的人品和官品是多么崇高。在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受儒家思想甚远:“达则兼齐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而范仲淹却抛弃了独善其身,不论在通达时,还是遭受贬谪,他始终如一。抛开个人喜乐,把国家和人民的喜忧放在心上,先替百姓解忧,在百姓得乐以后,自己才得乐。和它同时代的另一位著名的文学家欧阳修在为他写的碑文中说,他从小就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可见《岳阳楼记》末尾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一生行为的准则,是他为官的座右铭。他此时正遭贬谪,完全可以“处江湖之远”,坐看垂髫者,过休闲恬淡的生活。可范仲淹不肯,也不愿意这样做。如果这样就违背了他一生的道德追求和处事准则。”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个人做到先忧,吃苦在前,享乐在后,他自然是值得我们敬仰的先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