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新媒体记者编辑能力的几点思考
2019-03-20张志耀
张志耀
摘 要: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跃式发展,我国传媒行业步入了媒体融合的崭新时期。新兴媒体凭借着高效、便携、互动等优势迅速普及,传统媒体纷纷合作新媒体,获得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全新的舆论生态已经形成。在融媒体时代激烈的传媒竞争环境中,主流媒体记者转型为新媒体记者,他们迫切需要提升编辑能力,以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提高舆论引导的力量,做好党和人民的喉舌。
关键词:融媒体 新媒体 记者 编辑能力
新媒体借助互联网技术生产并传播信息,相比于传统媒体,新媒体具有便携、高效、互动性强等突出优势,在受众群体中备受青睐、迅速普及。政策指引下,广播、电视、纸媒等主流媒体纷纷合作新媒体,媒介融合已经成为新闻媒体转型与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一背景下,新媒体记者应运而生,新媒体记者编辑能力的培养和再造被视为主流媒体转型工作的重心。
媒介融合不可避免地对记者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要做好新媒体记者,除了深厚的文字功底和“采、摄、编”等技能外,还需要掌握音视频、文字、图片等多种要素综合报道的能力,需要具备全媒体传播的思维,在海量的信息资源中取舍、判断。笔者将新媒体记者编辑能力的提升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 网络语言驾驭能力
新媒体记者应当充分融入受众的话语体系,改变以往严谨规范的语言表达形式,合理地将网络流行语、表情包等元素运用到编辑工作中,让节目更具轻松、愉快的特质,吸引受众更多的关注。例如“神舟十一号”发射后中国军网推出的报道《中国航天,让月亮姐姐不再“蓝瘦”“香菇”》,“蓝瘦”、“香菇”等网络热词的运用一改政治军事类报道晦涩难懂的陈旧面貌,让受众眼前一亮,既听得懂,又记得住。
对网络流行语言的驾驭和对网络文风技巧的合理应用,不仅不会有损主流新闻媒体的权威形象,相反还会起到增强新闻影响力和感染力的效果。文字使用上的“去规范化”实现了对真实新闻事件的通俗、生动地展现,此外,热词标签、漫画、表情包等多种手段的结合应用能够帮助主流媒体形成更具时代性的媒体风格,优化传播效果。
二 构建复合知识结构的能力
复合知识结构一方面指新媒体记者编辑工作应当打破行业与地域的限制,面向更多元、更分散的受众群体进行宣传;另一方面指新媒体记者编辑应当具备跨文化传播知识与信息的理念,让宣传内容具有更广泛的国际文化包容性。
互联网和新媒体使新闻信息的传播环境、传播范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编辑记者不再依据专业和地域进行划分,为了迎合更加广泛的国内外受众,新媒体记者编辑工作必须做出调整,通过丰富知识积累提高信息的普适性,避免文化背景造成的曲解和误会。这不仅需要新媒体记者加深对他国常用语言、文化、历史习俗、价值观念的理解,更要培养自身兼容并重的情怀。
三 不同媒介资源的整合能力
新媒体时代为主流媒体新闻记者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想象力,提升不同媒介资源的整合能力,能够辅助记者编辑工作获得大幅提升。首先,新媒体为记者提供了海量的信息资源和不同的信息采集渠道,在新闻线索收集整理过程中,记者可以按策划好的主题利用互联网进行筛选和判断,使新闻稿件更加立体充实。其次,新媒体记者可以运用现代技术对新闻内容进行处理加工,不仅适应手机端、PC端等不同媒介的展现需求,还可以适应当代受众求新、求异的审美需要,在新闻呈现中将视频、动漫、全景画等元素融合在内,赋予新闻个性、新颖的传播效果。
例如央视关于纪念抗战70周年的主题报道中,针对不同媒介的传播优势和形式需求,记者编辑分类归纳了各种渠道来源的自由稿件,融合呈现出网评、动漫、沙画、视频等风格多样、形式多彩、内容多元的媒介产品,获得受众的一致认可。
四 对新媒体技术的运用能力
当代传媒格局中,新媒体技术本身就代表着强大的传播力,新媒体记者应当钻研新媒体业务,为自己“充电”。例如,新媒体记者可以将全媒体直播车、卫星电视转播车、海事卫星等高科技装备应用在现场报道、现场调查中,利用非线编和出镜报道等复合技能,全天候采集与追踪新闻讯息,提升编辑发布的时效性和现场感。再如,新媒体记者应当熟练运用各类网络媒体社交软件,充分掌握“两微一端”的传播规律,更好地满足不同媒介的編辑需求。
《Carry on 继续前进》是共青团中央微信公众号所推出的静止画MAD短片,新媒体技术在视听产品中的应用深化了对爱国情感的表达,深度贴合了青年受众的感官体验,突破了以往的传播效果。
五 数据挖掘与处理能力
大数据技术是提高信息整合能力的有力工具,在媒体竞争激烈的新媒体时代,谁能够将数据挖掘与新闻实践相结合,谁就能在铺天盖地的海量信息中脱颖而出,因而新媒体记者应当努力提高数据处理能力,依据数据特点和价值对新闻内容进行恰当包装、定向投放,灵活运用新闻角度和形式出奇制胜。比如《一张图读十九大报告》的编辑记者整合了大量数据信息,针对广大受众最为关注的问题提炼出图表结合的新闻信息,提升了受众的阅读体验。
此外,可查询的交互图、信息图和动态图表等数据处理和运用能力的提高可以增强新闻的可视化,是未来新媒体记者探索和完善的方向。
六 开展互动与营销的能力
新媒体记者应当着力打造受众互动参与的信息传播模式,通过发起活动、沟通交流等形式,以“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实现传播内容在受众群中的持久热度。新媒体记者对新闻内容的营销,以及与受众之间的互动可以为传媒主题积累更多人气,新闻策划、线上互动、广告投放等都是实现媒介产品广泛营销的有效途径。
微信公众号“局座召忠”是以军事时政类内容为主的新媒体平台,它一改过去军事政治类传媒严肃的形象,重视维护与受众的双向互动,积极开展评论区交流、受众提问解答、线下活动,使受众在参与中获得了良好的体验,树立了属于自己的新媒体品牌,同时还取得了相当不错的经济效益,这种思维应当受到更多新媒体记者的借鉴与学习。
参考文献
[1] 吴玉蓉.都市报官方微信公众账号的探索与实践[J].传媒,2014(01).
[2] 彭兰.碎片化社会背景下的碎片化传播及其价值实现[J].今传媒,2017(07).
[3] 曲新平.互联网时代提升新媒体编辑素养的有效策略[J].新闻研究导刊,2018(08).
[4] 匡慧明.新媒体环境下对新闻编辑记者素质的要求探究[J].西部广播电视,201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