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逆向思维能力培养 “隔靴搔痒”的尴尬
2019-03-20钟琼英刘敏
钟琼英 刘敏
摘 要: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而在教学中我们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包括逆向思维。秉承以培养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高阶思维人才为追求,以实现课程标准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目标为指引,整合现行教材,研发适合本校的学生逆向思维训练的策略,以学校为主阵地,实现课堂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开展大量解决问题课堂示范研究活动。逆向思维训练开脑洞,让逻辑应试不发愁,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培养真正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关键词:数学教学 逆向思维 培养 训练
一、问题的提出
1、逆向思维能力——为应试被耽搁
在应试体制下,很多教师和学生认为有惯性思维基本就够了,惯性思维帮助学生在解题的时候,依靠已经熟记于心的知识点、解题步骤,快速写出问题答案,从而节省时间,大大提高效率。真的有惯性思维基本就够了吗?其实惯性思维容易让学生养成思维惰性,使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
2、逆向思维能力——不得不说的痛
在五年级下学期的一次数学模拟考试中有这样一道题:师傅和徒弟要分别完成两批数量质量完全相同的零件,徒弟每小时做20个零件,师傅则每做一个零件比徒弟少用1分钟,师傅2小时完成了任务,师傅和徒弟分别要做多少个零件?
有近68.33%的学生不能正确解答这道题,其中一部分学生根本无从下手。通过本次测试,让我们年级的老师们深深感受到孩子们的逆向思维能力太弱了。
3、逆向思维能力训练——遭遇隔靴搔痒的尴尬
在数学的导学过程中,数学教师本身并没有形成培养学生逆向思维习惯的意识,即使有些教师已经在课堂内外开始重视培养孩子的逆向思维能力和习惯,但是他们对于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仅仅停留在为解决问题想出方法及结果的基础上,这种逆向思维的训练反而影响了课堂导学活动的开展。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陷入了一种隔靴搔痒的尴尬境地。
二、课题研究的实施
1.挖掘教材解决问题的内涵,激发学生兴趣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逆向思考兴趣
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愿望总是在一定情境中发生的,离开了一定的情境,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愿望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创设逆向思考情境是激发学生逆向思考兴趣的有效方法,能激起学生的逆向思考需求,活跃课堂气氛,调动起积极的情绪,让学生想逆向思考。
〖案例〗分数除法《解决问题》例1教学片断。
师:孩子们,老师今天给你们带一个故事请看大屏幕。(出示课件《大爷买西红柿》)
大爷买西红柿挑了3个到秤盘,摊主秤了下:“一斤半3块7。”
大爷:“做汤不用那么多。”去掉了最大的西红柿。
摊主,“一斤二两,3块。”
正当旁边的人想提醒大爷注意秤子时,大爷从容的掏出了七毛钱,拿起刚刚去掉的那个大的西红柿,扭头就走。摊主当场无风凌乱。
师: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何感受?
生:我们习惯于沿着事物发展的正方向去思考,大爷从反方向思考将计就计,拿走了最大的西红柿,给了7角钱。
生:看来我们在生活中要从反的方向进行思考,才能得胜。
在这一环节授课环节中,我通过《大爷买西红柿》这一情境导课,既激发课堂求知氛围,也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好。
(2)体验成功,激发逆向思考兴趣
数学教材中不仅蕴含有丰富的知识内容,数学思想与方法也蕴含其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选择适合他们的难易程度相当的学习内容。通过指导学生逆向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由学生自主掌握数学知识与方法,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感,发现自身的学习潜能。
〖案例〗分数除法《解决问题》例1教学片断。
师:请孩子们用自己的方法解决。
(孩子们自己解题,然后把方法展示在黑板上。)
学生的方法一:
解:设运来黄沙有X吨。
X=24 X=24÷ X=60
学生的方法二:24÷2×5=60吨
学生的方法三:24÷=60(吨)
答:运来黄沙60吨.
师:请这三位同学说说你的想法?
學生1:用“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我设黄沙的吨数为X吨,列方程X=24。就解出来黄沙的吨数为60吨。
学生2:我们知道水泥的吨数是黄沙吨数的,即把黄沙平均分成5份,水泥是它的2份是24吨,黄沙的吨数为:24÷2×5=60吨。
学生3:我们可以反过来思考,黄沙的吨数×=24,所以我觉得求黄沙的吨数直接24÷=60(吨)就可以了。
师:孩子们真棒,看来很多孩子像“大爷买西红柿”一样,从相反的方向思考,即逆向思维方式去解答本题。
师:请孩子们比较,这三种方法你更喜欢哪种?为什么?
生:我更喜欢第三种解题方法,因为第三种解题方法书写简单,更省力。
正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所强调的,课程改革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一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对教师来说,教给学生知识不如教给他们学习方法,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一让他们终身受益。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加强,让每一位学生在数学领域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 李丽生.小学数学阅读:问题、实践与反思中国多媒体教学学报电子期刊一小学数学 2008.6期
[3] 顾明远,教育大辞典[C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
[4] 张莫宙.数学教育学[M]江苏教育出版社1991年
[5] 喻平.数学教育心理学 西教育出版社,2004.
[6] 严士健.数学家谈数学教育[M]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年