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古代王朝周期运行的经济原因分析

2019-03-20王文忠张世侠胡宇

西部论丛 2019年9期
关键词:大旱人口数黄炎培

王文忠 张世侠 胡宇

摘 要:黄炎培在1945年在陕北窑洞提出了著名的我国历史周期运行的问题。本文尝试从经济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解读,历史发展过程中,我国人口的增长在不同时期变化较大。在这片我们祖先生生不息繁衍的土地上,同时又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基于以上两点,本文结合相关史料,就经济原因进行了相关分析。

关键词:王朝周期 经济原因

在我国的历史上,出现过多次的王朝更替。这一问题被广为传播是在黄炎培主席与毛泽东主席1945年7月的窑洞对。

大意是:黄炎培直言:“ ‘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我国古代也始终没有跳出这样的历史周期运行,黄炎培对这样的历史周期运行规律的原因主要归结为人事,即初期的人们更加聚精会神,也更加付出艰难困苦维持社会运行。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便渐渐放松了要求,人们的消极腐败导致了王朝的更替。

而本主要周期律形成的经济原因进行解读。

根据历史学家的划分,我国经历了24个王朝的兴衰更替。除了以上所述的人的精神懈怠外,本文认为即先有肆虐的饥荒,而后是王朝的更替。王朝末年人口激增和土地有限产出,这一矛盾由于天灾激化是导致周期律的社会土壤。在王朝初期的安定主要由于土地面积广大和人口较少,因此国家安定。而在王朝的末年,人口增加,全国土地基本被开垦完毕。

我国历史上由于农业生产主要依靠小农经济,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十分有限,而当全国适宜耕种的土地都被耕种后。土地所能供养的人口达到极限,遇到连续性的灾害性天气的冲击,就会有王朝更迭的社会土壤。

一、我国的历代人口情况

葛剑雄(2008)根据历史文献的推算,得出我国历在人口数目如下,在西汉王朝的初年时候,我国大陆人口约为1500万人到1800万人左右,而西汉末年的兴盛时期,在公元二年左右的时候,我国的人口数达到了6000万人。东汉建立的初期人口约为3500万人,而这一人口数在公元157年的时候达到了6000万人。此后又经历了三国时期,人口数降为2300万人左右。在隋朝的初年大业五年,即公元609年约为6000万人,而这一人口数在唐朝初年的时候。统计资料约为2500万人。在唐中期及安史之乱前夕的755年,唐王朝的人口数达到了9000万。经历了唐墓的战争和宋初的历次战争,到北宋初年960年的时候,大陆人口约为3000万人左右。而这一人口数在公元1100年时超过了1亿。元朝建立鼎盛时期,人口数约为8500万,而这一人口数在明朝出年降至6000万人。同时在17世纪初期,明朝末年时,我国人口数约为2亿儿,在清朝建立的初期,即1644年左右,根据统计资料,我国大陆人口数约为1.2亿人。

从数据可以看出,王朝的初期往往人口较少,而在王朝的末期,往往人口迅速增长。

二、我国农业生产中的自然灾害情况

根据现代人的研究,蝗灾往往和严重旱灾相伴而生,由干旱地方成群迁往低洼易涝地方。有所谓“旱极而蝗”、“久旱必有蝗”之说。

中国自古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滕静超,苏筠,方修琦(2014)根据以上资料的统计,我国从汉代到清朝末年的2118年间,供发生有史可查的饥荒次数为4186次。在一些王朝,如元和清,几乎其统治时间的80%以上的年份都发生着饥荒。

根据各个王朝的具体的史料记述,在王朝的末年,这种因为自然灾害所导致的饥荒更为严重。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资料组编撰的《中国历代自然灾害及历代盛世农业政策资料》所记载的情况列述如下。本文只选取了部分史料,各朝代都有类似的规律,王朝末年激增的人口和连续多年的大范围天灾。

(一)西汉末年:

在王莽代漢和东汉光武年间,公元2年记载,秋,蝗遍天下,河南二十县受灾。14年,缘边大饥,人相食。

21年,秋,陨霜杀菽,关东大饥。秋关东蝗。来年二月,关东人相食。

26年,关中饥,民相食。

27年,七月,洛阳大旱,时百姓饥饿,人相食。

从这样的历史记录中,可以看到,往往王朝的末年,灾害频发,并且所占的国土面积大,同时持续的时间长,最后导致历史上不断记载的人相食的惨剧。

(二)东汉末年

188年,六月,山阳、梁、沛、彭城、下邳、东海、琅邪七郡大水。

189年,自六月至九月霖雨八十馀日。

193年,六月,雨水。六月,雨雹如斗,杀人。前后雨雹,此最爲大。(风)六月,发屋拔木。十月辛丑,京师地震,十二月辛丑,地震。(山崩)六月,华山崩裂。

194年,东汉献帝兴平元年三辅大旱,自四月至于七月。是时谷一斛五十万,豆麦一斛二十万,人相食啖,白骨委积。秋,长安旱。六月,大蝗。

(三)隋末唐初

607年,河南大水,淹没三十馀郡。609年,燕、代、齐、鲁诸郡饥。611年,隋炀帝大业七年秋,山东、河南大水,淹没四十馀郡,民相食,砥柱山崩,壅河,逆流数十里。612年,隋炀帝大业八年(旱,疫)大旱、疫, 人多死,山东尤甚;百姓流亡。617年,隋炀帝大业十三年、隋恭帝义宁元年天下大旱。九月,河南,山东大水,饿殍满野。诏开黎阳仓赈之,吏不时给,死者日数万人。

(四)明末清初

这些历史王朝距离现今较远,而从历史记录较近的王朝如明末清初来看。

从1628年明崇祯元年开始,浙江的海啸、遍及全国的干旱,在全国不断的上演。而在这一时期的人口约为两亿。

如在崇祯十年,天下大旱,润四月,吴、 越、楚、豫、燕、齐旱,浙江大饥,父子、兄弟、夫妻相食。夏,京师及河南不雨,江西大旱。六月,山东、河南大蝗。蔽野断青,民大饥。

崇祯帝在位短短十余年间,史料中人相食的记录出现了六次。更有甚者,崇祯十四年十二月,出现了群狼入内丘食人的记录。

明王朝在被各种灾害长期肆虐的过程中,由于大量人口缺少粮食,为求活命而不得不反。李自成占据北京后评论崇祯时说出了这样一句话,“吾君未尝不善”。而后清军在时机成熟后,1644年入关。

三、相关的结论

从以上的历史记录中可看出,每一个王朝更替的过程中都有农业生产到达正常年份乃至风调雨顺年份的生产极限,人口数量不断膨胀,而后频繁的自然灾害发生。导致民不聊生,而后引起社会的动荡,这些是不容忽视的朝代更替原因。我国在建设新农村应重视对于极端灾害的防护,这属于外部性强的产品,从这一角度来看应加大财政的支持力度。

参考文献

[1] 陈忠海. 论中国古代人口梯级增长的“供给约束”[N]. 北京日报,2016-01-25(022).

[2] 袁祖亮,延胜.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学回顾·中国古代人口史研究回顾与展望[J].历史研究,1996(05):144-160.

[3] 周建民.中国古代人口发展特点初探[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03):63-69.

[4] 董友涛.中国古代人口统计发展史叙略[J].人口学刊,1989(05):30-36.

猜你喜欢

大旱人口数黄炎培
确定代表名额按户籍人口数还是常住人口数
黄炎培与两位夫人:君为国而生,我为君而生
黄炎培的“三多”:行路多、读书多、著述多
黄炎培教子从小事做起
基于BP神经网络的吉林省GDP预测研究
黄炎培的延安五日日记
高招
高招
“陈”姓为台湾第一大姓
重见天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